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互相包庇犯法的人。即使连坐法鼓励亲属之间的互相告发,也很难
消除这种亲情的影响。所以,商鞅规定秦国人要尽量的多分家,单个家
庭的人口越少越好。因为一个家庭越多的人居住在一起,有人犯法而不
被家庭以外的人发现的可能性,还有互相包庇的可能性,概率就越高。
这种反对亲情和提倡分家的做法,不仅又和儒家的观点形成了对立,而
且和中华文明的传统矛盾。由于祖先崇拜的影响,中国人对于大家族的
家庭情感和聚居生活很重视,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五代同堂,聚居在
一起的人越多越好。商鞅这种政策在没有祖先崇拜思想的秦国勉强能够
推行,但在东方各国会遭到许多意料之中的反抗。我们可以猜想,秦朝
以后的二世而亡在是不是在这里埋下了一个深层次的伏笔?
秦国的这种风俗贾谊在《治安策》中有栩栩如生的描述。“商鞅抛弃了
礼义和仁义恩惠,一心只想兼并天下;他的新法推行了两年,秦国的风
俗日益败坏。所以秦国的人,家中富有的,儿子长大成人就与父母分家,
家庭贫穷的,儿子长大以后就到富人家中当上门女婿;儿子借农具给父
亲,脸上就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婆母前来拿簸箕扫帚,儿媳立即口
出恶言;儿媳抱着怀中吃奶的婴儿,就与公爹姘居鬼混,媳妇和婆婆关
系不好,就公开争吵。”
贾谊把问题都归咎于商鞅,这个有点夸张。秦国本来就没有多少父慈子
孝之类的思想。但是商鞅的政策把秦国的这些特点固定强化了,使秦国
和东方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更加困难,应该还是有历史根据的。
预防集权和商鞅变法
现在谈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古代,各国是用什么办法来限制君主的权力
的?
除了古希腊的一些城邦,还有罗马共和国时期有公民大会,赋予平民权力
来限制独裁者的出现,其他时间和其他国家,是用什么办法来防止有独裁
者的?毕竟象秦始皇那样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很少
出现的,即使是在专制主义盛行的东方国家。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可以知
道商鞅变法的潜在意义。
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礼。有一句俗语,上帝的事归上帝,恺撒的事
归恺撒。礼来源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宗教信仰,也就是上帝(也可以换成
天,道,安拉,等等)。而法来源于这个民族的权力系统,也就是恺撒的
命令。(皇帝,国王,可汗,酋长,等等)礼制的内容并非由政府的权力
所规定,是君主管不着的,所以他的权力就不是无限的。由此可知,礼的
约束实际上就是宗教的约束。秦国没有礼制的约束,所以他的君主拥有的
权力应该比六国君主大。
继续讨论
关于礼制对君主权力的约束作用。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明朝嘉靖时候的礼仪之争,
很多人都觉得那个时期的儒家官员们,为了嘉靖皇帝祭祀的时候,应该给名义上
的父亲,也就是先皇规格高,还是实际上的父亲礼仪规格高,这么点小事。喋喋
不休的纠缠了10多年,甚至有些官员为此送命,实在是小题大做,太迂腐,固执,
守旧了。实际上,这些儒家官员们的顾虑是,他们害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礼
仪的内容如果皇帝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定,那就破坏了原则,这个先例一开,
长此以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破坏礼制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明朝时候皇帝的
权力已经大大增长了,他们已经能够取消丞相了,他们已经能够设立专属于自己
的锦衣卫来监视所有官员了,如果连礼制这个防止君主个人集权的最后一道防线
也垮掉,那后果之严重是难以估量的。
古代世界各个国家防止君主集权的第二个普遍因素,是风俗和传统。传统是历史
演进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君主所规定的。所以,传统也能
一定程度上防止君主的权力无限扩张。在中国,由于有祖先崇拜的信仰,人们本
来就非常崇敬古人,尊重传统,所以传统对君主的约束力比较大。历史上,儒家
官员们就经常用祖先规矩,先王遗法等借口来改变君主的决定。
我再举个例子,唐朝的时候,唐德宗在御花园打猎,他觉得天气比较冷,于是就
对身边的官员说,农历九月份了,还穿着夹衣,不符合时令,应该提前一个月换
皮衣。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他们都觉得冷,所以都同意。但是在颁布诏
令之前,有个叫李相程的官员提出反对意见,农历九月份,还穿夹衣,这个是玄
宗皇帝在‘月令’中规定的,是先王遗制,所以不能改。最后唐德宗也只好在九
月份还穿夹衣。
继续讨论
根据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知道法家人物为什么一提到‘言古之人’,‘以古
非今’这些话题就火冒三丈。为了消解传统对于君主绝对权力的约束力,法家
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法后王,时间越靠后的君主,他的命令越有效,当今在
位的君主是最靠后的,所以他的法令最高级,最有效,最权威,前面的所有君
主都不能有一点的限制他。
同时,防止君主过度集权的第三个因素,是在权力系统内部,有和君主争夺权力
的政治阶层,这就是贵族。贵族的权力和财富来自天生的血统,而不是君主的恩赐,所以他们有权有势却并不对君主感恩戴德,唯命是从。君主和贵族之间的激
烈的矛盾斗争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反复出现,司空见惯的。
历史上,君主和贵族之间的力量博弈和斗争胜负,此起彼伏,经常变化。贵
族对于君权的限制,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按照常理,两个亲属之间的血
缘关系越近,感情就应该更深厚,但是贵族和君主的血缘关系越近,他的身
份就越高贵,平时所分走的权势就越大,在争夺国君位置的斗争中对君主的
潜在威胁就越大。因此,商鞅认为,好的君主是一个没有亲情的人,君主应
该彻底消灭贵族的势力,消除对于君主集权的最后障碍。
一般都把商鞅惩罚公孙贾,公子虔看作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公平施法
的证明,我认为这其实只是历史上君主与贵族斗争的无数例证之一而已。
到底犯了哪条法?有什么证据?没说。那么起码我们就不能肯定他们一定
犯了法。而且当时的太子,也就是惠文王,他的年龄在历史上有疑问,有
说他出生于前354年的,有说357年的。太子第二次犯法导致公子虔鼻子被
割的时候,按照357年的说法,他才11岁,按照前354年的说法更小,才八
岁。太子第一次犯法导致公孙贾,公子虔这些贵族被严惩的时候,比前面
还要小几岁。这么小的小孩子能够犯什么了不起的罪行呢?难以想象。所
以,我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只是秦孝公找了个借口打压贵族。
同时也教育和警告太子不要和贵族,也就是亲戚太亲近。又是亲戚同时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