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一个政治势力从来不会自动退出权力舞台,魏文侯还在位的时候贵族阶层和平民出身的官僚之间的冲突就已经表现出来。有一次,镇守中山的太子击(后来的魏武侯)回国述职,在朝歌遇到儒家学者田子方,由于魏文侯非常敬重田子方,太子也避让于路旁,并下车向田子方敬礼。田子方乘于车上,傲然而过,不予答礼。子击对此十分气愤,大声说:“是富贵者有资格傲慢看不起人,还是贫贱者有资格傲慢看不起人?”言下之意:你田子方不过是个贫贱者而已。
田子方回答说:“真正有资格可以傲慢看不起人的,只能是贫贱者。富贵者怎么敢傲然待人呢?一国之君如果傲然待人,就会失去人心,国家必定不保;大夫如傲然待人,就会失去支持,引起家臣作乱,导致祖业毁弃。这方面的例子已比比皆是。反观贫贱者,无家无业,四海飘泊,言语不见用,处境不合心,就可一走了之,如脱鞋一样。贫贱者难道还怕失去贫贱不成?”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表面上看起来这件事是田子方的无礼所引起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他们说的话,就可以看出,双方的冲突来源于各自迥然不同的出身,这是一个长期的,深刻的矛盾冲突,只要太子还秉持着传统观念,认为贫贱者也就是平民官僚的地位理所应当的居于富贵者,也就是贵族之下,双方的关系就不可能调和。贵族阶层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看着自己地位下降,利益被剥夺,他们心中早就充满着怨愤。魏文侯在位的几十年里,隐藏着的深层次矛盾冲突一直都存在,这件事不过是偶尔浮出水面,让外人可以直接看到的矛盾而已。
从这个故事还可以看出,魏武侯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已经站在贵族这一边,平民官僚的前景不妙。确实,魏武侯即位以后,从儒学教育中选拔出来的平民官僚开始一个个被排挤走,贵族出身的公孙座坐上了丞相的位置,而且一坐就是20多年(前387-361年),直到魏惠王初期,那个时候他的辈分比魏惠王要高,所以改称公叔座了。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魏文侯任用的重要官员中,贵族们唯一想留下的人是吴起,但是他们有个条件,吴起需要娶魏武侯的一个女儿为妻,用联姻的方式加入贵族家庭。吴起拒绝了这个条件,所以他也只好离开魏国。
后来,吴起来到楚国推行魏国式的变法,在这里他同样遇到贵族势力的阻挡。魏国是一个刚刚建立的新国家,贵族的根基还不够深,所以,魏文侯可以找一批人来代替他们,然后依靠这批人推行各种变法措施。比起魏国,楚国的贵族根基更为牢固,影响更为广泛,他们几乎把持着国家所有的权力。在楚国,支持吴起的人只有一个楚王,推行变法措施的时候他不得不依靠各级贵族官员,而这些变法措施实际上却是违背贵族利益的,当然吴起不可避免的遭到最终失败,同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那么,魏文侯的官僚制度改革的成果,是否完全在贵族集团势力的反扑中丧失了呢?还不至于。因为魏文侯去世时,各级政府部门里已经到处充斥着大量平民官僚,要把他们全部清洗掉打击面太广泛,很可能会引起国内政局的长期动荡和混乱,在兵荒马乱的时代,这一代价是魏国付不起的。贵族们重新回来了,但是他们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尽量掌握一些最重要,最关键的权力岗位,操控国家的大政方针,完全逆转魏文侯的改革方向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
还有一个因素也制约着贵族膨胀的野心,那就是他们重新掌权后表现出来的政绩,实在是不怎么好。从三家分晋,魏国建国以来,它一直都发展的比较顺利,威风八面,号称天下第一强国。公叔座在前387年当上丞相,这个时候魏文侯时期重用的官员基本上都已经被赶走,我们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前383-379年,发生刚平之战,魏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战争中遭遇重大挫折和损失,并且战后魏国丢失了中山国的大片领土,这场战争也标志着魏国领导的三晋联盟内部矛盾严重恶化。作为魏国权力最大官员的公叔座,想来他应该为军事和外交失利负上一些责任。
前270年,魏武侯逝世,他的两个儿子公仲缓和公子莹争夺君位,互不相让,魏国政府陷入瘫痪状态。赵、韩两国乘机举兵干涉,控制了大局。赵国企图杀死公子莹,割取一些魏国土地;而韩国企图把魏国分成两个部分,分别由赵、韩控制。两国意见不一,产生冲突,韩国独自退兵,公子莹得以喘过气来,打败赵国和公仲缓的军队,内乱延续一年后,他继立为国君,就是魏惠王。公叔座身为魏国最高官员,前朝重臣,同时又是魏武侯两个儿子的亲戚,他既不能把内乱消弭于萌芽之中,又不能在内乱发生后尽量减少其危害,在这场如果不是运气好,魏国有可能会亡国的灾祸过程中,没看到他发挥什么有益作用。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前366年,韩魏联军在洛阴被秦献公派出的秦军打败。
前364年,秦军突入河东,在离安邑不远的石门地区击败魏军,斩首六万,这是魏国历史上第一次在一场战役中损失这样大数量的军队。赵国跑来援助,和魏军一起让秦国退兵。
前363年,秦军进攻少梁,魏军和赵军一起击退秦军。
前362年,三晋内部突然爆发战争,公叔座亲自率领魏军击败韩、赵联军。公叔座在庆功仪式上对魏惠王说,魏军的胜利不是自己指挥水平高造成的,应该归功于吴起当初训练的好。在连串失败后,稍微转运的公叔座不敢居功,他开始公开改变对吴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