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继续讨论:

张仪从来没有失去过冷静,无论在过程中遇到多少的失败,挫折和倒退,无论公孙衍怎样竭尽全力地去阻扰和破坏,他都没有因此改变过哪怕是稍微一点点的战略计划。有人认为张仪反对攻打巴蜀两国是个错误,也许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攻打或者不攻打巴蜀,和张仪的战略都没有太大关系。巴蜀地区可以从侧翼威胁楚国,但那是很多年之后才产生的作用,已经不关张仪的事了。

张仪的战略头脑超过了公孙衍,当时可以和张仪相比的只有齐国的孟尝君。孟尝君不是一个只会养门客的人,他制定的战略计划和张仪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孟尝君的战略计划并没有取得张仪那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孟尝君的年纪比张仪小的多,他出现的时间比张仪晚,而齐国长期以来已经有了一个既定战略,孟尝君提出的新战略计划需要首先在齐国内部辩论中胜过这个既定的战略,才能得到实施,这些是孟尝君无法控制的因素。他只能无奈地看着张仪抢先一步,获得成功。两个人制定了类似的,针锋相对的战略,谁先成功执行,谁就会占据明显优势,另一个想在劣势的局面下翻盘,困难相当大。

继续讨论:

张仪的战略一直都得到秦惠王的全力支持,孟尝君的战略已经迟滞,落后了,却还经常受到齐王的掣肘。孟尝君是贵族出身,位高权重,其他国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有其王’,他的名气很大,甚至超过齐王。所以,孟尝君遭到了齐王的猜忌,只有在孟尝君做上齐国丞相,独掌大权的七年时间里,他的战略才没有被人打折扣,得到有效地贯彻和执行。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指望孟尝君战略的效果可以和张仪相同。

秦昭王时期的范雎,因为他‘远交近攻’的战略而闻名天下。其实,‘远交近攻’战略是有条件的,一是秦国当时的优势地位已经很突出了,它的实力比六国中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的多。二是齐国在乐毅破齐之后,不愿意再卷入各国混战的旋涡,它本来就决定实行孤立主义的政策,不去救援其他国家。秦国能够轻易的达到和齐国交好的目标,是因为这个目标和齐国的既定政策正好合拍,‘远交近攻’战略只需要做到顺势而为就行了。秦惠王时期,天下总的形势,并没有对秦国有利的明显苗头,张仪是从无到有,通过自己的战略运作创造出有利于秦国的形势,遏制住竞争对手的发展势头。所以我认为,张仪是比范雎更好的战略家。

继续讨论:

乍一看,张仪的战略和范雎的‘远交近攻’恰好相反,远方的齐国是主要攻击对象,近处的韩魏则是交好结盟的对象,那么是否可以把张仪的战略称为‘远攻近交’呢?这样总结不够完整,燕国距离很远,但秦国想办设法地去扶持它;楚国和秦国很近,双方是接壤的,秦国却并没有放过它。这样看来,把张仪的战略总结为‘联弱攻强’更准确一些。

探究张仪成功的原因,除了他超人一等的头脑和秦惠王毫无保留的支持以外,还有两个因素需要注意。一是运气。人生在世,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运气是很重要的。比如燕王哙禅让这件事情,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挖空心思地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也不知道燕王哙脑袋里哪根神经突然搭错了,他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主动把权力转让给别人。如果不是燕王哙让人莫名其妙的禅让行为,如果不是接下来燕国两大政治势力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而且他们的实力旗鼓相当,谁也战胜不了谁,斗争长期拖延下去,最后引发导致国家瘫痪的内战,齐国都未必会下定决心,出动全国兵力来灭掉燕国。齐国灭燕这回事如果没有发生,张仪战略的基本条件--和韩魏结盟都无法兑现,后面的步骤当然更谈不上了。

继续讨论:

