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前面讲到,进入春秋时期后气候就开始变暖,楚国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过程相应的变慢了,但它通过吞并很多北方小国弥补了损失。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气温可能还在略微升高,竺可桢认为,那个时候北方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摄氏度以上,山东地区的气温和现在的上海一样,而且这样的温暖气候一直保持了下去,直到秦汉时期,也就是说,进入战国后,楚国内部开发的困难形势一直在延续甚至可能更难了。
当时北方的土地大多数已经被七雄级别的大国所占据,可供楚国进行扩张的小国越来越少,剩下的小国主要是泗上十二诸侯,而泗上十二诸侯是齐国的缓冲国。楚国知道,齐国不会容忍楚国灭掉这些缓冲国,就象楚国灭掉莒国后所发生的那样,齐国会进行反击。楚国自己也意识到,在地图上抹掉这些缓冲国对楚国的外部战略来说未必是好事。正因为有缓冲国的存在,齐楚关系才没有发展到楚国和韩魏之间的关系一样恶劣。楚国和韩魏之间经常你来我往,打的不可开交,矛盾越来越深。不打仗的时候,楚国也必须时刻在北方和韩魏两个国家接壤的漫长边境线上布置大量兵力进行防守。如果和强国齐国之间也没有了缓冲国,同样的出现大段直接对峙,容易引发冲突的边境线,楚国将不堪重负。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战国时代,楚国的领土只有一次比较大的增长,它于前306年灭掉越国,不过那个时候因为丹阳-濮水之战中的大败,楚国已经明显衰落了,灭掉越国并没有挽救楚国,把它拉出不断下滑的轨道。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总是不安分,总是在想方设法的对外扩张呢?因为它为了维持自己的强国地位,必须赶上北方国家国力不停顿发展的步伐。气候变暖对南方的楚国不利,但对黄河流域的国家却完全是个好消息。原本在西周时期干冷的气候,在温度增高3摄氏度以后,变的温暖湿润,这种气候环境条件,刚刚好适合黄河流域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另外,这个时代的农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根据杨宽的战国史,主要有三个新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起到关键促进作用。一是新的生产工具--铁制工具的运用;二是推广了牛拉耕犁这一新的耕作方式;三是输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冬小麦。三个新技术和新品种都是从西亚地区引进的,在春秋时期开始得到应用,在战国时期普及到北方各地。
楚国的不幸之处在于,它不能象北方国家一样,从这些技术进步中获得足够好处。长江流域进行农业开发,必须先从茂密的森林中开辟出农田,砍倒大量树木。当时的南方地区气候过于炎热潮湿,树木在这种环境下总是长的又快又粗又壮,即使农民们手上有了铁制工具,砍伐这样的大树也是很困难,很费力的,而且光砍掉地面上的树干还不够,还需要把地下同样生长的又粗又深的根系给挖出来。长江流域的树木含水量很高,象北方那样放火烧林也是不可行的,只能老老实实,一棵棵的处理,这些事情做完后,才能开始在土地上进行播种耕作。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同一时期,北方各国的农民手上普遍有了铁制的金属工具以后,由于当地的树木远没有长江流域那么高大粗壮,生长迅速,他们开始了四处砍伐的运动。“孟子.告子上”中有一段描写: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都市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能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仁义之心吗?”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按照孟子的说法,当时可以看到许多被人砍的光秃秃的山坡,以至于孟子用没有树木覆盖的山坡来类比缺乏道德的心灵。山坡上的土地难以引水灌溉,以当时的技术是不能用做农业用地的,这里的树木都被砍光了,那些能够用来作为农业用地的,平地上的树林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情景,黄河流域的大平原上,沃野千里,阡陌纵横,各家各户乃至各国的田地互相邻接,这种情景在长江流域是绝对看不到的。有赖于铁器的普及应用,大量新的农田被开辟出来,魏国的‘尽地力之教’政策,秦国的‘全民耕战’政策,就是建立在这种物质基础上。
第二项新技术,牛拉耕犁也很重要,牛拉耕犁技术的本质是用畜力节省和代替人力,这一技术推广开以后,一户农民能够耕种比以前多的多的土地,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了。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不过,牛拉耕犁技术适合于在黄河冲积平原那样,大片的,平整的,形状规则的土地上使用。长江流域水系密布,到处都是河流,湖泊,沼泽,比如,楚国著名的云梦泽,就是一块面积非常广阔的沼泽地。即使经过几千年的农业开发后,现在长江边上一些地方仍然称的上是水网地带,不难想象古代水系的覆盖范围有多么大。在河流,湖泊,沼泽的中间才是茂密丛林,农民们辛辛苦苦的在丛林里披荆斩棘,之后开辟出水稻田,这些田地也多半是小块的,零星的,不规则的,牛耕技术在这种条件下意义并不大。
至于最后一项重要技术,冬小麦的引进,对长江流域来说就更没有用了,这里种的是水稻 ,不是麦子。战国时期的年均温度比现在要高3摄氏度以上,一年中的作物生长期比现在多40到50天,也就是差不多一个半月的时间,当时北方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种两季小麦,春小麦和冬小麦,而现在北方地区的麦子只能一年一熟,一年收获一季。所以,冬小麦这一新引进的农作物品种,在战国时期能够让农业产量增加几乎一倍,意义重大,在现代却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也不被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