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建立起新楚国,他决定把都城设在彭城。从地图上看,彭城的地理形势和陈差不多,也是靠近楚国的北部边境线,无险可守。郢都曾经是楚国几百年的著名都城,一度聚集起不少人口,但楚国迁都以后,郢很快就成为了长江边上一个被人遗忘的普通城市,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有哪个楚国人建议把都城迁回这里的,这个和当地过于炎热的气候应该是有关系的。

李清照诗云: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的诗‘题乌江亭’是这么说的: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杜牧和李清照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诸朝划江而治的历史,李清照生活的时代,南宋和金朝进入南北对峙的状态,所以他们认为如果项羽肯过江东,‘卷土重来’是有可能的。我不这样认为,时代不同会造成客观条件的巨大差异。楚汉战争时期,南方的实力远不能同经过长期开发的后代相比。项羽从江东出发渡江北上,向秦国发动复仇战争,他带了八千子弟兵,这个数目并不大,说明当时江东地区的人口有限。也许江东子弟确实是‘才俊’,但垓下之战失败后,项羽只依靠江东这个地区和刘邦动辄数十万的军队相抗衡,实力对比太悬殊了,不要说卷土重来,就是项羽建立的政权不被很快打垮,可以生存下去的希望都很渺茫。

越国和楚国一样位于长江流域,春秋末期灭掉吴国后,它曾经称霸一时,拥有的国土面积比战国七雄中的大多数国家都要大,条件看起来也是不错的。但是进入战国后,它发觉自己越来越赶不上北方国家发展的步伐,实力差距被拉开,直到被楚国吞并为止,它都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所以越国没能跻身于七雄国家的名单之中。

周还真不是大一统,只是名义上的一个宗主而已。其权威别说跟秦的统一比了,就算是跟商比,也比不上

--------------

周是它那个时代的大一统。起码比商强多了。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第二个难题:贵族政治的羁绊。

楚国的政治被庞大的贵族势力控制,因而在战国时期没有能够模仿许多北方国家,实行成功的变法革新。著名的吴起变法,在贵族势力的猛烈反对下被迫半途而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楚国的贵族为什么会这么强大,这么的积重难反?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上文所说的第一个难题一样,需要从久远的过去谈起。

平王东迁,西周灭亡,春秋诸侯争霸的大幕开启。失去中央权力的约束后,中国境内为数众多的国家开始了互相混战,互相吞并的过程。这些国家具体有多少呢?一般认为有160-170多个。我曾经看过一份资料,把超过160个国家的国名,地点,灭亡过程都一一列举了出来,比较可靠,那就姑且当是160多个吧。而在这160多个国家里,就有60多个是被楚国灭亡然后吞并的,在所有国家中,楚国号称小国杀手,被它吞并的国家数目最多。那么,为什么楚国能够顺利地吞并这么多国家,仅仅是依靠它强大的军事力量吗?

第二个难题:贵族政治的羁绊。

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对于所灭的国家,楚国实行了一种相对宽容,怀柔的政策。某个国家被打败灭亡后,在巩固新占领区的时候,楚国通常的做法,不是干脆的把原先统治这个国家的贵族阶层都杀掉,而是把他们分开,迁移到其他地方去。作为补偿,楚国会在迁移到的地方给这些贵族家庭提供一块新的封地,封地里耕种的农民也被划分给新来的贵族管理。另外,楚国还‘灭国不绝祀’,允许这些贵族继续使用原来的礼仪和器具,高规格的祭祀他们的祖先。

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在亡国过程中,当地贵族们受到的实际利益损失并不大。而且春秋时期各国混战非常凶险,做强大楚国的一个国内贵族,可能比做一个弱小国家的统治阶层安全性更高一些。获得这个好处,付出少一点封地,少一点属民的代价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和其他地方一样,楚国的贵族们经常为了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争斗不休,但亡国贵族为了独立,为了复国的目的而奋起抗争的事情,在楚国发生的并不多。其他小国面对楚国进攻的时候,往往也不会拼死抵抗。这就是楚国吞并众多小国一直显得比较顺利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9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9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