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继续讨论:

关于张仪就说到这里吧,接着我再说点对秦惠王的总评价。秦惠王的三个特点值得一提:

一,清醒的战略头脑。前334年,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国太子,几年后,太子继承王位,秦惠王的女儿成为了易王后。在地理上,燕国和秦国之间隔的很远,秦国通往燕国的道路,从北面走,需要跨越崎岖难行的整个山西高原,前334年,秦国连河西都还没有收回,山西高原无疑都在其他国家手里。从中间走,出函谷关后需要经过几个国家才能到达燕国,可见,燕国和秦国互相来往是比较困难的。

燕国又是一个公认的弱国,而且一向闭关自守,在对外关系方面很消极。这样的一个燕国,很难在秦国有事的时候对它提供帮助,和燕国搞好关系对秦国似乎没有任何好处。那秦惠王为什么在这么多国家里面,偏偏只把女儿嫁到燕国呢?

继续讨论:

我想来想去,只想到一个理由可以解释。秦惠王早就看出来了,齐国的扩张目标是燕国。秦燕联姻后,由于交通上的困难和处于它们之间的三晋国家的阻拦,秦国现在还不能给予燕国兵力和物资上的直接帮助,但至少易王后可以做到一件事--把齐国向燕国的扩张进展情况及时地报告给秦。前334年,河西都还没有收回,秦国势力还被完全压缩在关中地区,这个时候秦惠王就已经把秦国的主要的敌人定为齐国了,所以他提前在燕国布下了一颗棋子。这件事表明秦惠王是一个典型的胸怀天下,有大局观,有战略头脑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秦惠王会一眼看中刚到达秦国的张仪,而弃用了最近才替秦国立下大功的公孙衍的原因。秦惠王本身具备战略头脑,当然他能很快发觉张仪的战略中包含的巨大潜在价值。张仪的战略所追求的目标和秦惠王的既定目标是一致的,而且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可行的手段。在秦惠王的眼里,张仪就是他一直以来在寻找的那个人。

继续讨论:

秦惠王也是张仪一直在寻找的君主,战国时代有那么多君主,具备清醒的战略头脑的却凤毛麟角,找到其中一个很不容易。秦惠王之后的秦武王就完全理解不了张仪。能够碰到秦惠王是张仪的幸运,这一对君臣彼此的合作堪称完美,张仪也算生逢其时了。

秦军把齐军都赶出燕国的国土后,帮助以燕昭王为首的流亡政权重建起了燕国政权。燕昭王的母亲就是易王后,所以燕昭王在血缘上是秦惠王的外孙。有血缘关系,同时也感激秦国的大力帮助,燕国从此成为秦国一个共同反齐的坚定盟友。秦惠王又把自己喜欢的小儿子公子稷(也就是以后的秦昭王)送到燕国做人质,进一步加强双方的联盟。秦惠王在世的时候,双方的联盟是公开的,秦惠王去世后,秦武王解散了秦韩魏三国同盟,秦燕两国的联系被切断,燕国比较弱小,它不敢太过刺激齐国,所以没有再公开和秦结盟,但燕国实际上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秦国的隐性盟友。这是秦惠王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给后代留下的一笔外交遗产,历史的进程证明,这是一笔非常有价值的遗产,在遏制和打击齐国势力反扑的时候起到了重要作用。

继续讨论:

二,突出的任用人才的能力。“公孙衍,张仪,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这句名言使我们知道公孙衍和张仪两人在那个时代的赫赫名声,和他们影响国际局势的巨大能量。不过别忘了,被秦惠王任用之前,他们都只是默默无名之辈,是秦惠王首先发现了这两个人,给了他们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秦惠王任用的其他人,樗里疾,甘茂,魏章,司马错等,情况都比较类似。

例如司马错,前316年,他还只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资历,经验,名气,功劳的年轻将领,在讨论秦国是否应该进攻巴蜀地区的时候,秦惠王偶然发现司马错是个有能力的人。结果是,秦惠王决心听从司马错的建议,不惜违背丞相张仪,改变了战略进攻方向。司马错的建议成功地让秦国一举增加大量领土,他从此崭露头角。再例如魏章,魏章是魏国贵族出身的军事将领,前313年秦魏正式结盟后,张仪把他推荐给秦惠王。很快,他的地位就升到了和当时秦国最好的将领樗里疾不相上下。在丹阳-濮水之战这一重大战争中,刚到秦国才一两年的魏章和樗里疾各自率领一只秦国主力军作战,而他的表现也完全不比樗里疾差,为秦国获胜立下大功。在此前的几十年时间里,魏国都在不断地打败仗,魏章应该没有多少获得战绩,建立名声的机会,张仪和秦惠王能够看出魏章潜藏的军事才能,只能说明他们眼力过人了。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