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六朝廷决定与日本打一仗,李鸿章只好拆东墙补西墙

1894年7月16日,朝廷做出了“如势不可挽,朝廷但有主战”的决定,并严令李鸿章做好战守准备。

李鸿章就这样被逼上了战场。圣旨的口气不容李鸿章再做任何辩解,措施相当严厉,告诉他如果瞻前顾后,拖延不前,如果贻误了战机,将拿他是问,定不轻饶。

从当时的情形来说,既然日本执意要打,备战自然越早越好,可问题是主战的决定并非简单的军事决策,它的背后还牵扯着复杂的权力斗争。

主战的是帝党,也就是光绪和他身边的人,以翁同龢和李鸿藻为代表,在他们的周围聚集了一批言官,这些言官都是清流派,不懂事务,只知口号,在他们的影响下,光绪帝认为李鸿章的主和是胆小怯懦的表现,对日态度日趋强硬。帝党之所以一味主战,除了不明敌情,一味自信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意图。

他们的矛头直接指向的是李鸿章,真正的目标却是慈禧太后。

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人,一直是李鸿章最大的靠山,没有她的支持,他不可能在官场屹立四十年不倒,更不可能在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这样的重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几年。在帝党眼中,李鸿章是个不折不扣的后党骨干分子。

在朝鲜问题上,慈禧太后不主张打。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要过生日,再过几个月就是她的六十大寿了。青春已逝,年华老去,慈禧想好好地庆祝一下。逢十的整生,民间都要好好地热闹一番,把亲朋好友叫上好好吃一顿,作为大清帝国事实上的一号首长,是应该好好热闹一下的。说起生日她就气愤,也不知是不是老天跟她过不去,她一直没能过一个像样的大生。四十岁那年,碰上日本侵略台湾,草草对付就过去了。五十岁生日,又赶上中法战争,过得也很简单。想起这些,慈禧就觉得郁闷无比。今年终于等到六十大寿了,花甲之年,寻常老太太都能听听曲,乐一乐,为了大清的江山辛苦了这么多年,我容易嘛我,好好庆祝一下不过分吧。

为了能过好这个生日,她已经准备了很多年。颐和园已经修好了,各项庆典仪式和表演节目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了确保生日庆典能够顺利进行,年初的时候她就对群臣进行了奖励和表彰,为的是创造一个喜庆祥和的氛围,意思是咱给你们面子,到时候你们也得给我面子,让我把这个生日过好。

特别是北洋舰队,从上到下,慈禧打赏得比较多。李鸿章不但赏穿了黄马褂,还破例赏戴了三眼花翎,虽然是三根鸟毛,可大清国建国以来,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还没有突破个位数。慈禧是个聪明人,要想过好生日,还得天下太平才是,到时候还得他的淮军站岗放哨,确保庆典能够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中进行。

可是慈禧就是走不出一赶上大生就出事的怪圈,日本人竟然跑到朝鲜闹事,可她不想在这个时候打,要打也得过完生日再说。

李鸿章虽然不想打,但是理由与慈禧完全不同,他是因为知道打不过才不想贸然开打。清流派却不管这么多,光绪为首的帝党也不管这么多,你们都不主张打,还不是一伙的?

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光绪帝有了很大的进步,很想向唐宗宋祖和康熙乾隆爷看齐,做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扭转国势的颓废,重振大清的昔日的雄风,无奈手中无权,慈禧虽然让他亲政,却还牢牢地掌控着朝政,他虽有宏图大志却不得伸展,于是便开始从慈禧手中夺权,做一个真正的皇帝。

他敏锐地察觉到,现在是个机会,顺应舆论和民心,果断开战,就能赢得朝野的喝彩和支持,如果打赢了,自己的威望就能提高,如果打输了,就能削弱李鸿章的势力,到时候撸了他,慈禧就成了空架子,不怕她不交权。

慈禧太后虽然不想打,但大势所趋,朝野一片主战声,她只好顺其自然,静观其变,她自信光绪这小子翅膀还不够硬,想从她手里夺权没那么容易。

李鸿章虽然不在主张开战,但是调停失败,圣旨已经下了,不打怕是不行了,于是开始调兵遣将,增援朝鲜,做好应战的准备。

调兵的事,很伤脑筋。调少了,不顶用;调多了,担心刺激日本。经过仔细思考,李鸿章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开赴平壤,一路开赴牙山。

往平壤方向开进的北路军是增援的主力军,包括宁夏镇总兵卫汝贵部盛军12营共6000人,淮阴军太原镇总兵马玉昆部毅军4营2100人,高州镇左宝贵部奉军6营3526人,副都统丰升阿部盛字练军1500人,共13000余人。开赴牙山的有2300余人,由记名提督江自康率领。

