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老师,惠文王和这些贵族的关系过于亲密了,从小就表现出了比较重视亲情,

喜欢和亲戚们呆在一起的性格,让秦孝公感到了不安。

这种教育有没有成功呢?没有。秦孝公把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割了鼻子,作为

教育儿子的题材,但是惠文王并没有同样的去压制他的同父异母兄弟。比如

樗里疾,不仅没有受压,而且还能掌握重要的军权。显然。这种教育远没有

后来对于胡亥的类似的法家教育那么效果良好,胡亥把他的同父异母兄弟都

杀掉了。

有趣的是,这件事经常被人说成是中国法治社会的标志和起点。而在西方,法

治社会的标志和起点是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那时候贵族率领的军队联合起来

打败了国王的军队,迫使国王的权力接受贵族组成的上议院的限制。而在中国,

起码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帮助国王打击贵族,占据了上风。

废藩置县,就这么一点就说明商鞅和日本的做法是一致的?你这是典型的以偏

盖全。我在前面已经说了很多遍了,在商鞅之前,许多国家,包括秦国在内

都实行了几百年的县制了。不能把这么多人,这么久的努力全部归功于商鞅。

这是非常不公正的。

继续讨论

商鞅的为官类型

商鞅的行事风格,给人的感觉是铁血冷酷,雷厉风行,这说明他手上有很大的权

力。这些权力当然是秦孝公给他的;秦孝公为什么给他这么大的权力呢?因为商

鞅做事铁血冷酷,不留情面,雷厉风行。

这个不是绕口令,商鞅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为了秦孝公的利益,加强对平民的严格控制,还有打压贵族,都可以增加国君手里所掌握的实际权力。而这些事情都是很容易得罪人的,导致商鞅的名声很差。如果人人都觉得商鞅不是好人,刻薄寡恩,在老百姓那里就不会有人跟着他造反,在官员那里就不会有人和他拉帮结派。所以,国君把权力交给这种人用起来是最放心的。

象商鞅这样的‘挡箭牌’式的官员,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我可以再举几个

例子,比如李斯,卢杞,秦桧。他们的作用同样是替国君做那些国君自己很

想做却又不方便亲自去做的事情,那些容易遭到许多人批评的事情。比如,

把公子虔挖鼻子,这个事如果秦孝公自己亲自操作的话,别人会觉得他对自

己的兄弟过于心狠了,所以让商鞅代劳。

在战国时期杀士人是很遭忌讳的一件事情,没几个国家敢这么做,所以秦始

皇杀韩非的这件事就由李斯来做。这应该不是李斯唯一一次做挡箭牌,因为

刘邦就以一种众所周知的口气说过,有了好事李斯总是归功于秦始皇,有了

错误总是自己背,看来李斯的这种政治作风在当时是比较有名的。

唐德宗说,其他大臣都说卢杞是奸臣,而别人越这么说,他越觉得卢杞是忠臣,

因为卢杞其实是在帮唐德宗增加税收,却给自己落下了搜刮的恶名。

把整个北方割让给金国,这个事情的政治责任太大,宋高宗不想自己背负。秦

桧帮他担下了。所以,别人越把秦桧骂的狠,宋高宗就越离不开他,因为高宗

知道,如果秦桧倒台,没有了挡箭牌,这些本来就在指桑骂槐的猛烈批评就更

直接对着自己来了。

中国,有一种为尊者讳的传统,君主是不能直接批评的。所以,攻击君主的

挡箭牌,实际上就是在攻击君主本人,打狗要看主人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

这事不能明说,所以,情况演变成以批评的官员为一方,君主和挡箭牌为另

一方,不断玩着大家都很清楚却又大家一直都不说出来的政治游戏

这样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秦孝公是根本不可能放弃商鞅的。再加上由于

商鞅搞的天怒人怨,不可能有人和他拉帮结派,威胁君主,用起来极为放心,

所以,商鞅,李斯,卢杞,秦桧这些挡箭牌式的官员,从历史来看,想让他

们倒台,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商鞅的战绩

现在把话题暂时离开对于商鞅变法的讨论,谈谈商鞅的战争业绩

秦孝公刚开始的时候,感觉他的政治军事行动是非常积极有力的。首先,军

事方面,有资料说他一即位就分兵两路,一路向东围攻陕城,另一路向西进

攻西戎,斩杀了西戎獂王。在政治上,他颁布求贤令,向东方广招人才,说

明这个时候的秦孝公继承了秦献公时期以来由于国力不断强大所形成的励精

图治的气势,自信和野心。

前354年,魏国为主的集团和赵国之间的战争爆发,秦孝公马上作出了反应,

秦军乘机攻击魏国,在元里消灭魏军七千人,同时派公孙壮伐韩(当时魏和

韩是同盟国),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

交界地区。这个时候的秦国,不断扩张领土并消灭敌军,整个趋势感觉很顺

利,似乎预示着他们将迎来更多更大的胜利,毕竟不久后,整体形势急转直

下,对魏国更加不利。前353年,魏军被齐军大败于桂陵,不仅实力受损,声

望也受到了很大削弱,以前依附于魏国集团的附庸小国,宋,卫都转而投靠

了齐国。魏国在这个时候受到了东线的齐国还有宋,卫两小国的联军,北线

的赵国,南线的楚国,和西线的秦国的四面围攻。

这无疑是秦国继续前进,获得更多利益的大好时机。形势非常的好,可能是

秦魏两国敌对100年以来对秦国最为有利的时机。

首先,魏国迁都大梁后,西线不再是魏国的主要作战方向,魏国的主力部队

部署在东线而且被齐国消灭了不少,秦国在西线调集的全国主力部队,面对

的只是魏国局部的地方守卫部队,如果魏国的地方守卫部队挡不住秦军的进

攻,由于地理上的困难,庞涓是很难率领主力部队前来援救的,比起他们回

援大梁,回援西部前线要困难的多,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还有,秦献公时期三晋关系还没有彻底破裂.石门之战和第二年秦献公进攻少

梁的战役中,赵国都曾经主动前来援助魏国,防止秦国趁势扩大战果.也就是

说,这个时候三晋之间还有一种"兄弟阋于墙,御侮于外"的默契,而到了桂陵

之战的时候,因为魏国对于赵国的全力进攻和赵国受到的重大损失,显然如果

这次魏国再败,赵国已经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来援助魏国了.

另外,商鞅以前曾经生活在魏国,而且长期担任魏国丞相公叔座的家臣,也就是

说,他熟悉魏国的内部情况和弱点,也熟悉魏国上层的政治军事情况,知己知彼,

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对付魏国的政策.这一点他比同时期的孙膑更有利,孙膑

刚到魏国不久就给囚禁了,孙膑熟悉的只是庞涓这个人。

当然,相对于魏国来说,这种形势下的西部战线就是非常值得忧虑的了.经过商鞅

变法改造的秦军在商鞅的亲自率领下出发了.关于这场战争(桂陵之战后,秦魏之

间前353年-350年的战争)的具体过程的历史记载,有很多不清不楚,值得探讨的

地方,但是,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却是很清楚的,秦国什么好处也没有捞到,很好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1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1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