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述六项条件都能够实现,则军政大权都将掌握在他的手中。不愧为谋国者,总是精于算计,左右逢源!简简单单的六项条件就暗藏玄机。那么他袁世凯为什么不直接挥兵南下,一举消灭革命军呢?这又是政治上的老话题了。
如果袁世凯扑灭了这次起义,革命党人肯定会对其嫉妒忌恨,而以清廷岌岌可危的局势,革命党势力必将日渐扩大,说不定哪天自杀式丨炸丨弹袭击事件就会发生在他身上,这必将对他不利;若是镇压失利;革命党取得政权他更是永无宁日。另一方面则是本来载沣就是嫌他权势太大才把他罢免,就算他帮助清廷镇压革命军又立奇功一件,威望更是如日中天,到时候清廷该把他放在哪里?也许阎王殿是个不错的选择。
总而言之袁世凯提出这六项条件的目的就是要乘机揽权。载沣见袁世凯来了个狮子大张口自是不愿意答应。袁世凯见其不答应也就一直病着,双方就这样僵着。荫昌虽然率军南下,但由于这些军队都是袁世凯的旧部、不听他的指挥,军队南下后屡战屡败、迁延无功,载沣心急如焚。
武昌起义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在同一天发动起义,两省起义后仅1天江西又发动起义,革命形势大有一日千里之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载沣不得不给袁世凯加钦差大臣衔,让他节制湖北水路各师,算是给了他兵权。
但袁世凯并不买账,仍然在他的养寿园耗着,只是口头上象征性的做一下表示,因为他要载沣答应全部的条件。心也太黑了吧,见好就收呗!但他一直就这样耗着,因为他可是要谋国的。就在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的同一天,资政院提出了取消皇族内阁、召开国会等要求。立宪派好像跟袁世凯商量过似的,二者配合的那样默契,怀着不同的目的干着同样的事情。
本来这件事就让载沣颇费思量,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让载沣焦头烂额的是直隶驻军发生了“滦州兵谏”,提出了跟资政院内容差不多的改革要求,而且就在他们提出改革方案的同一天,毗邻直隶的山西省响应革命宣布独立。
“滦州兵谏”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官员百姓都纷纷避难天津。清廷也怕北京落入革命党之手,任命锡良为热河都统准备逃往热河。载沣真的没有胆量赌这些军官不会联合山西的革命党挥师北京,对清廷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将其一锅端,到时候不仅连江山保不住,恐怕连脑袋都保不住了。
在“滦州兵谏”发生的第二天载沣立即应允他们提出来的改组内阁、召开国会等要求,并且还通令嘉奖他们的 “壮举”,又颁布罪己诏说一通打自己嘴巴的话。袁世凯得知兵谏的消息后病也好了,走起路来也有劲了,因为这些军官提出的要求不知道比他袁世凯提出的六项条件苛刻多少倍,相比较而言他袁世凯还算心慈手软的。没办法,偏偏有人在这时来衬托他袁世凯的伟大。
袁世凯在南下督师的途中就接到了清廷让其组阁的任命状,当然还是要先谦虚一番说一些自己无德无能不能胜任的话,最后经清廷再三催促才极不情愿的答应了清廷组阁的要求。
袁世凯到了湖北前线后命令嫡系亲信冯国璋猛攻汉口,很快就将其拿下。在攻下汉口取得军功之后,他就迫不及待的回北京组阁去了。袁世凯回到北京后花了三天时间就组成了责任内阁,内阁成员当然也主要都是他的党羽。
袁世凯虽然抓住了清廷的大权但在他上面还有小皇帝的父亲载沣,虽说现在已经没有实权了,但谕旨上需要有其监国摄政王的钤章才能生效,此人不除终究还是有点儿碍手碍脚,于是他就联合隆裕太后逼其交出“监国摄政王”的印信退归藩邸。因为隆裕太后本来就和载沣颇有矛盾,当时她身边的总管太监小德张受了袁世凯的贿赂也在替他说话,说除掉载沣之后她就可以像慈禧一样垂帘听政,所以她能够和袁世凯合作除掉载沣。
除掉载沣后禁卫军还在载涛手里,让他来护卫袁世凯倒不如说是让他来监视袁世凯,所以袁世凯在排挤出载沣后就开始谋划夺他的兵权。袁世凯在排挤载涛时很有意思,他站在忠君报国的大义上对载涛不出征御敌大加讥讽。对纨绔子弟载涛来说在军营里掷掷骰子、喝喝花好酒可能还能主持大局,但要他上战场简直就是让他自杀,就算不被革命军打死也要被汹涌的革命气焰所吓死,迫于无奈他只好自动交出兵权。
袁世凯收拾完清廷这边又开始筹划如何对付革命党人,实际上早在他在攻下汉阳之后就曾伸出和平的橄榄枝,提出停战议和的主张。袁世凯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养敌自重”,毕竟“狡兔死,走狗烹” 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另一方面则是他想乘机窃国。
因为当时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已宣告独立,革命党三分天下已有其二,清政府只控制着直、鲁、豫、东三省。就算北洋军占领了武汉一地也不过是代表这一仗打赢了,而如果要想武力征服全国的革命党则还要打赢无数个这样的一仗又一仗。况且清王朝早已人心尽失,仅靠武力是万万不能镇压的,所以他要用和平手段谋取全国。实际上袁世凯在尚未组阁之前就曾经和革命党方面有过接触,但由于当时革命党方面士气正盛、不愿意和谈,袁世凯的目的没有达到。
在袁世凯出山后北洋军相继占领汉口、汉阳,威逼武昌,形势危急,革命党人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双方在军事力量对比上也实力悬殊,当时北洋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总兵力达到4万人,而革命党兵力不足北洋军一半而且还有很多都是刚招募的新兵没有进行必要的训练,有的甚至连枪都不会正确使用,且不服从军队的严格管理。武昌起义后特地称上海赶来的、众望所归的战时总司令黄兴在汉阳失守后很是难堪,对天愤叹“汉阳失守,吾何颜面见人,唯一死耳!”,汉阳失守后他亦前往上海。
在袁世凯强大攻势的压迫下,黎元洪提出停战十五天,准备议和的条件,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秘密派人带着汪精卫的信到武昌主张南北议和,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同时袁世凯也让英国公使朱尔典出面调停。为了保持对革命党人的军事压迫北洋军天天隔江炮击武昌,以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混乱不堪。在此形势之下南北谈判条件渐已成熟,双方酝酿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