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东学党起义虽然勉强可以称作一个大事件,但是与它引起的后续事件相比,那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这主要是因为东学党起义给日本提供了一个夺取朝鲜的绝佳机会。平乱之后,日军仍驻扎重兵在战略要地,而且不断增兵,而清军却已经依据协议撤兵了。

袁世凯是个明白人,他一眼就看出来了,经过长达数年的积累,日本已经准备好打仗了。袁世凯立刻把日本拒绝退兵的消息还有自己的判断告诉了李鸿章,李鸿章又汇报给了朝廷。朝廷就“是打还是和”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95、

这个时候的大清帝国集团公司,法人代表是光绪,可是集团董事长却是慈禧。

光绪作为一名热血青年,见不得小日本如此猖獗,他是非常想教训教训对方的,毕竟光绪觉得大清中法之战都没有输,何况与法国比起来貌似差很远的小日本呢。

可是慈禧老人家今年就要过六十大寿,她可不想让战争耽误她大办生日庆典。

严格说起来,慈禧近几十年的“大寿”都过得不太爽。

1874年,她四十大寿那年,刚好赶上亲儿子同治病得奄奄一息,做娘的当然难过,哪里有心情过寿。

1884年,她五十大寿那年,中国和法国开战,又把好心情给搅了。

现在是1894年,六十大寿了,总该好好过过了吧,可惜中日很快就要爆发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

其实,慈禧想过一个超级生日party的迫切心情也是可以想象的。自从她垂帘听政以来,平定了太平天国、捻军,收回了新疆,中法战争也算不上输,这一切成绩不都表明她就是大清王朝的“中兴之主”吗!于是乎,随着1894年的临近,慈禧老佛爷就开始琢磨着要给自己办一个体面的六十大寿了。

因此,慈禧只想和议,不想打仗。她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日本人就不会生事了,她也就可以好好筹办生日party了,可她不知道,日本已经铁了心要开打。

13、

战国时期的军事天才吴起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改革了这冷血的兵役制度,他的新改革有两个特色:

其一,走精兵路线。

用严格的标准来招募士兵,只有身体和心理素质合格的人才能入选他的部队。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或囚犯里的精壮男子,这个倒是一举两得,既增加了兵员,又降低了这些潜在危险分子揭竿而起的风险。

其二,发工资,有福利。

士兵一旦入伍就有军饷(工资),成为职业军人,而不是临时征入伍,打完仗就回家。不过这对财力要求比较高。所以那个时候一般都是以战养战,靠抢到的战利品来养活自己的军队。

吴起的改革让这些人不仅找到一张长期饭票,还能享受“一人入伍,全家光荣”的福利──全家免去徭役赋税,还赐给土地房屋。

用这种模式招徕的士兵,战斗力强悍,基本上战无不胜。这就是募兵制的雏形。

96、

(2)袁世凯班师回朝

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次北洋水师之父李鸿章竟然也站在慈禧这边。他说:日本此时战争实力已超过我国。咱们应该主动从朝鲜撤军。通过国际调停,争取时间,如果咱们躲过此战,我国便可获得一个战略机遇期,在实力充足后再与日本交锋不迟。

李鸿章居然支持通过国际调停解决朝鲜危机,他是对自己创建的部队没有信心,还是愚忠到唯慈禧之命是从?

后来知道了,他不支持开战的理由居然是他没有信心赢取胜利,与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认为大清帝国会轻易地秒杀小日本的想法完全南辕北辙。

李鸿章认为,大清这间破屋,已经风雨飘摇,难以继续维持了。他说:在清朝前三十年的军事变革中,老佛爷给他出的题目都是命题作文,给予他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他从来没有实实在在地、放开手脚地办过事,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掣肘,所以事情也办得不大靠谱,像海军就是纸老虎,根本不足以战胜日本。(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所以,李鸿章不愿意在这种没有把握的决战中消耗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实力,他觉得应该再等一等,尽力争取和平的发展空间把经济搞起来再说。

97、

其实光绪和李鸿章怎么想,那都不重要,只要大清的董事长慈禧不想打仗,那就不能打仗,大清自然也不会派兵前来。

一心等待朝廷援兵的袁世凯终于失望了。

而且袁世凯这时的处境很艰难。一方面,东学党人想暗杀奴役他们的袁世凯;另一方面,朝鲜的亲日派当然也想杀袁世凯;再一方面,日本人也想趁机搬掉袁世凯这块拦路石。

在这种危急时刻,袁世凯从小练就的一身武艺、还有小心谨慎的防范措施起了作用。他成功地逃过了多次暗杀。

袁世凯心里明白,如果继续在朝鲜待下去,自己的小命就将不保。

于是他开始向朝廷打报告,申请调职归国工作,理由是回国养病。还好李鸿章给他面子,恩准了。

袁世凯在1894年6月中旬归国,永远地离开了得意了十二年的朝鲜,再也没有回来过!

98、

(3)甲午之战

虽说清廷内部有打与不打两种意见,可是蓄意扩张的日本对朝鲜已经势在必得了,打不打由不得你!

1894年7月25日,朝鲜牙山湾口的丰岛西南海面。

日海军率先进攻清军运兵船,清军被迫还击。

此后几天,日陆军向驻扎在朝鲜牙山一带的两支清陆军部队发起进攻,这两支部队的负责人分别是叶志超和聂士成。寡不敌众的两人先后向平壤方向撤退,但叶志超为了升官谎报战绩,譬如“我军英勇歼灭日军有生力量多少人……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作战略性撤退”之类的鬼话,让朝廷对日军的战斗力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日海陆两军出击进犯清军,不宣而战。慈禧、光绪已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不打也得打。

一个星期后,光绪下宣战诏书,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年是甲午年,因此这次中日全面对抗,又叫甲午中日战争。

清廷的战略是:

一、以北洋水师扼守渤海湾口,并掩护陆军进驻朝鲜;

二、集结陆军于平壤,再南下进攻日本陆军。

看出来了吗?清廷的战略是水师主防,辅助陆军主攻。

原来,早在同年7月21日,李鸿章便下令淮军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左宝贵四路大军,共计一万三千余人开始起程入朝。后来,这批增援部队与叶志超、聂士成两支军队在防守设施相对完备的坚城平壤会合。

这李鸿章不是主和的吗,怎么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偷偷增兵了呢?

99、

其实,像李鸿章这种纵横政坛几十年的老政客,做事沉稳,工于心计,绝不会去冒险,一般都会多手准备。所以,在李鸿章寄希望于国际调停的同时,他也会集结部队为有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准备。

而日本方面的战略计划呢?

小日本的计划很简单,就是击败北洋水师,取得海战胜利,夺得制海权,然后立即由渤海湾输送陆军,登陆后在直隶平原寻求与清军主力决战。

可以看出,小日本的战略与清军相反。他们的战略核心是海军制胜。因此,日本海军一直在海面上搜索北洋海军主力,以图决战。

与此同时,日本陆军同样也在朝鲜投入了重兵,毕竟占领朝鲜是最现实的目标。

历史最拽是民国》小说在线阅读_第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热血倾城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最拽是民国第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