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继续讨论:

战争呈现出一面倒的状况,齐楚一方连战连败。但它们并不准备就此认输,完全出乎秦国意料的是,楚国在劣势的情况下没有收缩防线,被动防守,反而进行全国总动员,所有能上战场的士兵都被征集起来,组成一只军队向秦国本土的关中地区发起反攻。楚国想用以攻对攻的办法,拼死一搏来扭转败局。守都守不住,还去进攻,楚国这是打算破罐子破摔吗?楚怀王看起来就象一个在赌场里输光了钱财的赌徒,还在不切实际的想着翻本,昏头昏脑的把家里最后剩下的棺材本全押上了。

楚怀王还没有失去理智。战争打到这个时候,被一连串重大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是秦国。秦国军队正在越来越远离本土的地方战斗。东路樗里疾率领的秦魏联军留下一部分人攻击齐国的附庸卫国,一部分秦魏联军则再次前进,它们向东北方进军到达燕国,强行驱赶走了燕国境内的齐军和中山军队。这对张仪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他最终的战略目的是削弱齐国,而要削弱齐国,必须首先防止齐国吞并其他国家,壮大实力,所以,张仪是不可能允许齐军继续留在燕国的。

继续讨论:

这里有个问题,秦魏联军是走哪条路抵达燕国的?不可能是通过敌国齐国和中山国的领土,只能是通过赵国领土。赵国允许秦魏联军过境,这再次说明,它的立场实际上倾向于三国同盟一边。

进军燕国是按照张仪既定的计划行动,攻击卫国也是。齐国是强国,底蕴雄厚,在战败后依然保留着一定实力。而且魏国和齐国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相连,秦魏联军如果直接去进攻齐国本土,难以轻易取胜。所以,秦魏联军在击败匡章统率的齐军主力后,没有乘胜继续攻齐,它们把进攻矛头转向实力弱小的卫国。卫国如果被拿下(这个完全可能做到),齐魏之间就少了一个缓冲国,将来两国更容易在边境线上产生矛盾。可见,张仪从来不会漫无目的,随意用兵,他的每次军事行动的目标都是很讲究的,都是经过精心选择,配合长期战略的。

继续讨论:

秦军的中路魏章和西路甘茂在攻取汉中后会合,接着他们又向东移动,直到韩国东边和魏国境内,以填补樗里疾离开后留下的空白,保持对齐楚两国的压力。这只军队和韩军一起攻楚,先后占领了楚国的上蔡和召陵。开战前,秦国本土留下的守卫部队极少,它的大军又都到东边去了,结果是,在西边的楚国和秦关中平原之间,没有了稍大一点的秦军部队可以阻拦。

张仪对此并不担忧,他认为秦国的关河就象金汤一般稳固,函谷关和武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秦岭山脉高拔陡峭,难以翻越。楚国经过连续战败,损失不小,剩下的兵力又正在和魏章,甘茂率领的秦韩联军缠斗,应该没有办法再抽调出多余兵力来进攻秦国。显然,在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情况下,秦国统治阶层放松了警惕,低估了敌人的取胜意志和冒险精神。

继续讨论:

楚怀王正是看到这个机会,才孤注一掷地发动突袭,他想出其不意地进入秦国防守空虚的核心地带,端掉中央指挥机构,让秦国强大的战争机器彻底瘫痪下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次突袭行动可以成为整场战争的转折点。楚怀王的釜底抽薪之计,看似太大胆,其实是理智的。不过,一下子出奇制胜和扭转乾坤,并非谁都可以轻易做到,如果对方很早就察觉到楚军的意图,作好防御准备,楚军就会变成孤军深入,去送死了。关键还是在于行动中的隐蔽性和速度,在秦国反应过来之前就已经穿越险要地带,进入关中平原。

从南面进入秦地的道路通常都要经过武关,但这个时候楚国可不敢照常办理。武关作为秦国的主要关隘,易守难攻,无论国内有多么空虚,这里都配备了一定兵力,先攻打武关,会太早惊动秦国,也会耽误时间,所以楚军另外找了条小道穿过秦岭山脉。

