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
假设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张仪这个人,这盘大棋局的走势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张仪没有出现的话,秦国应该是不改初衷,继续地向魏国不断地攻城略地。这样下去,魏国会很快得出结论,秦军很强,自己无力单独抵抗,必须想一个办法阻止秦国的扩张。可以操作的办法无外乎两个,一是三晋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当时的三晋国家都比较弱,都横亘在秦国向东扩张的道路上,同病相怜,而且三晋国家彼此的关系比较紧密,三晋联合抗秦的想法显然不是空想,是很容易实现的。秦国接下来将会面对的是三晋国家团结起来之后的拼死抵抗。
第二种办法是向另一个强国-齐国求援,魏国和齐国组成针对秦的联合战线,魏国的小弟韩国应该也会加入这个联合战线。这样秦国面对的将是齐,韩,魏三国联军。第一个办法如果最终失败了,战争的结果证明,三晋联军加在一起都不是秦国对手,都被秦国打败,那么魏国也可以到时候再改变主意,转而采取第二个办法。
继续讨论:
秦国和齐,韩,魏联军开战,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事可以参考前298-296年的第二次合纵攻秦战争。当时在孟尝君的筹划下,齐,韩,魏组成联军主动攻击秦国,秦军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不敢出函谷关一步,最后三国联军攻破了函谷关,秦国只好割地认输。在丹阳-濮水之战战败后,齐国的实力已经比秦国差了一筹,但齐国加上韩魏两国,仍然能够稳胜秦国。秦惠王时期的齐国和秦国的实力差不多,齐国和韩魏组成的联军打败秦国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秦国被打败后,它至少需要将原先占领的魏国或者其他三晋国家的领土中的大部归还,才能结束战争。事后算秦国的总帐,它已经暴露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扩张野心,却几乎没有获得什么好处。
三晋国家内心深处本来就不喜欢秦国,现在它们又察觉秦国有着强大的实力和膨胀的野心,这些国家对秦的猜疑心和防备心会加深,和秦国的外交关系变的更差。这个时候如果接着发生齐国吞并燕国的事情,韩魏两国会和秦国组成反齐的三国同盟吗?可能性显然很小很小,因为秦国和齐国对它们来说形成的是同等性质的外部威胁,没理由厚此薄彼。秦国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齐国吞并燕国了。
继续讨论:
即使出现几率很小的情况,韩,魏两国暂时抛开仇怨,放弃分歧,和秦国组成反齐同盟,这也应该是个互相猜忌,貌合神离的同盟,就象前320年一样,韩,魏很难给予秦军足够力度的支持。这个同盟的战斗力是比较弱的,齐国加上它的附庸国,有很大的机会打退联军的进攻。排除掉外部干涉后,齐国就可以逐渐吸取经验教训,调整政策,设法把燕国内部坚定的反叛者镇压下去,不坚定的反叛者安抚下来,慢慢地消化掉燕国。
同时,由于越国的地理位置,其他国家很难对楚国灭越的军事行动进行干涉,楚国应该也可以顺利地拿下越国。最后,天下呈现出的局面是,只剩下六个万乘之国,其中的秦国独占西部,齐国独占东部,楚国独占南部,位于它们中间的是三个三晋国家。
继续讨论:
原来的齐国,实力和秦相当,齐国吞并燕国后,增加的土地面积比不上秦国占领的巴蜀,义渠地区,但是巴蜀,义渠属于地广人稀,发展水平很低的落后地区。燕国是七雄之一,它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总量远超过巴蜀和义渠,齐国的扩张成果完全可以和秦国等量齐观。秦国消化掉巴蜀和义渠,和齐国消化掉燕国一样,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齐秦两个最强国家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同步的,等秦国发展成为超级大国的时候,齐国也已经是超级大国了。
这时候的天下形势,可以和冷战时期的世界形势类比。秦国和齐国的地位,相当于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位于它们中间的三晋国家,则相当于冷战时期的欧洲各国,它们的国土,将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彼此激烈争夺势力范围的地区。至于楚国,由于某些原因,它的实力难以赶上秦齐两国,不过比起三晋其中的单个国家,它显然更强大,可以说是仅次于秦国和齐国的第三强国。楚国的地理位置也不象三晋国家那样,处于秦齐两国的夹击之中。把楚国的条件综合起来,可以看出,它正好适合做一个外部平衡手,类似于冷战时期中国的角色。秦国这一边势力强大的时候,楚国会倒向齐国这边。齐国这一边势力强大的时候,楚国又会倒向秦国这边。吞并越国后的楚国,充当一个外部平衡手还是绝对够格的。实际上,楚国早就开始实行维持北方各国势力平衡的战略了,这样做对它来说是驾轻就熟。
继续讨论:
没有张仪,秦,齐,楚各强国做法一致,在本国周边地区寻找机会进行扩张,最后整个天下有很大可能性,会自然地形成上述权力结构。这是一个很稳固的结构,任何一个国家想进一步扩张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巨大阻力,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把握压倒对手,获得优势,它们的行动都将被迫变的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各国人民因此会过上更多和平稳定的生活,但秦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在可见的未来都看不到希望了,只能成为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
张仪布局宏伟,深谋远虑的政策改变了总体发展趋势,对秦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就是张仪一到秦国,秦惠王就选择他来做丞相,而放弃公孙衍的原因。要知道,那个时候公孙衍刚刚替秦国收回了80多年都没能收回的河西地区,立下了前所未有的奇功,张仪却什么功劳都没有,也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名气和资历,他做过的事情只是和秦惠王谈了一席话而已。公孙衍把这件事视为必须洗雪的终生耻辱,从此以后他想尽办法来反对秦国,破坏张仪的战略计划,想尽办法来证明自己比张仪高明。对公孙衍深刻的执念,大家应该理解,不用感到奇怪。
继续讨论:
公孙衍是个聪明能干的家伙,也不能说他一点战略头脑都没有。可惜的是,和他比较的人是张仪,张仪属于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很少见的一类人--战略至上主义者,他的每一次军事行动,每一个外交动作,都经过深思熟虑,有意识地为战略目标服务。相比之下,公孙衍就显得比较常规了,他对战略的重视没有达到张仪的高度,更象是个见招拆招,出了问题再去解决的人。五国相王的时候,公孙衍极力促成五国同盟的建立,本意是用来对付秦国,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行动损害了齐楚两国的利益,把它们给得罪了。公孙衍的眼睛只盯着秦国和张仪,忽视了其他国家,给魏国带来意料之外的威胁,导致自己在魏国第一次下台。这说明他的大局观起码是有所欠缺的。
新三晋联盟建立后,公孙衍不是以守为主,调整和加强内部关系,等新三晋联盟站稳脚跟后再做下一步的打算,而是很快就集中兵力发动了对秦国的进攻。他的这一重大决定显得不够稳妥和理智,新三晋联盟遭遇惨重失败,不久就解体了。可能是公孙衍报复秦国的心情过于迫切,失去了冷静,不管怎么样,因为个人原因给国家带来损害,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