李鸿章的部署重点是两个地方,一是平壤,二是牙山和成欢。这个安排基本上还是比较合理的。

从当时的态势来说,这种布局仍然有不想与日本决裂的意思在里面。日本在朝鲜已经集结了近万人的军队,占据着汉城和仁川等战略要地,朝鲜南部事实上已经被日军控制,李鸿章把重点放在平壤,是想与日军形成南北对峙的态势,以遏制日本在朝鲜的进一步动作,谈和还有可能,就算打起来,控制了北部重镇,日本就不能打到中国境内来,就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将战火控制在朝鲜境内。增援牙山和成欢,目的在于增加先前派出的叶志超和聂士成部,与北路军形成响应之势。

在兵力的配备上,李鸿章颇费了一番心思。增援部队一万五千余人,加上牙山成欢叶志超和聂士成部两千余人,总兵力上较日本略有优势,稳住局势应该不成问题,但又不对日军形成绝对优势,日本也找不到生事的由头。

这当然是李鸿章的一厢情愿,这点兵力要想遏制日本的野心,是非常天真的。很多人批评说,这是李鸿章存在调停和解的幻想,所以才没有多派援兵,导致日后战事被动。其实李鸿章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他也想多派点,可部队就这么多,他手里的精锐机动部队,也就两万五千来人,这次抽调的部队,还是想方设法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卫汝贵和马玉昆都是他手里最精锐的部队,担负着守卫北洋的重任,特别是马玉昆,肩负着防守旅顺的担子,把他们抽调到朝鲜,北洋一带就空虚了。

日本方面当然不会坐视淮军精锐顺利进援朝鲜,早在7月17日就已经成立了战时大本营,对战争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第二师团和第五师团组成第一军,共30000多人正在准备登船登陆朝鲜,志在一战的日本已经完成了战争准备,他们打击的第一个目标,正是李鸿章派往朝鲜的增援部队。

北路军入朝比较顺利。卫汝贵和马玉昆的部队先走水路,乘船至大东沟登陆,步行开往平壤方向。左宝贵和丰升阿的部队原本驻扎在东北,直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这两路大军日本人没有找到机会,遇到日本阻截的是江自康部。打击的地点,正是他们准备登陆的牙山附近的丰岛海域。

在开打之前,日本在朝鲜并没有闲着,在国内紧张地调兵遣将以形成军事上的优势的同时,日本还在朝鲜着手实施一场外交战,意在国际舆论上变被动为主动,博取西方列强的同情和支持,以粉饰侵略的形象。

1894年7月19日,日本政府战时大本营将海军编成联合舰队,统一了海军的指挥权,做好了战争的全部准备,四天后他们将打响甲午战争的第一枪。在此之前,日本决定再完成一件事情。

7月20日,日本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必须在22日前与中国断交,驱逐在朝的中国军队。看来袁世凯还真有先见之明,日本终于露出了獠牙。

朝鲜当然没有能力驱逐中国军队,日本人这么干,无非是要从根本上否认中朝的藩属关系,并使中朝关系彻底破裂,以便在国际法上占据主动。

尽管日本重兵高压,朝鲜政府还是顶住了压力,没有答应日本这个荒谬的要求。日本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7月23日零时30分,日本挥兵攻入朝鲜王宫,俘虏了朝鲜国王李熙和闵妃,扶植起以大院君为首的亲日傀儡政权。一天前,袁世凯刚刚抵达天津,想必他听说这个消息后,一定有些后怕,暗赞自己料事如神。

7月25日,日本指使傀儡政权发表对外公告,授权日本军队驱逐在朝的中国军队,这样一来,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反转。

经过日本的苦心经营,应藩属国朝鲜政府邀请前来平乱的中国军队,变成了不受欢迎的非法驻军,而不请自来心怀鬼胎的日本军队却成了主持正义的化身,成了主持公道的国际丨警丨察。至此,日本终于利用国际法完成了掩耳盗铃的全部程序,并亮出了可怕的本相。

日本在编造驱逐清军文告的同时,悍然在牙山附近的丰岛海域向北洋舰队发起偷袭,“驱逐”中国军队,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人称这为明治二十七八年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把北洋舰队视为眼中钉,欲全歼之而后快。

作为开局之战,丰岛海战就像一团谜,争论至今未断。这些纠缠迷离的疑云,不但预兆着战争的走向,而且还隐藏着北洋舰队惨败的诸多原因。

天朝海军——揭秘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小说在线阅读_第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月映长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朝海军——揭秘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第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