继续讨论:

现在,秦岭山势的艰险程度,将是决定楚国策划的反攻能否获胜的关键因素。一只大军的行动,很难完全瞒天过海,楚军的踪迹被秦国所察觉。以险峻而闻名的秦岭,终于还是拖慢了楚军的行军速度,给了秦国一些宝贵的反应时间,不过留给秦国的时间也所剩不多了。和楚国一样,秦国在全国发布了总动员令,所有能打仗的人都以最快的速度被征集起来,赶往蓝田设防。蓝田是个关键地点,它位于秦岭的出口处,离咸阳的距离很近,蓝田守不住都城咸阳就会遭到敌军直接攻击。要知道,根据考古发现,咸阳可是没有修筑城墙的,攻占咸阳对楚军来说并不很难,这样秦国的政府和指挥中枢将被打掉,它将遭遇极大的危机。所以,秦国全力以赴,不惜任何代价也必须守住蓝田。

一百年后,同样是在一个名叫楚怀王的楚国君主命令下,刘邦率领军队跨越秦岭,进攻秦的关中地区。当然,刘邦的进军不需要那么偷偷摸摸,也没有着急到需要争分夺秒的抓紧时间。他是直接攻下武关,然后稳妥的走秦岭中最常用的道路。秦军的最后抵抗在蓝田被击溃后,秦王子婴带着全部政府官员投降,第一个统一王朝就此灭亡。我们可以看出,在相隔100年的两次战争里,蓝田的得失对秦楚两国命运的兴盛衰亡,都起到了决定作用。

继续讨论:

参加蓝田战役的双方军队都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最后被征集来的,都不是秦楚两国经过良好训练的主力军,秦军主力还在遥远的东方,楚军主力有的被打败,有的被消灭。蓝田前线的秦军士兵都是从全国不同地点仓促赶到的,立足未稳,组织混乱,这只军队的战斗力显然极其低下。幸好对手楚军也是刚刚翻山越岭而来,人困马乏,筋疲力尽,还饿着肚皮,(仅是人员通过秦岭中的山道都很难,他们肯定没有携带足够的粮食和补给品)楚军的战斗力也够呛。

但是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却一点也不低,甚至可以说承担着两国的命运。在非常激烈同时又非常混乱的战斗中,胜负只在一线之间,秦军很惊险地挡住了楚军的前期攻势。为了坚持战斗,楚军分出一部分人到周边地区掠夺当地人的粮食,秦国又针锋相对,下令进行坚壁清野。时间每向后推移一天,楚国的取胜机会就变的更渺茫。它发现赶到蓝田的秦军数目越来越多,自己的后勤供应却被断绝。秦国大军是赶不回来了,不过这个时候有一只韩魏军队乘虚攻打到南阳盆地中的邓,严重威胁楚军的退路。楚国方面只好很不甘心地下令全军撤退。蓝田战役是秦国在整个丹阳-濮水之战过程中最紧张的时刻,它终于度过了这个危机。

继续讨论:

虽然蓝田战役最终失败了,但楚国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用最后一点兵力朝秦国发出致命一击,还是表现出了它永不服输的精神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气魄。一只军队从山间小路翻越秦岭天险,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敢于冒险的巨大胆量和吃苦耐劳的坚定意志,是不可能做到的。不相信的话大家可以去翻翻中国今后两千年的历史,如果有人找到例子,证明其他的军队曾经同样做到这一点,我将很佩服他知识之广博,因为我自己是不知道有这样的例子的。

秦国和楚国就象两个人在打架,秦国一开始依靠它强壮的胳膊和拳头,不断出击,打的楚国找不着北,但秦国不知不觉间忽略了对心脏地带的保护。楚国的力气没有秦国大,始终都在挨打,但它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然拿了把匕首直插秦国的心脏。如果让它插入,秦国不死也得变成植物人。幸好秦国的反应还算灵敏,在最后一刹那挡住了匕首的前进,想必这个时候它也是惊了一身冷汗。楚国耗尽了最后一点体力的致命刺杀被挡住后,终于倒下,今后100年秦盛楚衰的命运走势定下来了。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