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桑世杰是无为人,与俞通海一样出自巢湖水师。当年巢湖水师欲归附朱元璋时,桑世杰冒着得罪人的危险,出面揭发了同僚赵普胜心存异志的事实,迫使赵普胜不得不离队当了逃兵,因而成功地消除了内部的隐患。

桑世杰跟从朱元璋南渡长江,率领所部的水师多次击败元军,被授予秦淮翼元帅、判行枢密院事等职。他参与作战过的地方有镇江、金坛、丹阳、宁国,水阳,常州、江阴、宜兴。后来在攻打张士诚所部的石牌时,力战而死。石牌作为一个战略据点,落入朱元璋的掌控之中便断绝了张士诚窥探长江之路,对稳定长江下游的防线有莫大的帮助。后来,朝廷念桑世杰生前之功,赠其为安远大将军、轻车都尉、永义侯,陪祭太庙。

刘伯温、郭英是最后两位入祀太庙的人,他们入祀的时间比别人晚了百多年。

有关刘伯温的事迹前面已经提到过,这位儒生出身的官员精通天文、谶纬之术,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以谋士的身份出过不少好主意,其后被封为诚意伯。

不管刘伯温的占卜之术水平如何,也不管他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样高明,反正他已经被朱元璋用“神机妙算”、“预知天命”、“能使三军避凶趋吉”等一系列的词语定性为擅长术数的大师。

朱元璋需要刘伯温这样的人做吹鼓手,以烘托自己。

不过,朱元璋竟然也有看不起刘伯温的时候,原因是儒士出身的刘伯温曾经通过科举考试而做过元朝的官、成为元朝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后来却公然违反儒家的纲常伦理而背叛了元朝,成为“不忠”的人。这种背叛的性质和那些因拉夫而被迫入伍,最后不得不当逃兵的元朝普通士卒显然不一样。

尽管刘伯温叛元的行为曾经被很多人视为是弃暗投明,但是到了明朝建国之后,朝野上下大力提倡忠贞气节之时,背负“不忠”的名声无疑会成为一个读书人身上抹不去的污点。

朱元璋灭掉元朝后,对“夷夏之辩”的兴趣减低了,相反却对儒家的君臣大义更加重视,他越来越不想掩饰自己对“不忠者”的厌恶之情。《明太祖实录》记载的一件事最能说明这一点,那是在新王朝成立的第三年,当元顺帝死亡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立即让礼部贴出一张奇怪的榜文,公开宣布:“从现在起,凡是有北方战场的捷报传来,那些曾经在元朝做过官的人,都不许称贺。”刘伯温不是唯一的叛元者,但却是在明朝中任职最高的叛元者,自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他在同年突然被朝廷免去御史中丞之职而隐归故里,可能与此有联系。

那时,谁也没想到晚景落魄的刘伯温会在死去百余年后入祀太庙。

刘伯温能够入祀太庙与姚广孝被黜退有关。姚广孝是扶持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登基有功而入祀太庙的,也是太庙中唯一的文臣,但这位文臣的代表却在明代中期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清除出了太庙(详情后述),剩下的位置由谁来填补就成了众人关心的话题。

明代中期的政治环境与明初独尊武臣不同,由于朝廷长期奉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官集团的地位早已超越武臣之上。文官们当然不会容忍他们在太庙中仅有的位置化为乌有,因而尽快再补选一个文官代表入去就成了当务之急。

如果按照文臣的排名,在明初的开国文臣中,刘伯温的地位只能排在李善长、汪广洋等人的后面。但是朱元璋称帝之后变得多疑猜忌,而李善长、汪广洋等人亦因先后触犯法律而被杀,其功绩也逐渐被时间埋伏。刘伯温作为硕果仅存者总算幸运地保存了晚节,到了明代中期反而成为开国文臣的最佳代表,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在众口相传的过程中被吹捧得越来越离谱,成为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军师,而他曾经叛元的“不忠”行为则被刻意漠视了。

1531年,也是姚广孝被扫地出门的第二年,朝中的文臣向明世宗提议由刘伯温补入太庙,理由是刘伯温辅助朱元璋开国,运筹帷幄而功照千秋。明世宗在举朝“翕然顺从”的情况下予以批准。

就这样,众望所归的刘伯温得以挤身于太庙,在陪祭的开国功臣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相比之下,作为武官的郭英,入祀太庙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大明战神谱:真实却充满神话色彩的战争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秋霜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明战神谱:真实却充满神话色彩的战争史第3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