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曾国藩顺利通过朝考后,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改名字。这时的曾国藩并不叫曾国藩,他本名叫曾子城。这个名字是父亲给他起的,“城”字与“成”字谐音,父亲寄希望于儿子早日成龙,所以就起了曾子城这个名字。等到曾国藩当上庶吉士后,其人生的目标一下子提高了为国为君的高度上,而子城这个名字显然有些稚嫩。所以曾国藩将名改为了国藩,寓意为国屏藩,而后来的曾国藩也确实做到了为国家挡住各类灾祸。第二件事情就是将喜讯传回家乡,好让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对于曾家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穷乡僻壤出了一个翰林,别说这个小山村,就是整个湖南都为曾国藩感到了光荣。而后曾国藩可以衣锦还乡了,二十有八的年纪拥有这样的身份,怎能让人不羡慕呢?等到曾国藩回到家乡,附近村子的人都来捧场,和娱乐巨星出场一样,前呼后拥,甚是荣光。看着别人羡慕的眼神,曾国藩心里感到了非常地得意。二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总算没有白费,而今的曾国藩踌躇满志,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祖父曾玉屏却很冷静,他没有被暂时的光荣冲昏了头脑,他告诫曾国藩的父亲不要忘了本,现在虽然富贵了,但国藩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少给他添麻烦,他还有好多事情要做。而父亲也教育曾国藩不要忘形,满招损、谦受益,要防着别人的羡慕嫉妒恨,就要自己谦虚谨慎。曾国藩铭记在心,并作为处世法宝,屡试不爽。多么开明的老人啊!曾国藩应该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感到欣慰,至少在他以后的日子里,家里确实没有成为他的累赘,才使得他可以安心国事。在祭拜祖宗和巡游周围的亲戚朋友后,曾国藩已经在湖南停留了一年多,他必须要回到北京,因为道光二十年翰林院要举办散馆考试,他必须又要面对人生的一次考试。

提到曾国藩参加科举考试,不得不要提到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角色一个是帮助曾国藩的,另一个是曾国藩帮助的。帮助曾国藩的人就是穆彰阿。穆彰阿,字鹤舫,号子朴,正宗满洲镶蓝旗人,曾任各部侍郎、工兵户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他是道光帝最为信任的大臣,任军机大臣领班二十余年。从这两点来看,这个穆彰阿绝对是当朝最有权势的大臣。但这位穆相在历史上的名声可不好,贪赃枉法、玩弄权术,最可气就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是标准的投降派,诬陷林则徐,主张妥协,支持耆英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不过穆彰阿慧眼识珠看上了曾国藩。在会试中,穆彰阿以总考官的身份主持考试,那时候他就对这个湖南青年有了好感,而后曾国藩的发迹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放下穆彰阿后面再说。先说第二个人,这人就是李文安,他就是李鸿章的老爹。李文安,本名文质胶停庞袢鸷庞捃酰錾诩吻炱吣辏�1802年)。李文安自幼刻苦攻读,也是奔着科举这条路。道光五年(1825)二十三岁的李文安参加了江南乡试,但是落榜了。他并没有轻易放弃,一边教私塾一边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四年(1834),李文安终于考取了举人。四年后的道光十八年,李文安参加会试,名列三甲(名次不清楚),赐“同进士出身”。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年成了进士,这就是所谓的“同年”。只是这时的曾国藩才二十八岁,而李文安已经三十六岁。但年龄不是问题,在古代很讲究“三同”——同乡、同学、同年,只要两个人和这“三同”沾上了边,那就能很快拉近距离,李文安和曾国藩也不例外。虽然李文安本人从曾国藩那里并没有得到什么帮助,而曾国藩却着实地大大帮了他的儿子们。

我算“官二代”

