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继续讨论:

出乎人意料的是,一向对张仪言听计从的秦惠王,这次支持的是司马错的意见。张仪的根据是,趁着三晋国家在函谷关,修鱼和观津几次战役中大败后虚弱的时机,可以用压倒性的武力优势强迫韩魏服从秦国。秦惠王认为这不太可能,从张仪来到秦国开始就一直在想各种办法与韩魏结盟,从前329年到325年,秦国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把占领的不少魏国土地还给魏国;无偿帮助魏国对付它当时的敌人赵和楚;送秦国的贵族公子到魏国做人质;因为韩魏和周国之间关系恶劣,秦国和半个世纪的友好国家周分手了;约束自己,很少依靠明显占据优势的实力去打击魏国;还有,秦惠王娶了魏国一个贵族女性为王后,甚至还给太子也预订了一个魏女为正妻,也就是后来秦武王的王后。

这些措施,表明秦国为了争取魏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诚意。但是魏国对此有什么反应呢?重用坚定的反秦人士公孙衍;建立五国同盟来反对,排斥秦国的影响力;新三晋联盟一成立,就集结大军进攻秦国;还有,和齐国这个秦摆明了的主要敌人勾勾搭搭。所以,秦惠王觉得张仪这次着急了。过去的历史证明,韩魏只要有选择,它们都会倾向于齐国而不是秦国。这样,先攻韩魏不太可能对秦国实现战略有什么益处,反而会有害,因为那会迫使魏国更加亲近齐。

修改一下:

还有,秦惠王本来已经娶了魏国一个贵族女性为王后,这时给太子也预订了一个魏女为正妻,也就是后来秦武王的王后。

继续讨论:

张仪为什么会着急?他主张的战略步骤是先和韩魏结盟,这已经推行十多年了,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在实践中不仅没有取得效果,还进一步退两步,有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趋势。秦国政府中很自然的会有人对这一战略的可行性发出质疑,如果换一套战略,秦国是不是可以不用费那么大劲去取得更多的好处呢?甚至有人会认为他一贯对魏国这么好,是因为他是魏人,有爱护母国的私心。从当时人的角度来看,这些批评张仪的声音是很有道理的。

既然用友好的方式和魏国交往这条路已经证明走不通,那就只能改用强硬的武力来强行迫使魏国屈服了。这种做法是有可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但张仪也实在想不出其他的办法,武力以外的办法,能用的他都已经用过了。他又不能承认自己的战略步骤是错误的,这意味着以往十多年做的事情全部都要推翻,自己完全走错了方向,承认这种错误后他就只能下台,灰溜溜的离开秦国。另外,主张强硬对待魏国,同时也可以澄清他自己并没有在国家政策中夹带私心。所以,为了替过去的战略辩护,证明总有个办法可以达成和韩魏结盟的目标,他只好硬着头皮提出继续向韩魏猛烈进攻这个并不很高明的建议。

继续讨论:

秦惠王认识到张仪的建议不是出于真心,而是为了回应政府中反对派的无奈之举,自然他也不会对这个建议太当真。巴蜀地区向来和中原没有交往,历史上从来没有中原人曾经到过巴蜀内部的记载,大家都对那里的环境了解很少,秦国至少可以通过抓捕蜀国的边防军士来获得一些巴蜀内部的信息,来自魏国的张仪就完全是一无所知了,只知道那里交通极其艰难。在这件事情上不适合听取张仪的建议。于是秦惠王最终同意了司马错的主张,暂时先把扩张方向朝向南方巴蜀地区。至于东方各国,等形势变化后再看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这样更稳妥些。

虽然在开战前有些担心通往巴蜀地区的道路过于艰险,但真正的作战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在前316年,秦国很快就陆续灭掉了蜀国,苴国和巴国,占领了广大的四川盆地。接着,秦国又朝西北的义渠国发起进攻,到了前314年,秦国已经取得义渠的25个城,义渠国没有灭亡,但丢失许多土地后,它再也没有能力对秦国的后方造成威胁了。秦国向南方和北方的扩张都获得了成功。

继续讨论:

