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继续讨论:

蓝田战役结束后,齐楚一方再也没有了任何反攻的力量和心气。它们全面宣告失利,只能偃旗息鼓,在长达千里的战线上进入被动防御的不利态势。这个时候齐楚的实力已经比开战前弱了许多,两国里面,以楚国打的败仗更多,损失也更惨重。秦魏联军把燕国境内的齐军赶走后,和赵国一起合作,帮助燕国重建起国家。复国的燕国毫无疑问是仇视齐国的,是站在三国同盟一边的。双方的实力对比,对齐楚是越来越不利,这样打下去它们面临的局面只会越来越危险,损失只会越来越大。

正当齐楚两国非常焦急却又想不到什么办法来扭转局面的时候,一个完全没想到的消息传来,自动解除了他们的危机。在一生中的辉煌颠峰,在秦国不断取得重大胜利,威震天下,无人可敌的时候,秦惠王突然去世了。继位的秦武王一点也不喜欢张仪,他罢了张仪的官,不再继续推行张仪的战略规划,甚至把张仪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和韩魏缔结的联盟关系也取消了。以前在边境上步步紧逼的秦军和联盟军队,现在纷纷撤走回国,齐宣王和楚怀王不用再担惊受怕,可以睡个好觉了。我觉得,齐楚两国都应该把秦惠王去世的日子定为它们的国家幸运日。

继续讨论:

一场波及全天下,平民百姓死伤无数的惨烈战争,最后因为秦惠王一个人的死亡而突然终止。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中部强国魏国逐渐衰落下去,周边几个国家,齐,楚,秦先后崛起,其中尤其以齐国和秦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它们之中,谁能够更巧妙地运用力量和头脑,打败竞争对手,成为最强国,称霸天下?丹阳-濮水之战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后胜出的是秦国。由于秦国向来不被其他国家所尊重,它的胜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誉和承认。如果是其他国家获得了丹阳-濮水之战这种程度的巨大胜利,我们可以想象,各国人士会对此次战争进行详细分析,胜利者的功绩会被大肆宣扬和众口称赞。

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因此被低估了,甚至没有专门的名称来称呼它,就象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那样。但是有一点终究是难以掩盖的,丹阳-濮水之战之后,秦国已经成为所有国家中最强的那个,而且它把这种地位保持了下去,直到一统天下。

继续讨论:

关于这场战争,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专门提出来解释。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察觉到,整场大战中只在丹阳战役有斩首8万的记载,其他的重要战役,比如秦韩联军击败景翠所部楚军,秦魏联军击败匡章所部齐军,也是双方主力的大会战,参战人数很多,但史书中没有记载秦军取胜后的斩首数目。我对此的解释是,张仪来自魏国,他知道魏国人和韩国人都对秦人野蛮的斩首风俗意见很大,所以,他下达了命令,为了照顾友军的观感,在秦军和他们并肩联合作战的时候,暂停执行斩首授爵制。丹阳战役是秦军单独和楚军交战,不在这个命令的适用范围内。

蓝田战役只有秦军和楚军单挑,为什么也没有斩首记录呢?蓝田战役是城池攻防战,进攻一方的士兵阵亡后,尸体一般都会落在城外,由他们自己处理。守城一方难以斩下很多的首级,除非守城一方能够杀出城,消灭敌军,获得打扫战场的权力。秦军只是勉强地守住了蓝田,他们从来不敢反攻城外的楚军,甚至在楚军最后撤退的时候,秦军都不敢去追击,自然也就没有收获多少首级了。但是我们不要误以为,这些没有记录斩首数目的战役规模就不大,或者打的不够激烈,死伤不够惨重。

继续讨论:

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段话:“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我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历史中,最能干的是两个君主,一个是秦献公,一个就是秦惠王。如果说秦献公的功绩是通过改革让秦国这块石头变的更大,更重,那么秦惠王的功绩就是把这块石头推到了比其他所有国家都更高的山顶上。后面的秦君的事情只剩下让石头滚下来,撞碎路上的六块石头,做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理解秦惠王在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的贡献,关键就是一个字--“势”。

势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地理优势。这个秦国本来就有,秦惠王所做的是把秦国的地理优势发扬到最大。在秦惠王时期先后夺取河西,巴蜀,义渠,汉中的土地以后,可以说,长江,黄河流域的上游地区,所有可以占领的,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秦国从此之后都已经占领。进攻六国的时候完全形成了顺流而下,俯冲攻击的有利地位。在函谷关以东,武关以东,和山西高原上黄河东岸地区,秦国也稳固和占领了一些重要的据点(当然,这些地方的据点肯定是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为将来继续进行的统一战争打下了良好基础。

继续讨论:

另一方面是在所有国家的实力较量中占据优势。秦惠王以后的历史,人们读起来都有一种感觉,秦国总是凌驾于众人之上,压迫着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面对秦国的时候,总是显得比较被动,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秦国平起平坐,等量齐观。这表明,秦国已经在统一天下的竞争者行列中获取先机,形成了一种很重要的‘势’。帮助秦惠王获得这一优势地位的关键人物,就是张仪。

关于张仪,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形象,是一个靠两张嘴皮子吃饭的外交家。我们知道,张仪刚到秦国的时候,就提出了和韩魏结盟的外交目标,结果用了15年时间他才真正地完成这一目标。如果他只是一个靠外交能力吃饭的人,那效率未免也太低了点。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实,张仪最重视的是‘伐谋’,也就是战略谋划,其他的‘伐交’,‘伐兵’和‘攻城’行动,都仅仅是为战略谋划服务的辅助手段而已。说张仪是外交家把他简单化了。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7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7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