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铁制工具的普及使得大量田野被开辟出来,有了牛耕技术的帮忙农民们工作效率大增,冬小麦的引进造成谷物产量翻倍,再加上在温暖湿润的有利气候条件下,各种农作物都生长良好,这些好消息加在一起,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战国时期,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总体来说是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进步。在古代,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是由它的农作物收成所能养活的人数来决定的,农业也是所有其他经济部门的基础,农业产量显著增加以后,整个国家就会随之呈现出人口繁衍增多,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的景象。
这些新技术里只有铁制工具对楚国比较有用,但铁制工具的使用又被南方气候变的炎热潮湿这一不利因素很快抵消了。相比黄河流域的大踏步前进,长江流域的开发进程处于缓慢甚至部分停滞的状态,楚国发现自己越来越赶不上北方国家实力增长的步伐。楚国如果还想维持顶级强国的地位,就只能朝外部扩张,(显然,最好的扩张方向是在北方)吞并其他国家,把别人的人口和财富变成自己的,但是进入战国时期以后能够被吞并的弱小国家越来越少,各地都只剩下一些难以对付的强国,这个办法渐渐的行不通了,所以,楚国也就逐渐的衰落下去。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一直到汉朝的大部分历史时期里,这种对北方有利,对南方不利的高温气候都还在延续。汉朝初年有一个广泛流行的说法,有害的气候会让居住在南方的每个人少活好几年。贾谊被任命为长沙傅以后,还很年轻的他马上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死在那边,从此回不了北方了。西汉末年全国人口增长到6000万的顶峰,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并且引发出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当时曾经发生过一次就有多达几十万流民涌入都城长安,寻找食物的事件。这么多失去土地的流民,却没有官员主张把他们安置在空旷的南方,可见那个时代南方气候恶劣的名声有多么深入人心。
到了东汉时期,气温开始一点点的下降,但东汉的大部分时期里气候仍然足够温暖,直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气候才真正变的寒冷。曹操在铜雀台种桔,但由于北方天气变冷,所种之桔只开花不结果,这预示着中国新一轮寒冷天气的来临。公元225年曹丕挥师渡过封冻的淮河,这震惊了东吴,因为当时人们的记忆中,淮河一直没有结过冰。实际上,我认为淮河在1000年前,西周时期应该是结过冰的,因为西周寒冷期里汉水和长江都有曾经结冰的史料记载,不过那个时代统治淮河地区的是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淮夷,他们当然没有能力同样的把这一情况给记载下来。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从三国时代开始,公元200-600年,是一个类似于西周寒冷期的魏晋南北朝寒冷期,据估计当时年均温度比现代要低1-2摄氏度,也就是说,和战国时期的温度差达到4-5摄氏度。所以,这400年里我们看到的是和战国时期相反,但和西周时期很象的历史走势。黄河流域农作物减产,生产萎缩,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整个社会发展水平都在倒退。同时,逃避严寒的游牧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地带,当时的游牧民族被统称为五胡,五胡中的羌族,氐族从西方而来,属于西戎,匈奴,鲜卑,羯从北方而来,属于北狄,趁着汉族政权的内乱,这些游牧民族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取代汉族统治了华北地区。
而在南方的长江流域,已经停滞很久的开发进程在这一时期重新获得动力。如果说西周是长江流域的第一轮开发期,魏晋南北朝就是第二轮开发期,气候变冷抑制了森林和灌木的生长,手握铁制工具的农民们终于发现他们可以较为轻松的砍倒树木,把森林改造成农田了。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和北方相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各地,新的农田不断被开辟出来,农业产量增加,人口密度上升,经济获得持续发展,以南方为基地的国家实力壮大,甚至可以和统一了北方的国家长期抗衡。
公元200-600年的寒冷期结束后,公元600-1000年间,进入一个相对温暖期,气温又升高了,但并没有达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那么高。也就是说,气候既不太热也不太冷,处于中间阶段,很难说对南方和北方哪个更有利。这400年里南方的开发还在继续,比如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还有唐末五代时期,为了躲避军阀混战的战火,一批批的北方居民迁徙到长江以南地区。一直到五代结束,宋朝建立的时候,长江领域的开发过程才基本完成。
战国时代的著作《禹贡》当中,根据天下九州的土壤肥沃程度,分成九个等级,其中,长江流域的荆州和扬州,列入下中和下下等,也就是最差的两等。其实,这是因为当时当地的环境和气候不适应战国时代所流行的那些农业技术和品种,让人觉得收成不好,土壤不肥沃。公平讲,长江流域的土壤是非常肥沃的,这个区域后来成为了中国的粮仓。长江流域的土地开发出来种水稻以后,同样面积土地上的作物产量一般比黄河流域高许多。但是长江流域茂密的森林地带,其起步阶段开发难度要比黄河流域高的多,而且水稻种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人口参与。所以,一直从三国持续到宋朝建国,在比较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也用了长达800年的时间后,我们才能有把握的下结论说,当地的土地已经被完全开发出来了。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难度如此之高,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依赖内部开发的办法和北方国家抗衡是不现实的,它努力的对外扩张,目的只是尽量维持自己现在占据的大国地位。
战国历史给人们一个奇特的总体印象:尽管不断发生各种人员死伤无数,物资破坏严重的战争,但总人口仍然在不断增加,经济活跃发达,工商业繁荣,思想文化活跃,社会各方面都在持续的获得进步,似乎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战争,对历史发展没有产生什么负面作用,反而有促进作用。其实,如果当时没有坚强的,历史上少见的农业生产大发展作为基础,这一切都是谈不上的。楚国在这一农业生产大发展进程中分享的好处比较少,所以,尽管大家觉得楚国国土面积这么大,实力和底蕴应该比较深厚,但它在丹阳-濮水之战,一场大规模战争中失败后,就一直衰落了下去,再也翻不过身来。它的复原能力明显比不上北方国家。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战国时代的发展重心在黄河流域,在北方,我们可以因此产生一个推论:楚国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应该位于最靠近黄河流域,最靠近北方的地区。是不是这样呢?是的。南阳盆地是楚国的经济中心,盆地中的宛和邓是楚国最有名的工商业城市,而南阳盆地在楚都郢的北面,紧邻着北方邻国韩国和魏国,因此楚国修了一道‘楚方城’防线来专门保护南阳盆地。前279-278年的鄢郢之战后,楚都郢所在地区被秦国白起占领,楚国被迫向东方撤离。它把新都城设在陈,陈是以前陈国的都城,从地图上看,这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因为离楚国的北部边境线很近,而且周围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后来,到了楚国最终灭亡的前夕,由于受到秦军的直接威胁,它又把都城迁到寿春,淮河北岸的一个城市。
为什么楚国始终不愿意象以前的吴国和越国一样,把都城设在长江以南呢?这里有江淮之间水网地带和长江天险的保护,明显比淮河以北的城市安全系数高的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政权主要就是靠这条防线抵御北方异族政权的军队南下,而且取得了很好效果。这是因为楚国的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最发达地区在北方,淮河以北一旦丢失,楚国剩下的实力就很弱了,即使有自然天险的保卫,也没有多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