义渠国能够免于灭亡,并不是因为它的军队实力足以守住剩下的领土,而是因为到了前314年的时候,秦国已经把它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转向了东方,没有继续集中力量进攻义渠。实际上,秦国在巴蜀和义渠征战的同时,始终密切注意着东方的形势变化,这些形势变化主要是由于燕国发生的内部剧变所引起的。前316年,燕国的国君燕王哙突发奇想,他把王位禅让给了丞相子之,燕王哙合法的继承人太子平当然对此很不满,到了前314年,以子之为一方,太子平为另一方,两方势力互不相让,展开争夺最高权力的内战。秦惠王的女儿是燕易王的王后,身处燕国,秦国对这些事态的发展是比较清楚的。

说到这里,我先说明关于一个学术问题的个人观点。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从前333年到前314年,燕国有两任君主,分别是前333年-321年在位的燕易王,和前321年-314年在位的燕王哙。但这产生了两个难以解释的问题,一是燕易王作为一国之君竟然没能在历史上留下真实姓名,二是燕王哙死后竟然没有谥号。燕昭王即位后怎么不给他的父亲立个谥号呢?要知道,除非是国灭祀绝的末代君王,历史上没有得到谥号的君王屈指可数。尤其在先秦时代,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燕王哙前面是燕易王,根据谥法解释,“易”的意思是:“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这个谥号含有某种批评的意味,适合描述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丞相这一严重违背政治传统,离经叛道的行为。所以,我同意一些学者的看法,燕易王和燕王哙是同一个人,燕易王的名字叫哙,燕王哙的谥号为‘易’,他从前333年一直在位到前316年,前316年-314年他把位置让给了丞相子之。司马迁手里关于燕国的史料非常匮乏,这使他产生了一些误解。

继续讨论:

秦国关注燕国的内部动乱,不是意图干涉燕国内政,而是秦国知道,燕国的动乱将给齐国实现向北方扩张的计划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这正是秦国长期以来尽力防止的事情。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秦国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在太子平和子之两方势力激烈战斗几个月后,齐宣王命令匡章带了“五都之兵”,会同征发来的“北地之众”,向燕进攻,齐国的附庸中山国也发动了对燕国领土的攻击。燕国老百姓因为痛恨本国政府,对于进攻的外国军队表示欢迎,齐军仅仅五十天就攻下了燕国国都,燕王哙身死,子之被擒后处醢刑而死,这之前,太子平已经在内战中被杀死。于是燕国灭亡,后面的几年时间里,战国七雄只剩下六雄。

随着燕国形势的不断恶化,秦国坐不住了。前315年,和义渠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秦国就调转兵力,向三晋国家进攻。这是对三晋国家第一次合纵攻秦战争的报复,同时,秦国也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强大实力,尽快迫使韩魏屈服,如果秦国还想实现张仪的战略,已经没有时间再拖延下去。

继续讨论:

秦国首先进攻的国家是韩国,因为公孙衍在韩国,还当了丞相。韩国让公孙衍当丞相,表明他们在利用公孙衍的身份,比如曾经担任三晋联军总指挥,是联合抗秦的象征,希望以此得到魏国和赵国的支援。当然,那个时候韩国也找不到比公孙衍更好的将军。韩国长期以来紧跟魏国,称得上是魏国的铁杆小弟,它认为魏国不太可能完全抛弃自己。

前315年,秦国和韩国在浊泽开始交战,韩国计划中的援军一直都没有到来。魏国忠诚地执行着齐国拆散三晋联盟的指示,按兵不动,魏国不采取行动,赵国也没有办法帮助韩国。韩国最终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在独自对抗秦国,万般无奈,它只好向一贯关系不佳的楚国求救。公孙衍表现的还算顽强,他率领韩军孤军奋战,抵抗秦将樗里疾直到下一年,可惜他的努力没能给韩国带来更好的结果。因为韩国又被楚国摆了一道,楚国一开始就不打算救韩,它希望秦国或韩国彼此尽量地消耗实力,于是先假装答应派兵援助,等韩国和秦国打的不可开交后却爽约。这样韩国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秦大败韩军于岸门,斩首万人,公孙衍逃跑,保住了性命。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6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6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