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上篇结束时说到了胡修道,以前说过朝鲜战争结束后获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的中国人一共12个,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杨连弟、邱少云、伍先华、许家朋、胡修道、杨春增、杨育才、李家发。撇开彭德怀不算,剩余的11个中9个都是当场阵亡的,大部分都是抱着炸药包同归于尽或者堵抢眼的。没死的2个就是胡修道和杨育才,杨育才是因为后来的奇袭白虎团,以后再说。而胡修道能够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因为他的处境跟死掉的9个差不多,不过他就是活了。
11月5日,南朝鲜2师31团对10号阵地等处发动大规模进攻,91团几乎是将剩余的所有力量全部投入前线来抵挡2师的进攻,胡修道是个新兵,也随着部队一起上了,结果打了没多久就发现身边的战友死伤殆尽,就剩他和一个叫滕土生的战士了,尽管后来又增援上来2个,但在南朝鲜炮火下那3个人很快全死了,就剩他1个人了。
而南朝鲜2师的进攻还在继续,胡修道自己回忆,他当时手上的武器是一把冲锋枪,后来他又从牺牲战友身上搞来了另外2支冲锋枪,随后就用3把冲锋枪开始单兵防守,哪里有南朝鲜军冲上来,他就跑哪边扫几梭子,实在顶不住就抛手榴弹,弹药不足就从死人身上拿。一个人的火力的确不强,但9师也不知道是进攻人数少,还是前些天的进攻实在打怕了,居然硬是没有攻上来,而且胡修道尽管受伤,但伤势不重,更没有被南朝鲜军干掉。
因为整体的进攻都不顺,所以打到下午的时候南朝鲜2师的进攻明显就显颓势了,而此时胡修道基本已经把可以拿得到的弹药全部使用光了,再扔完最后一颗手雷以后,他抓起冲锋枪准备也来个同归于尽的时候,志愿军的增援部队终于到了,一个反击,南朝鲜2师被迫退了下去,而当天的战斗也宣告结束了。胡修道一个人击毙击伤南朝鲜军280人,当然我估计这280人中也有被之前被滕土生等人击毙的,但毕竟这一整天南朝鲜2师的41次进攻全部被击退,而胡修道这个战斗数据至今仍旧是志愿军乃至解放军的一个单兵记录,所以后来成为12分之1也不足为怪了。胡老一直活到2002年,晚年幸福。
此时12军的增援部队开始越来越多的赶到上甘岭地区,到11月8日的时候,12军31师已经全部到了,之前那个91团就是31师的,此时92团93团也到齐了。上级三兵团决定集中力量进行一次决定性的反击,目标是目前依旧在联合国军手上的537高地,因为597高地已经基本保住了,主攻部队是93团的2个营。
537高地的情况比597更为恶劣,因为597高地好歹有那么多坑道里的战士来牵制联合国军,而537高地就一个7号坑道,还伤亡殆尽了,就7个人活着突围跑掉,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15军根本就没有向537高地增援过。所以说难听点,537高地的攻坚难度要比597高地高不少。
从14日开打,一直火拼到了17日,2个营伤亡严重,随后31师又陆续投入了3个营的兵力开始对537高地进行反复争夺,反正守高地的南朝鲜军也是非常顽固,凭借工事进行抵抗,每当志愿军攻下一个阵地,就会面临极为猛烈的反扑,而志愿军一些部队往往就因为伤亡殆尽而最后又把阵地丢了,就这样鏖战到11月18日,537高地情况依旧不妙。
18日,志愿军34师106团也赶到前线助战,这可能是志愿军最后的预备队了。此时的南朝鲜2师也是鼓起最后的勇气,发动了极为疯狂的进攻,这次成功了,2师成功攻下了6号阵地,控制了537高地的制高点,此时的时间是19日晚上。南朝鲜2师高兴了没几个小时,20日凌晨4时,志愿军的反击就开始了,再将最后的几支连队全部打残了以后,南朝鲜2师再次被赶出了阵地,537高地最后被志愿军用一种极为惨烈的方式终于夺了下来。而上甘岭战役也开始逐渐拉下帷幕了。
11月25日,15军29师全部进入阵地换下了所有前线部队,开始防守,联合国军也停止了进攻,至此上甘岭战役正式结束。
