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
越国现在是两眼一抓瞎,完全不知道外界的形势发展和战争胜负。但它知道一点,几个强国之间开战的最终结果,将决定自己的命运,它不能什么都不做,坐以待毙。于是越国决定向北方的齐国开战,这是因为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布置在这个方向的军队可以顺便打通前往韩魏国家的道路,这样就破解了被敌国包围,完全孤立的危险处境。
齐国其实和越国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只是为了同盟关系才配合楚国的行动。不想作冤大头的齐王派了个使者,劝说越王把进攻矛头转向楚国。这说明虽然齐国和楚国是盟国,却在涉及国家利益的时候,私下里不惜互相拆台。齐国的劝说奏效了,越王仔细考虑过后,认为一心想灭掉越国,仇恨最深,矛盾最大的终究还是楚国。所以越国不攻齐而西向攻楚,结果被楚所打败。
继续讨论:
其他国家里,中山国,宋国,卫国作为齐国的附庸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丹阳-濮水之战的特点是作战区域非常广泛,从东到西绵延千里,当时稍微有些实力的国家,基本上都被卷入了战争旋涡,丹阳-濮水之战的规模因此超过了以前的著名战役,比如刚平之战,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赵国人,燕国人和越国人都没有加入三国同盟,但它们的行动实际上迫使齐楚两国不得不将本国的兵力分散开来进行部署,不象秦韩魏那样可以把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攻击主要敌人。齐国的附庸国里,中山国派兵协助齐国进攻燕国,燕人反叛后又和齐国一同镇压,以中山国的力量也就能作到这些;卫国的面积很小,实力很弱;宋国在战争过程中,打着打着中途变节了。这些国家都没有能够给予齐楚一方急需的有力援助。总的来说,开战前的两大阵营中,秦韩魏这一边在局面上更占优势。
楼主的理解力真不敢苟同,始皇时的赵高还是个好奴才,李斯还是个有才学的好宰相…始皇死,两重臣为一己私欲扶了胡亥,逼死扶苏,杀害蒙氏兄弟及其他重臣。赵高就是帝国的一剂烈性毒药,顷刻间让国家陷于万劫不复,纵使李斯悔悟也于事无补。试问楼主,你最强壮,最健康的身体,当的住一剂烈性的毒药吗?
-----------
你的话确实让人没法理解。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怎么知道赵高,李斯原来就是好奴才,好宰相?在其他朝代他们都不过是些小麻烦而已,在秦朝却成为毒药,说起来还是秦朝太脆弱恶劣。
秦前无古人的统一了六国,开启华夏一统进程。刚统一的帝国面对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肯定也不少,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而强大的国力和军力使各国的复辟势力望而生畏。
就算在最后一刻,秦乃能组织起几十万军队有力的对抗了项羽,积贫积弱的清能做到吗?
-----------------
不过离陈胜起义才几年功夫而已,就到了你说的最后一刻了。对抗项羽的几十万军队不是失败了吗?这都不说明秦弱,那什么证据才能说明呢?
继续讨论:
前312年的年初,大战正式爆发了。秦国由丞相张仪担任总负责人,居中筹划指挥,秦军分成三路,协同进攻。东路由名将樗里疾统率,出函谷关,进入韩的三川地区,帮助韩对楚国上柱国景翠所部进行反包围;中路由魏章统率,从蓝田出发,经武关道(在秦岭山脉中连接渭河平原和武关的通道),到商於之地反击楚将屈丐所部的进攻。西路由甘茂统率,从汉中的南郑出发,向东进攻楚的汉水流域。其中中路和东路是秦军主力部队。
当时秦国刚占领巴蜀地区,实施的是羁縻政策,也就是当地的民众仍然由原来的族群首领管理,秦国派出的官员只起监督的作用。秦国又把一些秦人(主要是罪犯和奴隶),迁移到巴蜀内地。秦国在新占领区的统治很不稳固,10多年时间里,当地不断发生叛乱。巴蜀所在的四川盆地是否有足够的农业潜力?出四川进攻楚国的水路和陆路是否好走?这些秦国的心里都完全没有底。在丹阳-濮水之战的时候,秦国还不能从巴蜀出兵,威胁楚国的西部侧翼。
继续讨论:
齐国占领燕国后,当地人起来反抗,很快就有许多诸侯国趁机派兵进行强力干涉。秦国占领巴蜀两国后遭遇当地人的长期反抗,却一点事没有。巴蜀地区和六国之间被一重重的险峻群山阻隔,其他国家知晓盆地内部的消息都很困难,更不用说派兵干涉了。秦比起齐国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它可以放心地慢慢来,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实际上,秦国用了20到30年的时间,才融合了文化不同的巴族人和蜀族人,消化掉巴蜀地区,把这里变成一个后勤基地,增加了秦国总的战争潜力。
前280年,司马错从巴蜀出兵,沿长江而下,在攻占楚国的黔中郡后,秦军从长江南岸威胁到了楚都郢,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战,他终于证明,30多年前自己提出的从巴蜀出发进攻楚国侧翼的战略计划是可行的,是有效的。
继续讨论:
言归正传,魏章率领的中路秦军先是在丹阳和楚军屈丐部遭遇,大败楚军,斩首八万,屈丐和手下70多个贵族(通侯执珪者)被俘。然后他向西进攻,与西路的甘茂会合,攻取了楚汉中六百里地,设置汉中郡。东路的樗里疾先是帮助韩军主力反攻楚景翠所部,得胜后他接着向东进发,和魏军主力汇合,在濮水一带和齐将匡章率领的齐军决战。双方对峙一段时间后,被征发来协助齐国作战的宋国作出一个惊人决定,它的军队突然撤离了战场,齐军的侧翼被暴露出来。秦魏联军没有放过这个好机会,它们马上发动攻击,打败齐军,齐将声子战死,匡章败走。
宋国的行为导致齐国在决定性战役中失败,从此它严重得罪了齐国,将来的齐国灭宋事件,在这个时候就已埋下伏笔。宋国敢这么做,可能是由于见到对手声势浩大,本方胜利希望不大,它不想为了齐国付出过多损失;也可能是由于它早就厌倦了做齐国的附庸国,宋国在桂陵之战期间就成为齐的附庸国,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借着齐国战败的机会,宋国摆脱了齐国的控制。从此它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直到灭亡为止,宋国都不再做任何国家的附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