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被迁走的亡国贵族得到了优厚待遇,对于留在当地的普通民众,楚国也采取了相对温和的不干涉政策,允许他们继续维持本国固有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思想信仰,生活方式,个人财富等,总之,几乎所有的传统都可以保留下去。我举个例子,鲁国在前256年被楚国所灭,前202年,50多年过去了,刘邦打败项羽后来到鲁地,看到的景象仍然是“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当地人的生活除了上层统治阶级换了一批人以外,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变。刘邦是楚人,我估计他后来实行的‘无为而治’政策就是从楚国的政策中得到了灵感。
由于怀柔和不干涉政策,楚国和被征服国家的上层贵族和下层平民之间的敌对情绪大大的减轻,这对楚国非常重要,因为被征服国家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加起来,在楚国内部占有相当大比例,不这样做国家长期的内部统一和安定很难得到保证。但是,这些政策长期执行下来也有一个负作用,随着被楚国灭掉的国家越来越多,各地的贵族人数也积累的越来越多,他们不断繁衍生息,壮大家族,而且互相拉帮结派,把持权力,势力越来越强大,威胁到楚国中央的统一控制权。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楚国政府的应对方法,是加强王室贵族阶层的权力,和地方上的异姓贵族阶层相抗衡,防止异姓贵族的权力过分膨胀。我们看到的具体做法,是把中央政府中关键性的重要职位,都交由王室贵族来掌握。比如,楚国地位最高,相当于其他国家丞相的官职-令尹,一般都是由楚王的亲生儿子来担任的。结果,楚国的中央政府看起来很象一个家族政权。
众所周知,楚国是各国当中最早实行县制的国家。为什么楚国会首先想到实行县制呢?因为它几乎不停歇的在北方边境线上和其他国家展开战争,为了应付常年的对外战争,还有日常防御的需要,楚国的大部分主力部队必须部署在北方边境地区,而且这些地区通常离都城,离中央政府的距离较远。如果这些边境地区的官员职位和其他地方一样,控制在世袭的贵族大家庭手里,那这些贵族会拥有强大的军队,雄厚的实力,很快就会形成对中央政府的现实威胁。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楚国设置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军力强大的边境地区拥兵自立,脱离中央控制的情况。按照规定,县大多设在重兵集结,比较富裕的北方边境,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单位。县的最高长官叫做县公,这个明显有很大权力的职位,由楚王直接任命,而且可以被楚王随时免职和更换。在实际操作当中被任命为县公的人选,通常都是和楚王血缘关系比较近,得到他信任的王室贵族成员。
县的设立,导致一些重要边境地区被楚国王族直接掌控,不仅遏制住了当地的反叛和离心倾向,而且反过来把这些地区变成了王族的权力基地。再加上中央政府中的权力,王族就可以匹敌甚至压倒异姓贵族扎根在各地的庞大势力,维持住自己的优越地位。
简单的说,楚国的办法就是通过扶持王室贵族来制衡异姓贵族。两方都是贵族,所以长期下来,楚国的贵族势力无所不在,根深蒂固,积重难反。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个保守,自私,没前途的办法,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它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不能完全否定。楚国的中央政权一直都没有被异姓贵族推翻,这一点至少比三家分晋的晋国,田氏代齐的齐国要强。早在战国初期,统治晋国的姬姓家族就被韩,赵,魏三家取代,统治齐国的姜姓家族被田氏取代,比起他们,楚国王族的命运显然要好的多。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既然郡县是新形式的行政单位,那么为什么楚国不象后世那样,为了预防贵族势力坐大,用职业官僚来管理郡县呢?因为春秋时期官僚阶层还没有出现。官僚作为行政官员,他们至少应该有熟练阅读公文的能力,中国的文字很复杂,比较难学,要达到熟练阅读公文的程度必须先接受相当一段时间的专门教育,这笔教育费用不是普通人能够负担的起的。春秋时期在贵族之外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很少,所以基本上只有贵族能够担任官员。当然,偶尔也有一些例外情况,我们看到一些非贵族出身的人被任用,比如齐国的管仲,但他们只是个别的官僚,人数极少,还称不上一个官僚阶层。
春秋后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始在平民阶层中推广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知识文化的局面,这是中国官僚阶层出现的标志。孔子之后,慢慢的,有越来越多出身平民的人接受过足够教育,这样,国君就可以从他们当中选拔出各级官员,构成一个官僚阶层。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中国的第一个主要由官僚来治理的国家,很大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主要由官僚来治理的国家,是战国初期魏文侯统治下的魏国。在那之前的中国和世界各国,各级政府官员们大多数都是由本身就是贵族的人担任的,即使时间最接近的亚述和波斯帝国也没有脱离这个基本模式,和前面所讲楚国的情形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区别。从魏文侯时期开始,贵族掌权的局面才开始被颠倒过来。在魏文侯的政府当中,平民出身的官僚人数和他们掌握的权力明显超过了贵族的人数和他们手里的权力。
既然很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贵族官员无足轻重,由官僚来治理的国家,魏文侯进行的制度改革,其意义无疑极其巨大,不容低估。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魏文侯时期离孔子生活的时代并不遥远,当时中国受过教育的平民人数还不够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开设了河西学派,利用国家的力量普及教育,用儒家书籍做教材,培养后备官员,河西学派中毕业的学员,加上从其他途径受教育的平民中选拔的官员,足以填补魏国各级政府部门的空缺,排挤走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