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事物能够发生变化,是因为太极,也就是一种初始的或者一直潜藏的不平衡的作用。不平衡必然有欲平衡之势,西方科学讲守恒,东方哲理讲中和。因此上者要下,少者欲多。然而事物终究不能平衡,否则一切归于死寂,也就无法再变化了。事物的变化,就像丝悬之物荡动一样,来去始终而不停。这种变化过程,古人成为阴阳消长。其来其长者为阳,其去其消者为阴。这是阴阳的基本定义。如果再细分,可以分为出生、旺盛、衰退、消亡转化四个阶段,分别对应阴阳循环中的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个状态,也就是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另有五行的土为中央,也就是空亡位,但是五行中土意味着承载万物,囊括其生死。故土乃是大无大有,变化之极。其实土就是太极,可以收放阴阳。这里要简单解释一下五行的“行”字。“行”字常见的有两种读音,一种为前进之意,一种为队列之意。这两个意思都反应了阴阳的特征。前进为阴阳之运行变化,为动;队列为阴阳之状态,为静。二者合二为一就可以体现事物的特征。动则体现其发展,为事物之变化规律;静则体现其性状,为事物之形态结构。事物之起始终结,必由太极之土,因此察中位之变化,可知万物之更替。

宇宙同处一大阴阳之内,故一变而万变。因此微可以知著、显可以探幽。从一个迹象一种事物而推断任何另一种事物迹象的方法,就是预测。根据不同的初始条件和不同的对应方法,预测的种类也很多。世间万事万物,尤其是生物,时刻都在进行预测,比如我们吃饭、走路,每个细节都是由预测来完成的。预测依靠的是相对固定或者规则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无非阴阳之道。因此,预测可能还是事物能够统一变化的原因,是各事物互相关联的纽带。

每个事物任何时刻体现出来的形态以及任何时段内的变化,就是所谓的“象”。这个“象”,所对应的事情,就是象应。根据“象”来进行预测,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中国传统预测学里面,邵雍的梅花易中对外应的阐述,是“象应”比较系统的研究。因为一般研究象应,是以研究对象以外的“象”来对应本事物的变化,属于外部参照,因此称为“外应”。而以事物本身的一些前提条件研究其本身的变化,则有专门的方法,比如看人用的八字面相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里面也包含很多“象应”的应用,但是位中则空,当局则迷,因此“自应”往往难于辨察全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但其应用也非常广。比如一个人的想法做法,对自己将来的影响,就是典型的“自应”。这种基本对应关系,生物界都有学习研究,人在历史发展中研究得尤其深刻,但是真正利用“象应”来系统研究的,却不多。一些社会基本规律的总结,性格对人生的影响等,只能算是粗略简单的对应研究。下面阐述一些常见的“象应”研究原理。

日月无光风雨失和,可知人心变而祸事发,因为这都是不常不宁之象。察事物之变,必是同中求异,恒中观变。阳多则察阴,水多则看火。“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正是此意。世间事物虽然纷繁冗杂,但是心空则万物可纳,理平则诸事可观。判断事物的变化,首先要知道事物的常态。比如一个人,儿童年代,当活泼开朗贪玩多好奇心,生长之意也;中年的时候,持事稳重,常怀警戒之心,以阳盛将衰也;晚年则当归老山林,沉缓静气。这是一个人的常态,而这样的人,也可以对应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环境的某个方面。比如见小儿沉闷异常,又无特殊的神光,则可知其愚钝而前程不足,而且反应出小儿生活的这个群体里面,也有一个方面失去生机逐渐腐朽衰退。如果一个群体环境里面这样的小儿较多,则说明这个环境群体都将衰退败落。但是如果外表愚钝而神光深邃,则有少年老成根基深厚之象,乃是大富贵的征兆,也是说明不同于常。神光足说明后面运势必强,而外表愚钝则有蓄势待发之象,不可以愚钝来看。

阴阳变化有很多细节,研究者需要留心。前面所说的蓄势之意,其实在美学等领域应用很广,其实这是阴阳变化的一个法则。进则先退,发则先收,“一张一弛之谓道”。射箭向前要拉弓向后,撑船向前则撑杆向后,这都是阴阳相互转化之理。用之于人,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言论,是有阴阳变化的原理的,当然阴阳转化的方式以及范围各有不同,凡事不可以拘泥。一个人成功可以是偶然所得,也可以是前辈经营所得,也可以自己艰苦而得,反过来,经历苦难,能够成功的并不多。因此象应预测之道,万不可按图索骥。

得之前先有失,那么失之前必有得。因此有回光返照之说。管中放水,水尽时其流愈急。火星将灭,大放光芒而顿逝。于人事,乐极生悲、侈极生变之事常有。从这两个阴阳变化的细节规律,我们甚至可以分辨一个事物的开始与终结,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外,缓者长久而气势不足,急者气盛而光阴不久,故鬼寿而虎威,也是阴阳自然之道。

