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一下上个讨论楼)
继续讨论:
乐毅伐齐,手下军队是来自燕国,如果不是秦惠王时期秦国出了大力气帮助燕国复国,乐毅率领的燕国军队是不可能出现的。复国以后,燕国一直对曾经灭掉自己国家的齐国怀抱着不可磨灭的仇恨,励精图治,积攒力量想报复齐国,齐国周边的战略环境恶化了。还有,五国伐齐的时候,秦军充当了其中的主力军。齐国灭宋的最初起因,也是来自丹阳-濮水之战期间宋国对齐国的叛变行为。所以,总结下来,齐国的衰亡,至少有一半原因和秦国有关,很多原因都可以追溯到秦惠王和张仪的身上。
齐国都受到了秦的战略压制,后来的赵国就更是如此。很多人都记得渑池之会和完壁归赵的故事,这些故事确实表现出了赵国人的铮铮铁骨,不过有一点是很明显的,赵国在面对秦国的时候,在整体上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弱势状态的。要知道,这些故事发生在长平之战以前,赵国实力的颠峰时期。赵国始终都很顽强,很努力,但是一直到它最后灭亡为止,都没能克服对秦的不利局面。这是因为赵国崛起和强大的时间过于晚了,它强大起来的时候,秦国的战略地位,领土面积,军事实力都已经超出它一大截。想硬生生扭转这种全面落后的态势是很难的。
这就不象上一个强国魏国的衰弱过程中,遭遇到的那些关键性失败,和秦国基本拉不上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随着秦国的实力增长,它对其他国家命运的影响在加大。
继续讨论:
张仪就象一个围棋选手,他认为在秦国刚刚冲出函谷关,准备争霸天下的关键时刻,不能模仿齐国或者楚国,看到临近的哪个国家比较弱,就向哪个国家扩张领土。而是应该着眼全局,为最终扩张到全天下,灭掉所有国家奠定基础。就象围棋中开局的时候,不应该只顾着在靠近自己的这一边布置棋子占领‘实地’,而是应该先‘取势’,在整个棋盘上布下棋子。这样才能棋高一着,取得最后的胜利
根据这一目标,对秦国来说,促成以下情况是最理想的:只有秦国一家独大,而其他各国的实力都比较弱,比较平均。所以,秦国的行为模式应该是,发现哪个国家的实力强大,就对哪个进行打压,特别是要防止各国互相兼并或者出现一个实力强大到秦国也无法控制的国家。当时比较强大的是齐国和楚国,按照张仪的战略,它们自动就成为了秦国首先打击的对象。
继续讨论: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从全天下整个大棋盘的角度,以秦惠王时期的局势变化作为线索,理解张仪给秦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势’。
首先,在天下的西部,秦国不断的开疆辟土,最后基本上囊括了整个西部地区,占据不少有利于下一步扩张的优越地形。而在天下中部的韩,赵,魏三个国家,这个时期的经历就是被周围的强国秦,齐,楚不断地轮番击败,然后丢失土地的悲惨历程。它们试图通过重建三晋联盟来挽救颓势,但很快就被打的大败,联盟也被迫解体了。倒是韩,魏两国最后跟着秦国打了几个胜仗,稍微地挽回了一点面子。
天下东部主要由齐国和燕国两个国家组成,齐国一度发展势头不错,它在短时间内轻松吞并燕国,形成独占整个东部的态势,可惜的是,齐国紧接着在丹阳-濮水之战中,被以秦国为首的各国联军所打败,损失了不少兵力,吞并行动宣告功败垂成。祸不单行的是,齐国附庸国中最强的一个国家,号称‘五千乘之劲宋’的宋国也在战争期间和齐国决裂。这些都造成齐国的整体实力被削弱。本来在此之前的大部分时间内,齐国的实力都可以和秦国相当,最后阶段它却不幸战败,从此开始被秦国拉开距离,落后于秦国。
继续讨论:
在天下的南部,秦惠王时期的楚国跻身强国,曾经威风过一段时间。楚国长期以来不时发起的灭亡越国的战争,在这个时候也接近尾声,越国被打的岌岌可危,濒临亡国边缘。如果没有外来干涉,楚国很快就可以在灭掉越国后全部占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它的发展势头很好。不过接下来楚国的命运和齐国相似,都在丹阳-濮水之战中被秦国领导的联盟军队打败,而且它在战争中受到了重创,损失比齐国更大,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恢复到以前的强国地位。
不知大家看出来没有,秦惠王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中,领土增加了多少是其次的。整个天下所有地区的形势,都在朝有利于秦国的方向发展,这才是张仪的战略成功实施后,给秦国带来的最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