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继续讨论:

周王能够给秦国君主的最大身份和荣誉,就是封它为霸主。现在魏国已经自己封自己为王了,而且称王的国家还越来越多,比如前334年,魏国和齐国在徐州相王,齐威王也拥有了王号。霸主的级别再高,也比不上和周王平起平坐,自己称王的级别高。周所能赋予秦国的身份地位现在大大贬值了。

按照张仪的战略,秦国第一步需要作到与韩魏两国交好,然后才能进行下面的第二,第三步计划。而三晋国家,韩魏赵,和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很糟糕,可以说是水火不容。要交好韩魏,推行张仪的战略计划,秦国自然得首先放弃掉和周的良好关系。

魏惠王不仅尊秦惠王为王,在差不多同时,他还尊韩威侯为王,从此韩威侯改称韩宣惠王。这事秦国也没表示反对,默认了。秦韩魏三国都称王,彼此承认,这是三国正式开始结盟的一种表现。张仪的战略计划似乎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继续讨论:

但是,虽然秦国和韩,魏互相结盟,他们结盟的目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秦国的目的是“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也就是和韩,魏两国联合在一起,攻打齐国和楚国,设法削弱这两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剥夺它们可能和秦国平起平坐,争霸天下的机会。而韩,魏两国是以魏国为主导的,魏国的目的仅仅是通过表面上顺从秦国的意志,改善和秦国的关系,让秦国停止在西线对魏国的进攻而已。

类似的办法魏国以前已经用过了。马陵之战刚结束的时候,魏国遭到四面围攻,围攻它的四个国家分别是东方的齐,北方的赵,南方的韩和西方的秦。其中韩国在马陵之战前是魏国试图吞并的目标,遭到了魏国一年时间的重点进攻,国家已经残破疲惫,魏国对它并不担忧。秦国还在商鞅变法的末期,国力衰弱,魏国也不怎么放在心上。需要认真对付的只有赵国和齐国,其中齐国是个更强大的国家,对魏国的威胁也最大。马陵之战后魏国衰落,而齐国崛起,此消彼长,一个齐国已经不是魏国能够单独应付的了。幸好齐国也没有那种一直不停顿地进攻魏国,不依不饶,直到把魏国灭掉的打算。因为齐国和魏国之间,大部分地区都分布着宋,卫,鲁这些小国,齐国和魏国之间直接接壤的边境线非常狭窄,如果齐国占领魏国的大片土地,那齐国需要通过这个容易被切断的狭窄通道,绕一个弯才能到达这些新的领土,管理和防御这些新领土都是很不方便的。这一点我以后在专门讲述齐国历史的段落中会详细解释。简单说,这个时候的魏国还不是齐国进行领土扩张的合适目标。齐国参加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它的目的只是防止魏国吞并赵和韩,成为超级大国,建立霸权,那样对齐国的威胁就太大了。所以,魏国在马陵之战失败后,齐国的目的就已经完成了。

附录:齐国的军事地理

在战国时代,有两个国家被公认为是易守难攻,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的。一个是秦国,号称‘百二之地’,意思是,秦国的雄关险隘上,派驻两个人就能挡住100个敌人的进攻;还有一个是齐国,号称‘十二之地’,在齐国的边关,派驻两个人就能挡住10个敌人的进攻。在当时人看来,齐国地理条件的优越性虽然没有秦国那么突出,但也仅次于秦国,比起其他国家来好的多。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秦国所处关中地区的地理优势无庸置疑,曾经有好几个朝代从关中出发统一天下。但齐国所在的山东地区,在历史上,感觉一直都不是什么难以攻占的地方。每逢乱世,来自其他地方的势力想兼并山东地区的时候,很少听说过遇到多大的地理障碍。那为什么齐国在战国时代会博得‘十二之地’的名号呢?

我们可以逐一考察齐国当时所面临的防御态势,首先,齐国的东面是大海,当然不需要用多少心思来加强防守。而在北,西,南三个方向,齐国在不少地方都修建了大段的长城作为防线。那么,齐国是否是依靠长城防线把自己变的易守难攻呢?我认为,长城防线有用,但它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以当时长城工事所能达到的建筑技术水平,还不足以起到阻遏对手进攻的主要作用。所以古代修建长城,通常都需要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因地形,用险制塞”,在山川中间断开的山口与平原地区,才建筑高厚的城墙,这样的长城,才会有较好的防御效果。齐国位于黄河下游的平原上,它的周边的山川只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泰山山脉,泰山远不足以遮挡住齐国那么长的边界线,所以它不可能主要依靠长城工事来防御对手的进攻。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4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4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