既知变化之势,还审当时之情。这里首先要阐明一个对应关系。“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传只在人。”这是邵雍的话,有两个版本,稍有出入,主旨一致。此诗前面两句讲一个事物包含了宇宙所有的信息,三四句讲对应的原理方法,五六句讲分辨太极阴阳以对应事物。最后两句再次阐明天人一理,与开头两句实际上是对应的。象应分为内应外应。内应以自身为参照点,自身的变化为对象进行模拟分析而得到对应结果。而外应要以外界事物为参考点,以其得失比拟需要对应的事物的得失,这就是所谓的“肯把三才别立根”。能够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天下事物都是一体的,“万物备于我”,“我”与万物没有任何区别,形态不同只是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但是也是一一对应的,比如树的根对应人的长辈、脚、元神等等。其实不仅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组成规律也是一样的,只是每个部分的具体形态,因每个事物在大环境的处所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要掌握象应,就必须对各类事物的构成和变化等各方面有准确的把握,这个工作量是极大的,因此精通此道,相当不容易。把事物的结构和变化都搞清楚了,然后就可以随机对应。

这个“随机”,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杂乱无章没有规律的对应。随机,就是顺从机遇,自然而然,因此这是最能够体现自然规律的方式,阴阳变化之道,自然就明显了。偶然遇到的,是常见的随机,比较好理解。但是我们主动去做的任何事情,或者听别人无意有意说到的,都属于随机,这个可能就难理解一点。我们容易把外界的变化看成随机,而把自己所做的看成必然,其实这就是导致当局者迷的最大原因。其实一切事物,都是随机的,也都是必然的,你现在的理想、情感,甚至你看这篇文章的想法,这都是自然规律而决定的,而不是你主观改变的。所以思想者说,一切皆缘,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应我们自己,那么就是自应,但是只要能够清晰分辨出自己所做事情的属性,与自身或者此事阴阳变化规律的符合情况,自然就可以知道后面会发生的事情。当然这要对人自己的各个方面的本原规律、各种事情的属性组成、自己所处的大小环境的位置乃至大小环境此时的变化都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才能把握准自应关系。能够对自身和外物都把握得很清楚,就达到了“善易者不占”的境界了。历史记载看,这个境界是很难达到的,至少没有明确记载谁达到过。但是很多人在某些方面还是做得很好,因此有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科学家等等。

象应之法,首先有自应和外应的差别,这样吉凶参照点就不同了。比如现在面临考试,自己看书和想法之类的事情,是自应,参照点是自己的考试;如果是看书的时候发现书本异常、环境异常等,是外应,参照点是书本或者环境中的事物。自应因为是自身的事情参照自己,所以分析起来更困难,必须对事物本身的规律和自己所做事情是否符合规律有很准确的把握才行。外应则参照点在外,随机对应的事物与参照点的关系容易观察。然后把参照点直接对应到需要考察的事物上面,可以得知其发展变化的趋势结果。比如看到水流往坡下流,那么是水这个参照物有散去之势,如果自己考试是要争取考上,那么遇到水的退散,就难以成功了。但是如果自己正忧心忡忡于考试结果,则可以对应于忧愁散去,凡事安然之象。因此全在于把握变化的细节和事物的属性。而且实际应用中,外应用得更多,自应则转化为其它方法去分析了,很少采用象应法来取应。天下事物的实质差别可能还是很大,因此古人采用阴阳五行八卦等的归类来区分事物,从而在对应的时候更好把握。阴阳的对应较为直观,无非来去得失高下强弱之对立,五行的对应,就要深入考察事物的处所状态了,分清其旺衰状态和趋势,定义其五行类别甚至干支类别。八卦分析则类似于五行干支,与五行干支的定义基础相通,但是所指稍有差异。在于对阴阳状态的划分方法不同。有了五行八卦的辅助,象应运用起来就有一个明确的纽带可以相互关联,这样对于系统研究就更方便,但是归类错误也会导致对应错误,另外归类也有诸多狭隘之处。洞穿事物之理,则不需要这些框框来束缚了。

在我们实际象应运用中,阴阳的对应是应用最广的,干支八卦的对应也时常应用,不过很不完善,有明确归类的事物很少。其实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方面,归类必然也不同,这个也缺乏研究。至于放弃传统预测理论而以自然循环的规律去对应,又能够洞察事物对应的细节,就真的要神而明之才行了。

魏清•己丑壬申乙未丙戌中刻于长沙

中国传统预测大宗——四柱命理》小说在线阅读_第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清清流水大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传统预测大宗——四柱命理第37章

书籍
上一章
37/37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