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如果没有韩国在襄陵之战的时候出兵助魏,魏国很可能打不赢那场战役。输掉襄陵之战,魏国就不能扭转败局。不能扭转败局,魏国就会不断打败仗,不断地衰落下去,那在马陵之战期间,魏国就不可能仍然拥有能力和想法来灭韩国,韩国就不会遭受重大损失了。幸亏齐国够厉害,它第二次打败魏国,第二次拯救了韩国。

打个比喻,韩国先是自己推了自己一把,推到了灭亡的悬崖边上。这时齐国出现,把韩国拉了回来。然而韩国却又推了自己一把,再次到了悬崖边上,齐国又跑出来把韩国拉回来。问题在于,当初申不害主张屈服于魏国的时候,他不可能预料到齐国后来会崛起和强大,如果齐国不够强,就算他愿意把韩国给拉回来,力气不够也是做不到的。韩国统治阶层现在才意识到,当初申不害的错误有多么严重,自己的运气有多好。回想起来,他们吓出一身冷汗。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所以,韩昭侯决定不仅把申不害给撤职,还把以前他所推行的一整套做法和政策都给取消掉。申不害为相15年,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有些人觉得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事实上,这15年间大部分时候韩国都和魏国结盟,以韩魏联盟的实力,当时没人轻易地敢来侵略,但只靠自己力量的话韩国还谈不上国治兵强。魏国的实力比韩国强的多,魏惠王在这段时间又搞了许多大动作,其他国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魏国身上了,让韩国过了一段安稳日子。可惜无侵韩者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一旦有人来侵韩,就是接近亡国的大祸。申不害的在任表现总体而言是比较差的。

申不害始终未能察觉到魏惠王灭韩赵和统一三晋的意图,这是他失败的关键因素。其实,在开始的时候也没人能够察觉到魏惠王的这个意图。魏惠王不是傻瓜,不会公开宣传自己的战略目标是灭韩赵。他执行灭赵计划之初,找了一个比较好的开战借口,就是帮助卫国抵抗赵国的侵略行为。这一借口的妙处在于,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383-379年发生的刚平之战。桂陵之战开始阶段的剧本和刚平之战几乎相同,先是赵国进攻卫国,然后魏国打着救卫的旗号进攻赵国,然后其他国家又打着救赵的旗号进攻魏国本土,只不过吴起的角色这次由孙膑来扮演。这些雷同之处,会让人觉得,魏国的目标只是洗雪上次刚平之战失败的耻辱,而不是有意针对赵国。至于战争打的这么惨烈,魏军不惜代价,长期死命的围攻邯郸,也可以解释成战争一旦开打,兵凶战危,留不住手。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魏惠王找了一个巧妙的开战借口,利用人们的惯性心理,来掩盖自己真正的意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整个桂陵之战的四年期间,韩国都尽心尽力地帮助着魏国,没有怀疑魏国将来会象对待赵国那样对待自己,其他国家也没人就这种可能性提醒韩国,以分化韩魏联盟。

另外,灭韩赵的计划本身就是出人意料的。因为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试图一举消灭七雄级别的国家,韩赵两国都没有预计到魏惠王的胃口会这样大,决心会这么狠。那时,三晋联盟表面上仍然存在,三个国家都没有提出要拆散它。三晋当中,赵国和魏国的矛盾最大,但赵国也想把三晋联盟继续保持下去。赵国的想法是,在联盟内部,联合韩国抗衡魏国,不让魏国过于横行霸道,碰到该争取的利益就争取,为此不惜和魏国开战。但在外部,则互相帮助,一致对外。‘兄弟阋于墙,御侮于外。’魏惠王刚即位时,秦献公在西线打败韩魏联军,又几次大败魏国,赵国把这些视为对整个三晋联盟的挑战和侮辱,积极地派兵去援助魏国。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所以,韩赵两国仍然对魏国有着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亲近心理。它们认为三晋国家之间的矛盾属于内部矛盾,和与其他国家之间你死我活的矛盾性质是不一样的。魏国要灭国的话,也应该先去灭韩赵以外的其他国家才对。它们根本想不到魏惠王为达目的会这样不择手段。

