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但实际情况其实并没有这么可怕,首先北边虽有元军主力,但毕竟有刘福通在那里抵挡,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不会对朱元璋构成多大威胁,张士诚则是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那也就是说西边的陈友谅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这里还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陈友谅与陈友定并不是兄弟,也并没有亲戚关系。陈友定是福建福清人,而陈友定是湖北监利人,这里个除了名字起得像外,其他的都八竿子打不着。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了倪文俊,取而代之,三年后又杀了赵普胜,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

之后,陈友谅认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就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

第三章 中国黑帮七大门派

第一节 明教

25.打的就是你

陈友谅和张士诚孰轻孰重,众将众说纷纭,只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早已有计策,于是征求他的意见。

刘基首先从实力上分析,认为陈友谅是最危险的敌人,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然后又从人心上论证消灭陈友谅的可行性,他认为陈友谅虽然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只要给其致命一击,必将众叛亲离。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

正好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朱元璋采用诈降之计,命康茂才修书一封送到陈友谅营中,约定陈友谅攻击应天那一天,康茂才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康茂才在书信中说江东桥是一座木桥,但等到六月二十三日清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那里时才发现江东桥是石桥而非木桥,于是知道中计,正欲撤兵,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正当朱元璋准备全歼陈友谅大军之时,结果发生了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张士诚部将吕珍进攻安丰一幕。

这时的朱元璋面临两难的境地,一面是已经被打的元气大伤的头号敌人陈友谅,另一面是自己名义上的最高统帅韩林儿,孰轻孰重?

朱元璋最终选择去救自己名义上的主子,这是像陈友谅这类人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的。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去救安丰,主要还是从战略角度考虑的。

安丰是应天北方的屏障,安丰失守,应天危矣,并且一旦安丰失守,增强的则是张士诚的势力,以后解决起来就更加麻烦。但从另一方面讲,朱元璋率主力去营救安丰,又给了陈友谅可趁之机,如果陈友谅趁机去进攻应天,那可是端了朱元璋的老巢了。

但陈友谅浅谋寡虑,不去进攻应天,反而去围攻洪都,就是现在的今江西南昌。

镇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朱元璋给他下达的命令是在他返回之前,死守。

公元1363年七月,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后,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立即放弃围攻洪都。

但陈友谅绝对不是想要逃跑,那么他要干什么?

决战,他要去找朱元璋进行最后的生死之战。

鄱阳湖,注定将要成为他们两者中一个人的归宿。

当然,最终的结局是,朱元璋军队借助小船灵活的优势,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但他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对韩林儿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尊重。

一个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即使到了后来红巾军分裂,力量消弱之时,朱元璋还一直保持对“小明王”韩林儿的?

附4:说两句闲话

西门的羊肉汤馆只在上午和中午营业,而且到一点左右就会关门,东门面馆的饺子往往在晚上七点左右就会卖完,这便成为了支配我是否外出的两大重要因素。

于是,我不得不睡到上午十一点左右就起床,洗洗头,刷刷牙,擦擦脸,然后去西门喝羊肉汤,之后回去看书,看电影,到晚上六点左右我再次出去,去东门吃饺子。晚上十点的时候,楼下学美术的女孩就会放学,这个时候,无论书或电影的情节多么精彩,我都会再次出去,来到学校门口的小商店买两袋酸奶作为自己熬夜的补充,然后看着学美术的女孩骑着单车远去。

第三章 中国黑帮七大门派

第一节 明教

26.扫退残星

我觉得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这是朱元璋的性格使然,这从他攻下滁州后,把兵权拱手交给老丈人郭子兴就可见一斑。即使自己的上司再怎么昏庸、无能,做臣子的始终要保持对领导的绝对服从,这其实就是朱元璋做出的一种姿态,这种姿态不仅仅是为了做给自己的上司看的,更主要的是做给自己的手下看的,让他们知道对领导要保持绝对的尊重.

第二个原因是,其实朱元璋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小明王”情结,要知道,当时尊“红巾军”号令的义军不止朱元璋一支,一旦韩林儿被自己控制便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借以号召红军各部。

第三,元末农民大起义毕竟主要依靠的是白莲教和明教的教徒,从后来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本人对明教还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

但是,一个国家的建立必须要有适合它自己的理论,明教和白莲教显然都不是能够成为治国的理论,朱元璋和朱元璋的军队经过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最终与依托明教和白莲教的红巾军渐行渐远,向着夺取全国政权、向着天下正统的继承者的方向大步前进。

至正二十八(1368)正月,40岁的朱元璋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告祀天地,于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大明。

那么,朱元璋建立新王朝后,为什么要定国号为“明”呢,而不是自己的称号“吴”,这首先是因为朱元璋开创的帝国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而“吴”代表的只是一个区域,例如三国时的“吴”,五代十国时的“吴”,都只是割据政权。

至于为什么定国号为“明”,我总结了一下几点原因:

一是朱元璋本身就是明教教徒,一些出身明教的农民将领自然也赞成以“大明”作为国号。

二是中国古代自古就有崇拜日月的习惯,中国的各朝首都都会有日坛、月坛,祭祀朝日夕月。并且中国的皇帝说自己做皇帝是神授于的,因此要敬日、敬月。日月相合就是明。

三是一些地主阶级出身的文臣,如刘基等人根据五行学说对“名字”加以论证的,他们认为元朝起于北方,北方为水,属阴;新朝起于南方,南方为火,属阳。那么,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元朝就必然灭亡,因此也建议定国号为“大明”。

更有趣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实际上导致了明教的全面衰落。朱元璋在登上九五至尊之后,由于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便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到明清之际,明教在中国完全消失了。

一个赤贫佃农家的孩子,一个寄身寺庙的小沙弥,一个普通的明教教徒,从一个义军小兵,成长为震慑山河的开国帝王,他没有一个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小康之家,也未经历过男耕女织的恬淡生活,更没有机会接受孔孟诗书礼乐的教育,但是,他却凭借着自己的才智、信念和意志,推翻了元朝的暴政和奴役,重建了汉民族的自信、尊严和荣誉。

他的一生不仅是一部政治发迹史,更是一部平民励志史。

正说中国黑帮》小说在线阅读_第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上河城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正说中国黑帮第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