写到这里,李鸿章要登场了。李鸿章,本名章桐,号少荃(泉),他出生在道光三年(1823)阴历正月初五。李鸿章的出生并不像曾国藩那样神秘,但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李鸿章在这个日子出生,让全家喜出望外,都认为是个好兆头,好像预示着什么。李鸿章的老家在安徽省庐州府合肥以东的一个叫祠堂郢村的地方,和曾国藩的家乡一样,这里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据说李家一直喝村中的一口井水,而这口井有着非凡的魔力,一路保佑李家飞黄腾达。不管怎么说,这时的李鸿章只能归为“农二代”,因为此时父亲李文安还在科举之路上奋斗着。李鸿章是家里的二子,老大叫李瀚章,比李鸿章大一岁。自小父亲李文安就没有放松对李瀚章、李鸿章的教育,他也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走上仕途,所以在李鸿章六岁的时候就在父亲开设的私塾里学习。有了当老师的爸爸,自然两人的进步很大。

李鸿章天资聪明,头脑灵活,打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和曾国藩的童年比起来,李鸿章的童年要多姿多彩一些,毕竟李家的物质条件要比曾家好些。少时的李鸿章可不是省油的灯,没有少捣蛋。一次,李文安和家人闲聊,说家里养的金鱼产子特别多,应该会有更多的孩子和学生能考取秀才,大家就掐手算算看谁能当上秀才。算来算去,觉得大儿子李瀚章以希望很大。可到了第二天,鱼缸里的金鱼全死了,追查下来竟然是李鸿章干的。父亲就问他为什么要把金鱼全弄死。结果你猜李鸿章怎么回答的?别人都能当秀才,为什么独独我不能当,所以金鱼不可留。十来岁的李鸿章偷听了大人的谈话,自己没有列入大人的名单,他非常气愤,就把金鱼弄死了。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李鸿章性格孤傲,做事有些手腕。不过,父亲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着力培养他。

和少时曾国藩相同的是李鸿章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性格而目空一切,他仍旧孜孜不倦地苦读。期间他还跟随不少老师学习,学业突飞猛进。道光二十年(1840)十七岁就考取了秀才。而他作的一首七言诗表现出少年得志、理想宏远。“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鸥。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这时的李文安已经在京做了官员,这对李鸿章的全家来说带来了无尽的荣光,也激励着李鸿章奋发图强。从“农二代”到“官二代”, 可能李鸿章对于这个转变并没有很深的感觉,但科举这一关是一定要过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李鸿章被庐州府学选为优贡,父亲就让他来北京,准备乡试。李鸿章踏上了北去的旅途,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而就是这次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他认识了一个人——曾国藩。

第二节混官场要有关系

平步青云有原因

这年曾国藩已经是翰林院的侍讲,他仕途的起点很高,这为他今后进入高级干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道光二十年曾国藩回到北京,四月翰林院开始了散馆考试。这个考试属于翰林院内部选拨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别授予不同的职位。曾国藩在这次考试中名列二等第十九名,又是一个不太理想的成绩,他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这个检讨可不是自我批评,而是做一些文字类的杂货,官衔才是从七品,基本上和见习生一样。但起点高并不能代表一定能干高层,虽然说清朝多数汉族重臣都是翰林出身,但还有更多的庶吉士没有得到重用呢,所以出身翰林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前途无量。在那个年代官场更像一张关系网,在这个网中没有背景管你是不是翰林,一样该干吗干吗。曾国藩也很清楚这个道理,对于他这个穷学生来说,找棵能依靠的“大树”是个现实的问题。而问题就在于怎么能靠上“大树”,那些大权在握的上层不是随便靠就能靠上的。不过曾国藩很幸运,不用他找,“大树”就靠上了他。这棵“大树”就穆彰阿。前面说过,穆彰阿对曾国藩的印象很好,这不到了关键时刻,好印象发挥了作用。

谢谢韵香,好久不来了,呵呵

最牛师生恩怨录》小说在线阅读_第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崇效天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最牛师生恩怨录第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