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题记:《孙子兵法》与中国近代战争史

“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唐太宗.李世民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

——曹操

“越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北越的军事战略与其他东方国家一样,源于孙武的军事思想,而西方国家的军事战略则来源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

——原美军驻越南战场总司令

“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

——日本松下.松下幸之助

★军事:最真实的哲学

《孙子兵法》,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中国人的智慧典籍,自18世纪传到欧洲后,便被翻译为“the art of war”——战争的艺术。

战争,确实是一门艺术。

综观人文社会科学各类:文、史、哲、经、管、法、兵——我以为,“兵”最接近真理。

哲学——脱离实际、文学——附庸风雅、史学——众说纷纭,而“军事学”是在一次次真刀真枪、血淋淋的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学问,用事实说话,结果明了,是实践的产物。

它最接近真实。

对者生,错者亡。

选取“国共”这个特定历史时段来阐发,离我们最近,还依稀散发着战场狼烟的气味,并不曾远去。

能征善战的林彪,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大兵团作战的粟裕,计谋层出的刘伯承,以弱胜强的徐向前……

作战勇猛的薛岳,神机妙算的白崇禧,常胜将军卫立煌,目光深远的张治中,远征将军孙立人……

神勇用兵,精彩纷呈。

★奇正之兵

兵者,诡道也。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孙子兵法》

军事作战,讲究的就是出其不意。

双方对决,靠的就是机谋算计。

所以说,共军的一系列胜利都靠灵活机动、积小胜为大胜而来,这无可厚非。

反而是国军那种正面迎敌、大兵团硬拼的战术,最为糟糕,代价极大。

单从战略战术角度来说,国军观念就存在根本的硬性错误。

当初搞反清革命时,很多中国青年跑到日本去留学,学习军事政治,蒋介石就是其中一员。老蒋的军事理念,是从日本人和德国人那里学来的。而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前后从德国那里学习,所以日本和德国的战术思想属于同一个体系。

写《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是德国人,他便是德国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讲究大部队决战。

比如,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数量上的优势应该看作是基本原则”、“战争是一种巨大的利害关系的冲突,这种方式是用流血方式进行的”等等,都带有鲜明的西方人重视力量和规模的思维倾向。

所以老蒋年轻时受日、德影响,后又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教出一批同样思想体系的学生来,这对于国民党军的抗日、内战都起着致命性作用,包括非嫡系的诸多国军将领,也都是承袭当年革命党人的军事思想。譬如,台儿庄战役,从战术意义角度考虑,可谓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战役,双方实力相当,对等消耗,最后殆尽,是一场“零和”游戏(如果从民族情感和政治影响来说,又另当别论);又如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军在东北、苏中、鲁南地区,都讲求“占领大城市”,以地域面积和城市数量来衡量战争胜负,还被老蒋称赞有加,其实是被釜底抽薪,拉长战线,离死亡不远了。

同理,日本军队入侵中国后,也是极尽所能拉长战线,从东北到华北,从华北到华东,从华东到中西部,在其外围还占领缅甸、印尼、马来西亚,乃至太平洋诸岛,还招惹万里之外的夏威夷岛……如此大范围大规模用兵,一定是强弩之末,像吃了伟哥一样,高潮得越凶猛,精尽人亡得就越快。

这种“大规模决战”、“死扛”、“硬拼”的战术思想,基本上不被共军推崇。无论是四野林彪、还是三野粟裕、还是二野刘伯承,都讲究“猫盘老鼠,盘软了再吃”、“诱敌深入”的运动战,不与敌人硬拼。

这便是孙子提出来的“虚实结合”。

1947年,国共角力的关键时期,身处延安窑洞的毛泽东提出“十大军事原则”,其中有四点就是专门告诫解放军将领们不要硬拼的:“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先取小城市和乡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当然,共军中也有喜欢硬拼的将帅,彭德怀便是其中一个。谁敢横刀立马,看我彭大将军,看看彭老总所领导的战役,基本上都是拼血本,蛮着来:

湘江血战——长征途中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红军从八万锐减到三万,损失一半以上兵力。

兰州战役——西北战场最惨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彭德怀与马家军血拼到底。

朝鲜战争——这个更不用说了,硬碰硬,损失人数至今都无法确定,如果换作林彪、粟裕,恐怕会是另一种结果?

至于彭德怀发起的“百团大战”,也是遭到毛泽东反对,被毛泽东认为过早暴露力量、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一直受到批评。

当然,这是从纯军事战略角度来评论,而军事往往是与政治紧密挂钩的。一场并不大胜的战斗,在政治影响上有时却起到号召宣传作用,这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所应考虑的。兰州战役、百团大战、朝鲜战争等,在军事战略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但气势夺人,激发血性,让敌人也钦佩不已,一次次树立了共军的勇敢形象,乃至国家形象,无形价值是巨大的。

军事,终究是与政治紧密结合。

★社会阶层的分裂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兵法.计篇》

战争第一个重要的因素:道。

道是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字眼,如果要翻译成英文,恐怕很难理解。

孙子解释,‘道’可以“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道就是正义,是民心。一旦民心所向,就可以让人民与你并肩作战,生死与共,面对危险无所畏惧!

再简洁一点解释,就是——你替谁说话,谁就为你干事。

不禁想起一个讽刺事件,是前几年发生的:2009年,郑州市规划局在面对记者提问时,被问到了“不该问的问题”,副局长逮军一时情急,怒斥记者道:“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此言一出,一片哗然,新闻顿时传遍中国,成为调侃笑料。

回望20世纪上半叶,民国时期,中国大地上的人们被一道鸿沟截然分成两个社会阶层。

当时的中国,沿海各省已经“先富起来”,发展出自己的工商力量,产生了一批民族工业,江苏、浙江、广东、乃至湖北、平津等地,都有蓬勃发展的工商业。然而,在更为广袤的内陆地区,却始终无法“后富起来”,依然是大量穷苦农民维持着小农式经济,他们无法享受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利益成果,沦为赤贫,生活无望。

同一个中国,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上层社会的人们挥霍金钱,过着富奢的生活,他们模仿洋人,穿西装、喝咖啡、说英语,官太太们视财如命,长官们横征暴敛,买办们打着洋人的旗号,欺骗自己的同胞,压榨工人们的血汗。

孙子兵法——战争应该怎么打》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鞠佳juji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孙子兵法——战争应该怎么打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15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