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继续讨论:

无论是实力还是威信,魏国实际上已经起不到真正的领导作用了。而韩国和赵国都还没有成长起来,成为联盟新的核心国。一个联盟缺乏让大家都信服,能够把所有力量都集中起来使用的领导核心,这个联盟必然是组织松散,指挥混乱的,它的真实作战效能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大。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是总和它的人数成正比,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例子,一只人数较少,团结一心,配合默契的军队能够击败一只人数多的多,然而号令不一,组织松散的大军。这也是齐国一国就能击败秦军,三晋联军却被秦国打的大败的原因。

三晋国家的外部处境相似,它们有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传统上较为平等的相互关系,所以比起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盟,它们的联盟具备更牢固的基础。重建三晋联盟是正确的,起码比分别依附于高高在上的外部强国对它们更有利。但是,新三晋联盟在成立之后,应该以守为主,把精力先放在培养内部的协调,默契和信任上,先让联盟稳定下来,互相支援,站稳脚跟。他们没有这样做,反而在过高估计自己实力的基础上,作出了错误的战略决策。这个时代,已经是强国林立,没有多少犯错误的空间了,所以,联盟最终失败和解体。

继续讨论:

反回去总结经验,有理由得出一个结论。上任君主魏惠王在位时间太长这一特殊情况,很可能对魏国的长期国家利益造成了损害,因为正是他的在位妨碍和拖延了三晋联盟的重建。我们假设,如果魏惠王只统治魏国30年(这个时间已经不短了),而不是半个世纪那么漫长的话,魏襄王在前339年就可以即位了。那个时候马陵之战刚结束不久,魏国还没有遭遇到后来的一连串败仗和丢失领土的过程,比如,河西地区那时还在魏国手里。而联盟的对手秦国和齐国也还没有发展到后来那么强大的实力,特别是秦国,还在努力从商鞅变法造成的破坏中恢复元气,没有夺回河西地区。河西还在魏国手里,秦国的地理优势也就没有那么大了,三晋联军攻击秦国的时候,就不必大家都只走函谷关一条路。

在魏惠王去世后新三晋联盟很快重建的情况下,即使它们也同样决定首先进攻秦国,根据实力对比,联军不会被秦轻易击败,联盟生存下去的机会大的多。而新三晋联盟的长期存在,将对未来秦国向东方的扩张制造巨大的麻烦。

继续讨论:

当然,上天是公平的。早年的魏文侯在位时间也达到了半个世纪,这同样是一个很小概率的特殊事件。魏文侯是战国时期第一个进行变法改革的君主,有很多创新性的政策需要不断尝试和改进,这些事情非常需要时间。变法顺利推进,获得实际效果以后魏国才能由弱变强,才能在魏文侯在位的最后10多年不断对外扩张,使魏国成为顶尖的强国。

三家分晋的时候,魏国是一个弱国,外部环境也不好,魏国的起步条件其实是比较差的。如果魏文侯统治魏国的时间只有正常的二三十年,没能取得更多的成就,魏武侯即位后接手的就不是一个国土面积大很多的强国了。从魏武侯的表现来看,他无论是在内政方面的治理国家,选拔和任用人才,还是外交方面的维护三晋联盟,这些关键政策上,都没有魏文侯老到,他不大可能在同样的历史时期里取得魏文侯那样的成就,战国初期的最强国地位未必就属于魏国了。所以,魏惠王在位时间太长说明魏国的运气不好,但以前魏文侯在位时间很长说明魏国的运气还是不错的,这一点不必惋惜。

继续讨论:

前317年,在修鱼之战中大胜后,秦国没有乘胜继续进攻。秦惠王知道,继续进攻的话,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三晋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集中全体力量对秦国进行顽强抵抗。这实际上没有发生。第二种结果是三晋其中一个或几个国家投靠齐国,借助齐国来对付秦国。在魏国身上,这实际发生了。但是,不管后来会发生哪种结果,都不是秦国想看到的,都不符合秦国的既定战略。秦国的目标始终是团结韩魏两国来对付齐楚,有了这个前提,他并不希望过于削弱韩魏的力量,也不想和韩魏之间不停战斗,伤亡太多,因而结下深仇,当然,最差的情况就是韩魏反而和齐国站在一起反对自己。继续进攻,这些情况都完全有可能出现。所以,秦国犹豫了。

另外,秦国的背后,还有一个义渠国需要对付。在南边,这时也出现了新的机会。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的蜀国,巴国,苴国间发生了战争。是先进攻东方,迫使韩魏服从呢?还是先进攻义渠和巴蜀这些边缘地区的国家,扩张国土呢?在秦国政府内部,张仪持前一种意见,一个叫司马错的将领则持后一种意见。对立双方展开了政策辩论。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6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6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