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王翦的眼光其实非常了得。和尉僚一样,他一眼就看穿了嬴政深埋在骨子里的残暴、多疑和自卑——别看这个君王一脸诚恳,真的把六十万大军交给自己,他放心吗?王翦于是在临出发前一再请求嬴政赏赐他庄园田地以作养老之需。有部将不解,说王大将军寸功未立,为何急着讨赏呢?王翦慨叹:我这哪是讨赏啊?我这是在表忠心,在讨自己死后的丧身之地!

嬴政笑眯眯地接受了王翦的请求,什么都不点破——为达目的,这个年轻的君王什么都可以忍。甚至,他可以没有自己的底线——从人质到君王,人生的大开大合都已经历,还有什么底线需要坚守呢?也许只有天下一统吧。

天下一统,异乡也就成了家乡。那个遥远的赵国将会成为大秦帝国的一个郡县,曾经的人质之辱也就一朝洗清了——这应该是青年嬴政抚平心理创伤的最好药方,也是他最后、最隐秘的人生底线。

但嬴政什么都不说,他只是安静地、低调地做着他认为该做的一切。一如童年时的他,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所做的那样。

冒险才能突围

天下终于一统了,在一个王者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被短暂地满足了之后,嬴政痛苦地发现,麻烦来了。

那些立有战功、手中握有雄兵的将领们要求封地,并顺理成章地成为诸侯王。但他们不明说,而是请丞相王绾为他们代言。王绾对嬴政说,现在的天下太大了,燕、齐楚等地离我们这个国家的首都是如此的遥远,设立诸侯王实行有效的属地管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但李斯立刻反对。李斯告诉嬴政,分封诸侯建立各大小诸侯国,是国家乱之根源。为什么会有战国的混乱时代,原因就在于西周以来实行的诸侯封建制。诸侯王的权力大了,国君的权力就萎缩了。殷鉴不远,大王可要三思啊。李斯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一切权力收归中央,实行中央集权。大王对这三十六郡实行直接管理。

嬴政听了这两人的意见后犹豫不决。他当然明白这两人都各自代表了其背后的利益阶层。立有战功、手中握有雄兵的将领们与大秦的外脑——大批外籍谋士、官员开始争利了。这平衡怎么搞,这国家怎么领导?伤脑筋啊。

如果倾向前者,诚如李斯所说,殷鉴不远,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势必要大动干戈,新一轮战国纷争将不可避免;如果倾向后者,那些立有战功、手中握有雄兵的将领们会不会心存不满,会不会现在就反戈一击,自立为王呢?特别是王翦,手上有六十万大军啊,要是杀回咸阳来,那一切都完了。嬴政突然觉得自己不够谨慎,几乎把一个国家的军队都交给一个陌生人去率领——这是最大的冒险。

最后,嬴政还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对这个国家实行中央集权。这个曾经的人质事实上并不惧怕冒险。既然天生就是个人质,那就不可能不冒险——只有冒险才能突围,只有冒险才能有一线生机。

当然嬴政所担心的一切到最后并没有发生。这个世界上,循规蹈矩的人是大多数,敢于冒险的只有一小撮。立有战功、手中握有雄兵的将领们虽然无奈但也只能宿命地接受这个后来被称为秦始皇的人的安排。因为秦始皇嬴政喜欢安排一切,他不仅安排了当下的朝政时局,还安排了他千秋万代的子孙前程——他假设他们为秦二世、秦三世、秦四世、秦五世……秦n世……秦始皇嬴政真心地以为,大秦江山将永世长存,因为他首先尝试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中央集权制。一切都收归他的掌心,一切都可以一手掌握,江山再大,那也是一轴长卷山水画,打开与收拢只需提纲挈领。提纲挈领者谁,他秦始皇是也。以一人掌控千万人,以一人掌控万千江山,这才叫丰功伟业,才叫名至实归。

但嬴政没有想到,从此以后,他的帝王生涯就在路上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一统天下后的第二年,三十六岁的中年皇帝秦始皇就开始了他的巡视天下之旅。在他生命的最后九年间,秦始皇对他的国家进行了四次巡视。这样的巡视是充满艰辛的,因为交通工具并不发达,道路也不好走,更要命的是国家还不安全。始皇二十九年时,秦始皇在东巡至博浪沙时差点遇刺;始皇三十一年时,秦始皇在帝都咸阳巡视也受到了袭击!

秦始皇的辛劳还不止于此。《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什么意思呢?是说秦始皇的工作量极其巨大,每天批示的文书重达一百二十斤(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这就是以一人掌控千万人,以一人掌控万千江山的代价!如果实行分封诸侯制,秦始皇嬴政何至于如此东奔西走?!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自然会替他分担大大小小的政务。但嬴政在此时依旧表现出了他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选择的,他愿意默默承受。

另一副面孔

但接下来的几件事却让这个新兴的帝国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气质:

一是修阿房宫。后人很难理解秦始皇为什么要修这么一座大而无当的宫殿。也许是秦始皇的代偿心理在起作用——我巡视天下这么辛苦,回京了得有个绝对放松的地方在等着我。当然这仅仅是猜测。不过这座宫殿的宿命似乎也昭示了一个王朝的命运——几年之后,项羽一把火烧掉了这座长达三百里,光廊道长度就有八十里的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宫殿。大火连烧三个多月才将它烧干净。

二是修长城。修长城一个直接的原因是燕人卢生受秦始皇指派去海上找仙人指点大秦的国运,结果卢生带回来一句箴言——亡秦者胡。按秦始皇的理解,这个“胡”应该是指北边的匈奴。于是为了阻挡匈奴可能的进攻,秦始皇下令修建原赵、秦、燕、魏等国的城墙,将它们连在一起,从而使一个庞大的帝国画地为牢:一方面秦国不再具备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王道和霸气,另一方面,修长城要大兴土木,其劳民伤财之举为帝国的“猝死”埋下了伏笔。但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秦始皇当时并没有看到这一层警示。在宿命的道路上,这个性格复杂、充满自信的皇帝以人定胜天的决绝心态大步向前走,一如他四次横跨整个中国的巡视。

三是焚书。焚书事件缘起于大秦帝国一次最严重的政治斗争。秦始皇为了向天下展示大秦帝国的伟大成就,宴请了齐鲁一带以淳于越为首的儒学博士七十余人,并请他们对时局发表看法。秦始皇此举当然是想听好话,没想到淳于越不知趣,他以殷周两朝的长治久安和当前的时局做对比,批评中央集权累了皇上却不能治理好国家,希望秦始皇痛下决心,废除中央集权制,重新恢复分封诸侯制。秦始皇听了这些心里很是不爽,便请李斯评估此事,李斯想,这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啊,必须无情打击!他因此建议皇帝对此类以古非今的事不可小看,因为它会动摇一个王朝思想统治的基础,并进一步左右民心,从而造成公权力的损害,所以有必要实行严厉的思想统治。李斯建议,除了史官保存的书以外,秦纪以外的书应该全部烧毁,不用烧毁的书只限于医药、卜筮、种树类的。秦始皇照此实行了,一个王朝终于只剩下一种声音、一种态度,秦始皇和李斯都以为,江山稳固了不少,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暗涌正在出现,正在悄无声息地冲刷着大秦江山最薄弱的部分,而他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天下残局——中国式王朝的崩溃路径》小说在线阅读_第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麻辣摇滚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下残局——中国式王朝的崩溃路径第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