整个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志愿军一共投入9个团,15军5个,12军4个,另外还有大量炮兵部队共计4.3万人,联合国军主要以美韩军队为主,外加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等共计11个步兵团又2个营,各类火炮300门,坦克170辆,外加飞机100架,总兵力约6万人。双方10万多人在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血战43天,志愿军阵亡7100人,受伤8500人,美军伤亡5200多,南朝鲜军伤亡近2万,不过联合国军方面的数据为包括美军在内的损失为19000左右。战后美联社将上甘岭比喻为“朝鲜战场上的凡尔登”,而我们这边则形容上甘岭为一个“血磨子”,整个山都被双方士兵的鲜血给浸透了。
上甘岭战役对于朝鲜战争的影响非常深远,此战可以说是联合国军最后一次尽最大努力发动的进攻,而最终以进攻失败而告终,此后,美军再没有发动过营级规模以上的攻势,并且开始在朝鲜谈判越来越接近结束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淡出战场,到志愿军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时已经看不大见美军的影子了。倒不是美军害怕了还是怎么样,而在于美军经过此役已经不想在有大动作了,而更加着眼于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了。
而此战也让双方的分界线最后定在三八线这个事实更为稳固,双方都已经很难破坏这个现实了,而且这一战消耗了不少美军的兵力,让美军的后备兵力开始不足,也让美军坚定了加速谈判结束战争的想法,可以说美国的鹰派开始动摇了。而志愿军尽管伤亡惨重,但不可否认的是保住了阵地,这个就增强了志愿军战士尤其是不少新兵的防守信念,对于联合国军优势火力的恐惧开始减弱,当然上甘岭的残酷也让中朝这边对加速谈判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最后来说下上甘岭的一些战斗中和战后的故事吧。
战斗中最为出名的坑道597高地的1号坑道,最后只有8人幸存,他们撤出坑道时战役还没有结束,所以这8个人是冒着炮火下山的,结果被炸死2人,到了军部,因为过度饥饿在吃饼干和牛肉罐头时又撑死一个,虽然看起来有些狼狈,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坑道里部队的困难程度。
15军一开始被打个措手不及跟部署错误很有关系,为此后来秦基伟还作了检讨,但是再不利的情况下,15军居然顶住巨大的压力,硬是扭转了局面,确实让人刮目相看,秦基伟的指挥领导能力也在此战后得到充分的肯定,此后秦基伟开始平步青云,后来80年代还作了国防部长,同样后来平步青云的还有后期的指挥12军副军长李德生,历任南京军区司令、北京军区司令等要职。
15军在此战表现出得战斗力使得其一跃从一支默默无闻的二流部队成为解放军的一流主力部队,此后开始享受解放军的各种优先待遇,再历次裁军中都保留下来,并且在1961年3月解放军组建我军第一支空降军的时候在和第1军、第38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空降军,成为解放军部队中的王牌部队,至今解放军编制中成军编制的空降部队只有15军一支。
12军在此战中伤亡4200余人,后来的20天的战斗也基本是由12军指挥,12军打主力,可以说是作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在15军前沿部队战力耗完的情况下,由12军顶住才力保阵地不失,但后来宣传中,12军很少被提及,待遇跟15军相比也是相差甚远,这个说实话感觉是有点不公平的。但12军凭借在朝鲜的表现以保留编号至今,31师后来改为36师,目前12军的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集团军,是装甲摩托化部队,隶属南京军区,也是一支战力一流的部队。
1986年朝鲜出版的国家地理地图上面,五圣山这块地区居然没有海拔1061.7米的五圣山标示,却清楚地印有上甘岭的标示,这也是一种另类的对这场战役的纪念了,因为每当人们看到这3个字,第一反应就是那场战役,而不是这座山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