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孙中山的无奈
当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时孙中山还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当时他还是从报纸上得知起义胜利的消息。孙中山得知这一消息自然很是欢喜,自己辛辛苦苦半辈子终于看到革命胜利的希望,另一方面也有忧愁,虽说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但若想争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孙中山得知起义的胜利消息后并没急着回国而是先在外国走了一圈,主要是想争取外国政府对革命的支持,最好是能够从外国政府借点儿贷款做为革命经费,但美、日、英、法等国都拒绝借贷。虽说这一结果颇令人沮丧但也不是没有收获,他在英国取得了英国政府拒绝借贷给袁世凯的承诺,而这一点在他和袁世凯谈判时起了重要作用
孙中山在外国走了一圈后经广州在胡汉明的陪同下来到上海,孙中山刚一登岸就被很多中外记者包围,当有人问他这次带多少钱来的时候,他回答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到,无和议之可言也”,但可惜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因为早在他回国之前,在南北和谈中革命军方面已经答应袁世凯,只要他愿与革命党共同尽力消灭皇位就以大总统的职位作为酬劳送给他,孙中山虽然力主张革命但孤掌难鸣。
为什么革命刚一开始,革命党就向袁世凯妥协呢?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为什么非要白白的拱手送给他袁世凯呢?傻呀?诸位莫急,个中原因由我向你慢慢道来。
辛亥革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清朝半壁江山取得巨大胜利,但这并不是说明革命党人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可以在顷刻之间推翻清廷的统治,最主要还是由于清廷现在确实已经人心尽失,丝毫没有让人留恋的地方。就连原先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的立宪党人对革命也没采取抵制态度,这一点对于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清末政坛上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立宪派。立宪派在现在的主流史学观点中是反面人物。实际上纵观官方近现代史类书籍,除了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外哪一个不是坏人?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占有大量社会资源,有钱、有权、有势的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相比较确实是弱势群体,但也没必要将这些强势群体一棍子打倒嘛。
立宪派作为社会上的精英人士是主张通过和平改良拯救中国的,但清廷一次比一次顽固的态度让他们倒向了革命阵营。因此在革命党人进行武装暴动时他们一方面看到清政府确实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没有采取敌视态度,在起义取得成功后他们还协助革命党人组建了新政权、维持地方秩序,这一切对于革命能够取得成功有着重要作用。
立宪派虽然能够支持或容忍革命派进行革命,但双方还是存在很多分歧的,从政治上讲他们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倾向于素来为他们所信任的手握实权的袁世凯来组建政府,从经济上讲由于经济上的利害关系他们也反对革命的继续进行
革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暴力手段为后盾进行的利益再分配,那么社会上的利益既得集团比如说有钱、有权、有势的人物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赞成革命或者是有限度的赞成革命,而立宪派正是当时社会上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者。
同时革命一兴起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如此一来他们拥有的财富、名誉、地位顷刻之间就会化为乌有,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而且革命胜利后在进行社会改革时,仍然可能损害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就算他们支持革命也是有限度的。
辛亥革命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取得巨大胜利立宪派的作用无可代,但当革命要进一步进行下去时他们就会极力阻止,袁世凯一提出议和他们就立即响应。
当时坚持议和的不仅仅是立宪党人,就连革命党内的一些重量级人物也主张议和,比如革命元勋黄兴,后来被袁世凯暗杀的宋教仁,曾经搞过暗杀的汪精卫都主张同袁世凯议和。那么袁世凯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够让革命军中这么多人对他如此迷信呢?
