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到底实情真如曾国藩所奏呢?这一点儿我们只能相信官方的说法。但曾国藩恰恰遗漏了法国领事丰大业先开枪这个事实,如果没有他一意孤行的采取挑衅行为,天津教案可能也不会发生。曾国藩为什么没有将这个情节写上,我们不得而知,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能就是写上也无法改变事件的性质。

查明的案件情况,第四步就是抓人,抓“骚乱分子”,这个事情比较麻烦。事件没有前期预谋,属于民众自发而起的,没有明确的组织者,而且场面非常混乱,谁动的手谁打的人,都是一笔糊涂账。而这时,法国方面也跳出来摆明了自己的立场,一共提了四点要求:重修教堂、埋葬丰大业、查办地方官、惩罚凶手。表面上看来这四个条件提得还不算是过分,但其中最难办的就是后面两条。法国要求处理天津官员,不是什么引咎辞职或者关进大牢,而是要将天津府县的官员杀头抵命。这让曾国藩非常地难以接受,别说是他,就是北京也不同意这个要求。虽然说天津的官员有失职的地方,但毕竟这个事情与他们的处置关系不大,所以杀了他们显然是处理过重。而在这段时间里,曾国藩也在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漫天遍地的指责确实让他冷静了许多、看清楚了很多。刚到天津他有点儿两眼一抹黑的感觉,工作思路基本按照崇厚的思路去走。可几步下来,曾国藩从国家功臣一下子变成了国家罪人,而这些步骤不全是曾国藩一人所为,但他是主事的头头,所以不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是个人意志的反应,曾国藩都要成为第一个被唾骂的人,崇厚反而能置身事外,这样的处境让曾国藩不得不考虑改变工作思路。对付洋人看来只是一味的顺从是不行的,别说洋人得寸进尺,就是达到他们满意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曾国藩逐渐改变了和洋人谈判的策略,硬软兼施,特别是在处理官员的问题上和洋人争锋相对。你不是说要杀吗?那就给个杀的理由。洋人说天津官员和百姓是一个鼻子孔出气,所以他们要为事件负责。曾国藩告诉他们官员们已经就地免职送去刑部治罪了,而杀人偿命是应该的,可官员们没有动手杀洋人,甚至差点儿自己被洋人杀了,这笔账怎么算?这下洋人没话说了。是啊,官员们没有参与,罪不至死啊,洋人也明白这点儿,但他们却不承认,非咬着要杀了这些官员,于是曾国藩和洋人的谈判不欢而散。

法国公使罗淑亚一看曾国藩的态度很强硬,只好寻求上层施压。他立即向清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去最后通牒,如果不讲天津官员砍头示众,那就撤回使馆和侨民,剩下的交给法国的海军司令处理。这摆明了又拿出武力威胁这招儿,不杀就开打。曾国藩知道法国人不会善罢甘休,立即向北京写了详细的报告,重点上报了自己对天津官员的态度,杀是不能杀,免职属于正常的处罚。北京也很反感法国这种不依不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嚣张,不同意他们提出的要求。按说事情要这样发展下去,可能还真会发生比较严重的后果。可就在这时候,法国后院起火了,法国和普鲁士打起来了,老牌势力和新兴势力之间一次激烈的碰撞。但战争的发展向着不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法国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内,这个远在东方的外交事件显然变得微不足道,而曾国藩还不知道。法国人又回到了谈判桌边,接着谈吧,开战这个筹码已经失去了,那就不能这么牛气哄哄了。最后,法国人还是服软了,不杀不杀吧,那总要有个交代吧。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遣戌黑龙江,也就是被流放到恶劣之地服役。清政府并没有听从曾国藩的建议,而是选择了一个比较重的刑罚,可能是为了平息法国人的怨气吧。曾国藩却对这个处理感到了失望,本来治罪这几个官员他就心有不安,又处以这么重的刑罚,这让曾国藩更加觉得亏欠了他们。曾国藩筹措了两万两白银用作给几个人赎刑的费用,这样他才稍微心安了一些。从这里看出来,曾国藩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怎么做能让事件妥善处理真是个费脑子的事情。

官员的脑袋保住了,但事情还没完呢,洋人还在那里等着呢。官员不杀也就罢了,总要杀几个凶手吧。曾国藩清楚不拿出几个人头让洋人看看,这事准没完。而清政府也在催促曾国藩尽快抓获嫌犯以消除与洋人的紧张关系,于是曾国藩开始在天津城里抓人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抓人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不抓也不行,抓多了也不行,应该说参与这次事件的老百姓数量少则百人,多则数千人,都抓了显然是不可能。曾国藩想了个办法,那就先抓些挡挡。衙门里捕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抓了十一个人。可区区十来个人怎能让洋人满意,别说洋人,连皇帝都不满意。在官员的处置上,洋人让步了,但对肇事者的处置可不能再让洋人下不来台。再说抓的都是百姓,多抓点儿,甚至多杀点儿,对于朝廷来说真是无足轻重,多点儿反而更好交代。这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想法,草民还不如草,杀了没人同情。就这样,北京指示这样的数量不够,应加大抓捕的力度。曾国藩处于两难的境地,抓还是不抓不是问题,抓多少才是问题。别看曾国藩有“曾剃头”的恶名,那是对付农民起义,而面对无辜的民众,他下不了狠手。事已至此,曾国藩只有痛下狠手,继续抓。在他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就透露抓了大约八十多人,而其中认罪可杀的不过七八人,而其他的都没有证据证明有罪,不好处理。可见当时曾国藩心情是多么的复杂,他明知道抓了一些无辜的人,但自己又要违心地处理他们。

到了当年的中秋节前,曾国藩终于向北京汇报了对于人犯的处理结果:“应正法七八人,应治罪二十余人。”但汇报上去了,北京还是觉得处理得太轻,主要是杀的人还少,很难让洋人满意,责令曾国藩“赶紧勒限严拿”。曾国藩感到实在不能增加数量,他左右为难,只好采取拖延的方法,找理由把时间拖后。从发案到现在已经过了三个月,曾国藩迟迟没有新动作。

不干那就换人吧

最牛师生恩怨录》小说在线阅读_第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崇效天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最牛师生恩怨录第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