到了马陵之战的时候,魏国把攻击目标转为韩国。这是因为魏惠王总结了上次战争的经验教训。上一次战争,魏国把主攻目标定为赵国,这个是不明智的。赵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即使占领了邯郸,赵国也不会屈服,它会迁到其他地方,继续战斗。进攻这样顽强的对手,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战争会旷日持久,二是会牵制魏国大量兵力。在这个时候,其他国家再来进攻魏国,魏国就难以应付了。相比之下,韩国象是一个更好捏的软柿子。所以魏惠王不惜失去韩国这个铁杆盟友,也要发动对它的战争。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问题是,魏惠王这次再也找不到桂陵之战前的开战借口了。我猜测,桂陵之战前,魏惠王曾经指使它的附庸卫国去挑衅赵国,挑起战争,魏国再以主持公道的面目加入。这就是为什么魏国表面上是为了卫国与其他国家展开大战,卫国却很快就背弃了它的恩主。卫国知道它本就是被迫卷入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但马陵之战时,宋,卫这些附庸国都早已投靠齐国,这一招开战借口没法再用了。魏国只能直接去进攻韩国,因此它终于暴露了自己的意图。

以韩国的软弱风格,难以想象它会去主动得罪魏国。所以,魏国大举攻韩,只有一种解释,它处心积虑,早有预谋就是为了灭韩。这个时候许多人才开始醒悟,再想想当初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对赵国的猛烈攻势,甚至再往前想想魏惠王即位初期,不停地逼迫韩赵两国和它交换土地,把三晋各国穿插在对方领土中的飞地都取消了,那些飞地实际上相当于三国彼此之间放在对方手里的人质。人们最终恍然大悟,原来魏惠王很早以前就开始筹划吞并韩赵两国的大阴谋了。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想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想清楚了当初申不害的主意给韩国带来了多大的危险。申不害的下台是不可避免了。申不害这个喜欢研究权术阴谋的人,却让韩国上了这么大的一个当,很有点讽刺意义。就象商鞅为了让秦国强大起来,不惜让秦国变成一个大军营,结果却是秦国迅速地衰落了下去,一样的具有讽刺意义。申不害之所以会在决策中犯错误,我们可以继续从以下故事中找到线索:

韩昭侯有条破裤子,他吩咐保管。侍从人员说:“君上可是吝啬得很,不把它赏给服侍左右的人,却把它收藏起来。”韩昭侯说:“英明的君主珍惜他的皱眉和欢笑。皱眉时必定是不满意某人而皱眉,欢笑时必定是为了嘉许别人而欢笑。一条破裤子跟皱眉和欢笑一样,我要等赏赐给对国家有功的人。”

一件用旧了的裤子,同样事关治国的原则,韩昭侯管事情就是这么细致。历史上留下来的韩昭侯和申不害的事迹,大部分讲的都是他们在认真处理这些普通人看来也属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西汉时,汉文帝曾经询问陈平,怎样才能做好一个国家的丞相。陈平的回答是这样的: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问过周勃以后)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皇上说:“主管的人又是谁?”陈平说:“陛下若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些什么事呢?”陈平谢罪说:“为臣诚惶诚恐!陛下不知我才智低劣,使我勉强担任宰相的职位。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孝文帝于是称赞他回答得好。

陈平认为,做一个丞相,只需要关注国家大的路线方针政策,监督好其他官员就行了。如果丞相都不应该插手太多的具体事务,一国之君就更不应该这样做了。申不害把注意力集中在韩昭侯身上,韩昭侯怎样用术,怎样用法,在各种情况下都想的很周到。韩昭侯虽然是韩国的最高统治者,但他也只是一个人。韩国有几百万人,涉及几百万人的国家大事,申不害的脑袋就开始犯糊涂了。所以,我认为申不害的缺点不在于用术不用法,而在于他见小不见大,有些目光短浅。他更适合做韩昭侯的管家,而不是韩国的丞相。

处理与魏国的关系,处理三晋联盟的事务,这是攸关韩国命运的关键性外交决策,是国家大事,申不害因此暴露出了自己的最大缺陷。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6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6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