实际上袁世凯的政治形象还是比较开明的,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袁世凯率先朝廷提出简单易行的10条意见,他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力推新政,所管辖的直隶地区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模范地区,清政府的很多政策都是先在直隶地区试验成功然后推行全国。1905年清政府准备立宪后他一直都是宪政的积极推行者,由于这些因素所以人们相信他能够再次顺应时势实行共和制度,将他称为中国的华盛顿、拿破仑。
除此之更重要的是当时清廷完全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如果袁世凯下定决心推翻清帝实行共和制度易如反掌,有的人甚至说只要他袁世凯“歪歪嘴,发几个电报就把大清给推翻了”。如果袁世凯真的能够反正,革命党人就没必要再出生入死的闹革命了,而袁世凯本人又极其狡诈,他从一开始就做出了和革命党和解的姿态频频伸出橄榄枝还许诺实行共和,这又让人们觉得他是可信的,所以迷信他的人很多。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革命党实力雄厚能够将袁世凯一举消灭,这些主张和议的人自然也就没有活动的空间,但情况却恰恰相反革命党当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南京临时政府从成立后一直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导致很多重大方针政策得不到贯彻实施,这样一来自然影响与袁世凯的斗争。
当时临时政府既不能征收赋税,海关关税一直都控制于外国人之手,地方赋税又被各省的军政府截留,以致临时政府财政枯竭。虽然如此但各地要钱的电报却接踵而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一筹莫展。南京附近的民军“嗷嗷待哺,日有哗变之虞”,每天都有数十人前往陆军部索饷,直急的陆军总长黄兴“寝食俱废,至于吐血”,真可谓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临时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曾经一度准备让商会认捐,但是这些商会掌握在资产阶级和立宪派手里,他们既担心哪一天革命党会革他们的命,又没有为国为民的崇高革命理想,于是他们就不肯认捐。他们自己不捐也就算了,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阻止其他商户认捐。
认捐这条路走不通临时政府又发行了100万元军用钞票,但是军用钞票市场信用很低人们不愿意使用,甚至出现钞票一发行,商店就停业的尴尬局面。此后临时政府又准备用国内大型企业(轮船招商局、汉冶萍公司)作抵押向国外举债借几笔贷款,结果因到立宪派的强烈反对而作罢。
南京临时政府从成立到北迁,一直都没摆脱财政窘迫的困境,孙中山也一直在为钱发愁。就算南北议和成功之后,财政问题依然困扰着孙中山。当时南京留守政府共有军队10余万人,到了1912年初军费已无来源,总参议李书城不得不将南京驻军的伙食从干饭改为稀饭,后来连稀饭都喝不起于是就将南京城内小火车向上海日商作抵押贷款20万日元暂时维持。
南京临时政府除了财政问题外政治上也有不少问题,由于辛亥革命是以地方各省自己纷纷宣布独立的形式进行的地方上的独立性较强,经过革命面力量激烈较量而产生的南京临时政府自身权威性不够,根本就不能对各地军政府进行效控制,临时政府政令不出南京城,甚至是不出总统府。
其次在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各地革命党人为了争权夺利开始了激烈的斗争、极不团结,他们不仅不能为共和之福转足为共和之害,丝毫忘了自己的革命宗旨。孙武想当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次长结果未能遂愿,于是忿然返鄂大肆攻击孙中山、黄兴,在湖北拥护黎元洪为总统;上海都督陈其美与光复会首领李燮和为争夺地盘差点儿火并;同盟会元老章太炎在未当上教育总长之后就说临时政府是一党专制,大发议论攻击孙中山、诋毁同盟会“他和立宪党人搞在一起专门和孙中山作对”。
孙中山本人具有革命信仰异常坚定、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伟大人格魅力,武昌起义胜利后虽然革命党面临重重困难,但他毅然主张北伐坚持革命到底,只可惜认同他革命理念的人太少了,面对现实的困境很多革命党人产生了畏惧心理,认为继续革命直到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在加上很多人禁不住袁世凯的诱惑希望进行廉价革命。
他们将以孙中山为首的主张继续革命的人称为“理想派”,汪精卫甚至还直接讽刺孙中山说“你不就是舍不得这大总统的宝座吗?”,由于诸多原因,支持孙中山继续革命的人很少。现实的困境以及人们革命信仰的淡薄让孙中山感到极度无奈,他后来曾说当时 “莫不以予之理想太高……呜呼,是岂予之理想太高哉,毋乃当时党人知识太低耶?予于是不禁为之心灰意冷矣!……此予之所以萌退志,而于南京政府成立之后,仍继续停战,重开和议也……”,如此一来这大总统的宝座就更非他袁世凯莫属了,真可谓是时势顺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