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3)追悼会上没有少林寺的花圈

首先,来说海灯法师的师承关系。

师承关系对武术家来说极为重要,尤其是对有影响的武术家。在我国,讲关系是不可避免的,是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下来的产物。中华文明一方面博大精深,同时也藏污纳垢。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远近亲疏。

江湖社会中有“提人”之传统,就是办事什么的一提我认识某某人,该事情办起来极为顺利。你要不认识人,那只能走正常程序了。“提人”这项传统在民间中广泛流行,且很平常,谁也没觉得它不正常。办事之前,首先提人,没有人了再去走正常程序。

那么,这种不正常的行为为什么被人们视为正常?

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正常的行为无法正常实行。自从中国第一个法治国家秦帝国灭亡之后,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没正常过。

师承关系,对江湖中人来说极为重要。到什么地方遇到了麻烦,找当地江湖中人,一提“我师父是李老五”,会省去很多麻烦,也会令人高看一眼。

海灯法师与少林寺有渊源,自称师出少林。师父是少林寺得道高僧,法号汝峰。

少林寺权威资料《少林寺志》里面记载了关于少林寺宗派承传谱系。元代少林寺著名的福裕主持对少林寺的当世发展,为随后少林武术、少林僧兵在明代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舆论基础。福裕主持留下一首其七十字禅诗,为少林寺的宗法提供了理论构架。从福裕主持开始,少林寺弟子便按照七十字禅诗,排资论辈。七十字禅诗如下: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今天少林寺主持释永信大师,是“永”字辈的,时至今日,少林寺谱系承传才传了34辈。“汝”字辈的也有,那得需要在300年之后。由此可见,海灯法师的师承关系是假。按照少林寺谱系承传来看“海灯法师是少林寺主持”一说更不靠谱。“少林寺主持”一说基本可以判断为是媒体瞎掰,不太可能是海灯法师自己说的,他智商又不低,不怕真正的少林主持出来揭他老底。

1989年1月10日海灯法师圆寂,成都殡仪馆举行的“海灯法师追悼会”,许多机关团体和各方面人士送来花圈、发来唁电,唯独没有来自少林寺的悼念。

其次,一、二指禅神功。

【参考资料】

上海的民间武术家刘立世同很多武术专家们,对海灯“二指禅”提出了质疑,刘立世曾经问过跟随海灯20多年的徒弟张悦忠,张说他从未见过师父做过倒立二指禅。刘立世也在60年代看过海灯用拳头支撑、靠墙倒立身体,那叫“金刚锤”。海灯所说的“二指禅”,他也从来没有见过。四川新华印刷厂的刘学文(海灯法师的弟子之一)提供了证据:1979年9月中旬,他们师徒一行住进宝光寺,准备拍电影《四川奇趣录》,但是海灯“病了”、“且不见好转”,加之“昔日指伤”。刘学文出面找了电影厂的孙导演“要求用特技摄影处理”。刘学文称:“最后为师父准备了一条布带和一块三夹板,海灯选了布带。除了摄制人员和导演、以及我们五个徒弟之外,其余人一律谢绝参观。然后一根布带拴住他左脚踝骨处;布带的另一头穿过两扇窗户之间的缝,由一位师兄拉紧布带,师父被我们倒扶起来,他两指着地,脚靠在门窗上,拍下了‘二指禅’。在另一部电影《少林海灯法师》中,海灯又做出了‘一指禅’。‘一指禅’并未发生争议,是因为在拍时,的确用了绳子辅助。”

海灯法师是80年代中国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这个炒作符合历史契机,运作方面非常成功,整整忽悠了一代人。

人对神的崇拜是原始本性,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神,但人们更希望也相信他们生活的周围真的存在“神的使者”,比如日本的武术家、气功大师柳龙拳,他们都经不起现实的检验。

这种盲目的从众心理,缺少最基本的理性分析,对于个体来是一种悲哀,对一个民族来说将是灾难。

(3)那一首红尘未了的诗

范无病自幼孤苦,五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别人的童年色彩斑斓,他的童年则是灰暗一片。父亲是被当地恶霸打死的,那时候他还小,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去世,无能为力。从那时起,范无病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年头,你只有比别人更狠,才不会被欺负,才不会看到亲人亡故。