如果燕王哙禅让事件发生的时间晚上几年,比如三年左右,这样齐国灭燕的时间跟着往后推延三年,张仪也会很不幸的功败垂成,因为这时已经到了秦惠王去世的年份。秦国的下一任君主秦武王完全不理解张仪战略的精髓所在,只需要等到他即位,张仪的战略计划就会被立刻推翻,也就不可能有后面的丹阳-濮水之战了。

‘孟子’这本书里记载过一件事,齐国灭燕之后,内有燕人纷纷反叛,外有众多诸侯国准备组成联盟攻打齐国。齐宣王很紧张,他跑去问孟子应该怎么办。孟子的建议是,撤出来,既然燕国人不欢迎,给燕国人赔礼道歉后撤出来就行了。孟子从来不考虑具体的行政事务,他出主意一般都是从理论和原则的高度泛泛而谈,齐宣王当然不同意这样的主意。齐国酝酿了20多年,好不容易才逮着机会灭了燕国,虽然吞下肚子的肥肉有点消化不良,但也绝不会轻易吐出来。我估计他询问孟子是因为觉得儒家在抚慰人心上很有一套,希望孟子可以帮他想个办法把燕人的反抗给安抚下去。不过,万一齐宣王那天与平时不同,他心血来潮,采用了孟子讲的办法呢?齐国从燕国撤出军队,韩魏两国就没有理由和秦国结盟了,结果是,张仪‘为山九仞,功亏一蒉’,眼看就要成功,却倒在最后一个关口。孟子并没有想到自己随便出的主意,实际上是在破坏张仪的全部计划。

继续讨论:

以上假设的事情只要有其中一件发生,张仪最终都不会成功,他会以一个平庸的政治家形象记载在历史当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降低对张仪的评价。张仪的成功之所以显得那么侥幸,主要是因为外交上和韩魏结盟这一目标总是完不成。韩魏两国打死不愿意和秦国结盟,这是张仪的错吗?是张仪的外交才能不足造成的吗?不是的。张仪已经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事情。韩魏对秦国不满,是因为两个固有原因:

第一个原因,可以用信陵君说的话来总结,“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韩魏认为秦国和华夏国家在文化上差异很大,而且秦国的文化很野蛮落后,和秦国结盟对它们来说是一种耻辱。既然大家不是一类人,就不应该在一起玩。

继续讨论:

第二个原因,可以用鲁仲连说的话来总结,“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秦国的斩首授爵制,过于残忍血腥,仅在收复河西的战役和修鱼战役中,就分别斩首8万以上。韩魏两国伤亡惨重,积累起了对秦国的怨恨情绪。

这两个原因都不是张仪所能控制的,如果没有这两个原因,张仪和韩魏缔结盟约会容易许多,也就用不着依靠前面提到的那些凑巧运气了。实际上,文化差异和斩首授爵制,不仅困扰着张仪,也长期困扰着张仪之后秦国的外交活动。

继续讨论:

运气对于张仪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张仪取得成功还需要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秦国本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如果秦国的军事实力不够,它就不能在丹阳-濮水之战中连续击败齐,楚军队,张仪的战略计划执行后的效果就没那么好。

其实,有着双重优势的秦军是很强的,在秦献公时期就已经很强了,秦孝公时期的秦军表现很糟糕,那是因为啥也不懂的商鞅乱搞一通,并不是秦国真实水平的表现。商鞅执政20多年,时间长的足以在其他国家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一个极其错误的观念--秦是一个弱国。张仪精明地利用了这一点,为了误导齐国对局势的判断,他一直都在让秦国有意识地收敛和约束自己,没有暴露出全部的军事实力。这种做法起到了效果,直到濮水之战的时候,齐国面对着来势凶猛,人数众多的秦魏联军,却只派出了部分主力去迎战,它把另外一部分主力留在了燕国境内。它认为,只需要部分主力就能打败秦魏联军,然后可以回过头去稳固在燕国的统治。这说明,齐国低估了秦军的战斗力,这一错误判断导致它在关键性战役中失败。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7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7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