前面的文字改正一下。
秦献公离开魏国回秦国的时候承诺过,只要魏武侯还活着,他就不会攻打魏国。魏国是公认的第一强国,秦国则一贯被认为是个弱国,所以秦献公这一隐含着威胁的承诺当时没几个人在意。等到魏武侯去世,魏惠王上台后,秦献公就象他说的那样开始发起对魏国的攻击。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魏国的表现就好象它完全不是秦国的对手。加上赵国才能堪堪挡住秦国,没有赵国的帮助它就会被打的大败,一系列战争下来,结果和人们的预期正好相反。
其中,丞相公叔座在应对秦国攻势期间采取的措施,显得手忙脚乱,毫无章法,最后是连遭惨败。即使是他击败韩、赵联军的那一场胜仗,也是值得商榷的。来自秦国的外部威胁还没有消除的时候,他就选择和韩、赵两国开战,这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而且赵国刚刚大力援助过魏国,这种做法也不仗义。魏惠王即位以来,三晋关系一度好转,在洛阴韩魏联军协同对付秦国,还有赵国积极出兵帮助魏国摆脱困局,都说明韩、赵两国在魏国新君上任后,有重修于好,巩固三晋联盟的意图。但是公叔座突然向他们开战,再次对彼此之间的关系造成严重破坏,此后八年,魏国一意孤行的行为终于引发桂陵之战。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本来魏惠王刚即位的时候,他还想延续以前的政策,重用贵族阶层中的人物,公叔座也可以继续做他的丞相,但是在和秦国的战争中,特别是石门之战的失败,魏惠王对公叔座感到非常失望,而且魏惠王也给了公叔座足够的机会去弥补失误,证明自己,他把包括魏武卒在内的,魏国能够抽调的一只最强大主力部队交给公叔座指挥。结果,公叔座让魏惠王更加失望,不仅仍然被秦国打的大败,连公叔座自己都被敌人抓走。
公叔座不断的刷新着魏国耻辱性的战败记录,他的总体表现已经不能用差劲来形容了,应该说是很差,极其差。作为贵族阶层推举出来的政治代表,他的执政成绩单是如此之差,连带着魏惠王对整个贵族阶层的评价都降低了,开始认为养尊处优的贵族们都缺乏实际能力。公叔座死后,魏惠王的用人原则改成重能力不重出身(当然,这些人的真正能力有多大取决于魏惠王的眼光),被他先后提拔和重用的官员庞涓,龙贾,惠施,公孙衍等,身份五花八门,来源各异,都不是从贵族阶层里选出来的。虽然魏惠王内心深处最信任的人一直都是贵族,但是此后他只信任贵族的忠诚,不再信任他们的能力,比如,他派太子申到庞涓手下做监军,还有可能的公子昂到龙贾手下做监军,他们负责的都是监视和辅佐工作,这种工作只需要忠诚,不需要多少能力。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后来,魏惠王还是遭到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失败,是否说明他改变了的用人政策是无效的呢?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由于魏惠王野心太大,自信过度,魏国首先发起攻击,想一举吞并赵国和韩国而挑起的,在周边国家的四面围攻中寡不敌众,最终失败,这样的失败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战争中魏国也获得过一些局部胜利,比如攻占邯郸,联合韩国在襄陵击败齐国,在固阳反攻秦国,逼着秦孝公签定城下之盟等,还是展现出了一些令人忌惮的强国风范。秦献公的攻势是秦国主动发起,公叔座只需要在国内进行防御,而且只需要在西线防御一个国家的进攻就行了,这种情况下魏国竟然需要赵国的帮助才能守住前线,没有赵国帮助,单挑的时候就连遭大败,这已经不象是一个强国的表现了,更象是一个秦国可以独自轻松欺负的弱国,这时的魏国离‘第一强国’的称号显得非常遥远。
如果说魏惠王有中等的能力,公叔座的能力只能说是下等,不入流,中等能力的魏惠王越来越看不起下等能力的公叔座。临死前,公叔座还想推荐一个他所认为的人才给魏惠王,希望魏惠王能够重用,无须多想,我们也知道魏惠王接纳的可能性不大。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为什么公叔座临死前会特意推荐商鞅?这个要从商鞅的出身谈起。
关于商鞅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史记.商鞅列传’中只有两句话的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我们后人通常叫做商鞅的这个人,实际上,他的有生之年里一直都被人叫做公孙鞅。直到生命的最后两年被封到商这个地方,他才开始拥有商君的封号,在他死之后,人们渐渐的,习惯性的把他称为商鞅。商鞅生前准确的名字是公孙鞅,这提醒我们一个很重要,但在历史研究中却经常被人忽略的事实:商鞅身上的贵族血统。请注意,公孙鞅不同于公孙衍,公孙衍也有贵族血统,但他和国君之间的血缘关系隔的很遥远,八竿子打不着。公孙鞅则不同,他是卫国人,卫国这个国家非常小,只包括濮阳城和周围的一些乡镇,这么小的国家养不活一大批生活优裕,又从来不参加生产的贵族群体。所以,卫国能够被叫做‘公孙’,‘公子’,‘公叔’的人,都是和国君血缘关系很密切的近亲,卫国只能供养国君身边的这一小撮贵族。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史记中明确记载,商鞅是卫国国君的一个姬妾所生的儿子,他和国君是父子关系,当然是血缘关系很密切的近亲,这和前面的推论一致。商鞅不是正妻生的嫡子,而是姬妾生的庶子,没有继承国君位置的权力,所以他离开本国的小地方,来到魏国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血统而言,商鞅绝对是个正二八经,不打折扣,而且阶别很高的贵族,他的出身和法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属于大贵族的韩非如出一辙。搞清楚商鞅的身份,就可以解释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商鞅和魏国的大贵族,公叔座,公子昂这些人成天混在一起,关系这么好,以至于公叔座临死都要推荐他?因为他们出身和经历相似,拥有众多共同语言。
还有,商鞅受到的教育是怎么来的?面见秦孝公的时候,他前面提供的是帝道,王道,霸道三个政治方案,最后说的才是自己想出来的所谓‘强国之道’。这说明商鞅对帝道,王道,霸道这些学说也是很熟悉的,他受过很多教育,知识很广泛。在当时大多数学者都很难找到这么多书来读,但是我们从未听说商鞅有出外寻师求学的经历。知道他是贵族之后这个就不是问题了,当时包括贵族在内,相信很少有人愿意让小孩子学习刑名法术这些杀气很重的思想学说。商鞅从小接受的是正统,全面的贵族教育,等他长大成为年轻人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始学习刑名法术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