如果他是孤儿,他不会有那么深切的痛苦,他有过父母,很不幸的是父母早亡,死于非命。

范无病立志为父亲报仇,四处寻访名师,苦练武功,那是他能做的,也是他必须要做的。就这样,他一边学习,一边习武。

十九岁那年,范无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文学院。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范无病先是高兴了半天,接着频频叹息,空欢喜了一场。四川大学是高等学府,没钱上不起,恰好范无病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范无病忍痛割爱,选择了学费廉价的四川省警监专门学校。

某个月黑风高,风雨交加的晚上,范无病望着倾盆暴雨,他曾多次默默无语,泪湿枕边。假如没考上大学还则罢了,关键是他考上了,考上的还是本省重点大学。因为没钱交学费,不得已才与理想中的学府失之交臂。这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幸,更多的则是底层百姓们的悲哀……

能够考入四川大学文学院可见其才华横溢,文科相当不错,后来范无病出书立传,也证明了这一点。

求学期间,范无病遇到了禅机。

那时,从中原大地云游到四川的一僧一道,自称很有名。谁都没见过,又没有网络,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就凭他们说几句“苦海无边”而断定他们是所谓的大师,过于荒诞。不管怎么说,那一僧一道成功的忽悠了范无病。渐渐地,范无病愈发觉得红尘喧闹,不是久居之所,唯有佛门清净,方是世外桃源。

有了这种思想,很快范无病为此付诸行动。

1931年,范无病在今天成都市新都区镇静庵出家,法号海灯。

镇静庵是宝光寺的脚庙,建于明代,环境清幽,山林秀美。

如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市容市貌也非常不错,天府之国,当之无愧。

海灯法师在此读书习武,与香客们交流佛学,吟诗作对。

闻钟

文/海灯法师

清影穿帘月色高,此心未肯负良宵。

蒲牢频助发深省,幽梦惊回驷马桥。

诗的第一句“清影穿帘月色高,此心未肯负良宵”交代了作者所处的环境。明月高悬,夜色寂寂,天地间一片清幽,置身其中不要辜负大自然赐予的良辰美景。月夜,通常是触发诗人灵感的时候。对平常人来说美好的夜晚几乎都在睡觉,而感性的诗人则不同,他们能够体会到那份宝贵。

在如此环境中,你会想到什么呢?

宇宙?

苍生?

人生苦短?

或是其他跟层面上的精神寄托。

海灯法师想到的是“幽梦惊回驷马桥。”

驷马桥,杭州八景之一。

驷马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建筑精致,周围寥廓江天,绿树成阴,风景秀丽,来往行人乐留此处憩息,更是文人赋诗作对之地,那里是人间天堂,红尘乐土。

海灯法师害怕“幽梦”惊回“红尘之所”,诗句妙笔在于“惊回”二字,是什么原因能让人从佛门之地“惊回”红尘?

是内心的另一个自我,又叫心魔,故全诗名为《闻钟》,有警醒之意。

于是,这首诗充满了矛盾,也符合半路出家人的心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已皈依我佛,就不要在惊回红尘。

看来,海灯法师喜欢清静,不喜欢红尘烦扰。然而,这首诗却充满了红尘为了的意思。

因为,他是一个孤独的人。

在海灯法师著作《少林云水诗集》之中,有九句诗词提到了“孤”。看看早年海灯法师的经历,他是孤独的,终其一生都在和孤独作斗争,从这里或许可以窥其一二,为何他晚年还经常出镜,涉足红尘,四处讲座。

没错,那是因为他孤独,他寂寞。

一枕不亲久,尘情伏律扙。

自心常入定,觉后兴何孤。

——海灯法师

注:本章节参考文献资料

《“海灯现象”——八十年代的一场造神运动》(敬永祥◎文)

《海灯法师神话的破灭》(敬永祥◎文)

《恩师》(范应莲◎著)

草民的江湖——中国底层百姓的生存智慧》小说在线阅读_第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赵家三郎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草民的江湖——中国底层百姓的生存智慧第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