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继续讨论:

同时,秦国的贵族女性也要嫁到楚国。史书中记载有一些这方面的例子,秦景公的妹妹赢秦,是楚共王的夫人。赢秦回秦国省亲的时候,楚国顺便给公子也下了聘礼求取秦妻。楚平王本来给太子建娶了个秦女,因为这个秦女貌美,楚平王把她夺了过来,自己娶了她,又生下了熊珍,也就是后来的楚昭王。

在秦穆公以后,秦楚两国间的盟国关系,因为频繁的联姻而非常巩固。秦穆公死后的秦君是秦康公。康公六年,楚国遭遇饥荒,以庸国为首的一些属国发动叛乱,秦国派遣军队帮助楚国消灭了叛军,并把庸地归还给楚国。秦景公时代,秦楚组成了联军,在景公13年进攻晋国,景公16年,联军又进攻宋国。秦哀公31年,吴王阖闾和伍子胥伐楚,楚国几乎亡国,是秦国派兵帮助楚国打退吴军复国。

继续讨论:

有一个形容婚姻关系的成语,叫做‘秦晋之好’。实际上,这个成语原本是叫做‘秦楚之好’的,可能是因为‘秦晋之好’念着更顺口,渐渐地被改了过来。不错,秦楚之间300年的亲家关系那才是真的好。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时间的过去,秦楚的关系没有春秋时期那么亲密了,历史上再也没有他们在战争中彼此援助的记载,也没有了双方组成联军作战的记载。诸如商於之地之类的问题是两国进一步发展关系的障碍,也是楚王心中的一根刺。秦楚结成同盟不久,秦国就占领了商於之地,300年来尽管楚国不时的提出要求,(为了加强南阳盆地的防守,这是必须的)秦国却从来没有答应把商於之地交给楚国。不过,双方的联姻关系在战国时期仍然一代代地维持着,这至少保证了它们彼此之间不会发生战争。为了双方关系大局,楚国方面从来没有派兵去强行夺取商於之地,即使在战国初期秦国陷于内乱比较衰弱的时期也没有这样做。

继续讨论:

秦人一向羡慕和看重来自六国的人,时间过了这么久,由于楚人也是来自东方六国的,他们在秦国政界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商鞅走通了一个叫景监的人的门路才见到秦孝公,景监出身于楚国昭,屈,景三大族之中的景氏一族,他很可能是因为楚夫人的关系才成为秦孝公身边的宠臣。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那个时代太监还不叫做太监,叫宦官,所以景监的身份并不是被通常误认的一个太监,他其实是秦孝公的宠臣。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这句话我很难同意。不仅这一千里地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而且孝公时期秦楚两国还是互相通婚的友好盟国,它们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当然更不可能发生秦国俘获‘楚之师’的事件。后来张仪在秦国执政,造成了秦楚关系不断恶化的结果。前329年,张仪刚来到秦,他就游说秦惠王帮助魏国与楚国作战,秦国以刚刚占领皮氏后得到的“卒万人、车百乘”支援魏国,因而魏得以打败楚于陉山。这个时候秦楚还没有直接交战,但是很明显,双方已经开始转变为敌对关系了。

继续讨论:

秦惠王在诅楚文中大骂楚国,列举了许多楚国对不起秦国的‘罪行’。其实,向神灵祈求战争的胜利对他来说还是次要目的,更重要的是做政治宣传,把秦国统治阶层的思想都统一在反楚的方向上。对一个300年来的姻亲之国开战,而且一开战就是倾尽国力的大战,需要情感上做180度的大转弯,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秦惠王知道楚国已经垂涎商於之地几百年了,所以他利用商於之地作为诱饵吸引楚国参与谈判,以达到拖延时间的目的。从地图上看,商於之地的范围并不是很大,应该没有达到六百里,张仪说六百里是在忽悠楚怀王。如果实打实的算六百里地的话,很可能要把武关也包括在内。秦国把武关割让给楚国,这可能吗?我估计楚国也猜测到了秦国用商於之地做谈判筹码只是个缓兵之计。不过它并没有揭穿,而是将计就计,因为齐楚方面同样也需要拖延时间来做好战争准备。楚国的东方,越国正在蠢蠢欲动,楚国想先搞定越国,才能把更多的兵力从东线调往北线战场。齐国灭燕的时候,它的全部的主力军,包括‘五都之兵’和‘北地之众’都集中在北方燕国领土上,为了应付同三国同盟的战争,齐国必须把一部分主力抽调出来,转移到南方战线。

继续讨论:

公元前312-311年的各国大混战,是继刚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之后又一场决定天下大势和各国命运的决定性战争。为了叙述方便,我把这场战争命名为丹阳-濮水之战,因为秦国分别在这两个地方击败了楚国和齐国的主力军。实际上,丹阳-濮水之战比刚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卷入的国家更多,战斗的规模也更大。

战国七雄中,秦,韩,魏和齐楚分别组成同盟互相对抗,燕国已经被齐国所灭,只有一个赵国没有参战。那么赵国是否就此闲着了呢?没有。本来,赵国长期的计划是和燕国结盟,共同阻止齐国在北方的扩张行为,但它没料到燕国的内乱这么严重,整个政权都瘫痪了,齐国进攻的时候,赵国不知道该找谁来联合。而且齐国灭燕的攻势太迅猛,赵国还没怎么反应过来燕国已经消失。齐国灭燕以后,受到最大威胁的始终是赵国,赵国没有加入三国同盟,但它也在积极活动,想方设法地解除这种威胁。

继续讨论:

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是燕王哙和易王后所生的儿子,赵国想把他立为新的燕王。韩国已经决定加入反齐同盟,当然就痛快的同意了。公子职被护送到赵国,赵武灵王以他为首,建立起了一个燕国流亡政府,后来,公子职励精图治,成为燕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燕昭王。

齐国灭燕时,它的主力军集中在燕国境内,为了防止齐国乘胜再进攻赵国,赵武灵王派出大量军队驻扎在燕赵边境线上,这引起了齐国的警惕,齐国也派出军队赶赴前线,它怕赵军主力突然进入燕国,打正在忙着平叛的齐军一个措手不及,于是在燕赵边境线出现了两军对峙的局面。这事发生在胡服骑射之前,以赵国的实力,它实际上还不敢单独和齐国正面开战。它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备齐国,一方面可以虚张声势,把齐军的部分兵力吸引出来,减轻燕国内部反抗军所受到的压力。赵国又通过流亡政府中原来燕国的统治阶层,和反抗军打通了联系管道,把一些武器和物资送到反抗军手里。

继续讨论:

处在赵国所属境地的国家,一般都会做这些事情。造成的结果是,赵国虽然没有加入三国同盟,它的做法却全都对三国同盟更有利。燕国已经灭亡,但在燕国境内,反抗军仍然以游击战的方式坚持抵抗,这也牵制了齐国的部分兵力。

无论是楚齐两国一方,还是与之对立的秦,韩,魏三国一方,它们的军队都是陆军组成的。楚齐两国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都放在陆地上,忽视了对水路的监视。这给了越国机会,擅长水战的越国,出其不意地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通过这条水路冲破楚齐的封锁线,把一批船只和物资送到了魏国。越国冒了这么大的险,可以看出,它是很想加入三国同盟的,可惜它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楚齐吸取教训,从此也加强了对水路的封锁,越国和三国同盟之间的交通被完全切断,没办法互通信息,联合行动。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7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7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