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朝鲜的战事进入了1952年,这一年打得最火的一场战役就是上甘岭战役了,也是我们官方反复宣传、各种文艺电视电影作品经常展示的一场战役,但也可以说是五次战役后朝鲜战场的最后一次大高丨潮丨了,至于后来的金城战役只能说是收尾阶段抓紧时间抽一下的战役了。
上甘岭战役,美国人叫三角形山战役,因为上甘岭所处那片山区,也就是五圣山地区整个形状类似一个三角形。这场战役给我们中国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中和坑道外的美军作战,互相比拼耐力,那么又要说到那个东西了——坑道。
之前我们说了,1951年夏秋攻防战开始,志愿军各部都开始大规模修筑坑道工事,目的跟二战时候守岛的小日本一样,削弱你美军的绝对火力优势,从开挖到战争结束,光志愿军就一共挖了1250公里长的坑道,交通壕和堑壕一共6240公里,一共掏出土石6000万立方米,这个工程量极为惊人,因为志愿军不像美军有大型器械,志愿军都是普通士兵拿着钢铲、钢凿一点一点挖出来,当时一个连队一个月挖秃了上千把钢凿。
付出了这么多汗水,就可以避免多流这么多的血,1951年夏秋攻防战的时候,美国佬平均每砸40发炮弹,志愿军就要死一个,到了1952年下半年,平均每砸600发炮弹,这边才死一个,效果相当明显。
好了,这么一来好玩了,美军凭着强大的火力,海空军的支援防线相当稳固,不怕你来打。志愿军现在也不太怕了,就凭变态的坑道工事和你耗。结果就是两方都不太敢大规模的进攻,随即而来的就是普通士兵们都躲坑道里,相当无聊。
若要比哪方的士兵更无聊,估计志愿军是比不过联合国军士兵了,所以无论是前线的范弗里特还是坐镇后方的李奇微都对联合国军的士气表示担忧。为此,作为前线的总指挥范弗里特必须要动脑筋给士兵们解闷。
一开始范弗里特决定带士兵们玩小规模的偷袭战啊、伏击战啊之类的,但前后玩了247次,收获几乎没有,因为志愿军都不出坑道,再加上外面冰天雪地的,联合国军的士兵们也冻得吃不消。
于是范弗里特又想出一个法子,摧毁志愿军工事的枪眼和观察眼,先用机枪打,没用,因为工事的厚度是过米的,所以子丨弹丨打上去打不穿,范弗里特就调上来了平射炮外加派空军扔重磅丨炸丨弹,一轰,果然有效果。
志愿军某师的一个指挥部,一天也没人,一颗重磅丨炸丨弹下来,塌了,很危险啊,简直就是斩首行动,还好没人,因为把师指挥部给端了,所以我们大家都懂得,顿时引起了比较强烈的注意了。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坑道完善加固活动。
这次完善的结果是一般坑道的顶部都加厚到10到15米,重要坑道,比如说炮兵坑道、指挥通信坑道等甚至加固到了30到50米,我不清楚这个50米是个什么概念,貌似要20多层楼的高度,那么应该是在地下深处了。而且为了防止诸如燃烧弹、毒气弹的袭击,所有坑道至少开两个口子,保证疏散。
***这时候头上生了个瘤子,医生怕是癌症,所以比较担心,于是志司决定让他回国治疗,回国前***召集所有高级军官开了会,整体会议无非是加固防线之类的,但一个较大的调动是将战略预备队的第15军派往五圣山、斗流峰、西方山一线接替26军。
志愿军第15军,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现在很牛的,是我们国家唯一的一支空降军,绝对的王牌部队,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也出场过。当时挺普通的,论资格或者战绩显然都平平,他的前身是中原解放军第9纵队,1947年才组建,军长秦基伟,这个军组建以后没过多久全国的局势就基本是一路平推了,所以15军没有遇到过什么硬仗。
所以***将任务交给15军的时候问了秦基伟一句,有没有把握,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眼睛直盯着秦基伟,说五圣山位置非常关键,如果失守,意味着志愿军防线将后撤200公里才能组建第二条防线,所以一定要上心。
秦基伟将军在我军历史上是个猛人,但是他的猛主要是解放后体现得更多,除了朝鲜还有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上陪同***检阅部队的就是秦基伟。1952年这一年秦基伟40岁都没到,算是年轻将领了,对于这个新的阵地,他还是挺期待的,当然美国人也不会让他白期待。
不过美国人还没对五圣山动脑筋呢,李奇微要走了,因为李奇微在朝鲜战功卓著,所以被调为北大西洋公约国家组织军队最高司令,也就是他从远东总司令变成了欧洲总司令,实际上算是高升了,原来的司令艾森豪威尔又更高的追求了,他要去竞选美国总统了。
李奇微是怀着又喜悦又惆怅的心情离开的,说他喜悦,毕竟他成功的转变了朝鲜的局势,而且还获得了高升。惆怅的是朝鲜的战局毕竟还没有结束,对于他来说如果可以在他手上结束这场战争显然更为完美。后来李奇微一直在欧洲司令的位置上坐到越战,可能朝鲜战争的血腥残酷改变了这位鹰派的观念,这次他坚决反对美国去卷入越战,但最终他的努力没有结果,为此他也得罪了美国鹰派而最终赋闲回国,不过这伙计寿命倒挺长,活到了93年,终年98岁,挺让人羡慕。
好了,谁来接手了,马克?克拉克,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生于1896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成绩么,不咋地,一个班139个人排名111位,要说有什么战绩,在二战时以联军副司令的身份参加了“火炬行动”,随后一直在意大利作战,反正不是那种惹眼的角色,这次朝鲜也是,等他来的时候说实话双方的军事分界线其实就算打也不会有太大改变了,所以他过来可以说是来完成这场战争的垃圾时间了。
此时的美军依旧在范弗里特率领下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突袭行动,4月16日的一场突袭行动被载入了史册,这次突袭本身没有什么大的亮点可言,伤亡也很小,但被记录下的原因在于这场仗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穿着防弹背心被打死了。
4月16日晚上,美3师15团K连计划偷袭临津江附近的一个志愿军哨所,抓俩俘虏回去啥的,指挥官加雷上士率领偷袭组冒着滂沱大雨出动,尽管远处有10来门火炮掩护他们,但是这种天气下加雷还是心中没底,尽管全连的人这次换上了挺新奇的装备,每人一件尼龙防弹背心。
出发不久,就踩到了地雷,伤了人,不过似乎没有惊动志愿军,所以加雷率领弟兄们沿着田间的一条小道准备快速推进,但就在这时候枪响了,随后听见了中国人的大吼声音,随后小道两边射来了密集的子丨弹丨。
加雷心里咯噔一声,知道不好,立马率队后撤,但第一轮密集子丨弹丨已经扫了过来,K连一死三伤,死了的那位,叫什么不知道,反正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穿着防弹衣被打死的,的确是郁闷。
加雷立刻叫附近的支援组增援,但支援组也被压制,一人重伤,加雷携带的无线电话被打坏,无法呼叫火力增援,没办法只好撤退,而后方不知情的美军依旧在发射照明弹,把整个地区照得像白昼一样,反而方便了志愿军射击,加雷只能心里暗暗骂娘,带着手下抢救了伤员飞也似的撤了回去。
后来美军也承认K连的经过其实不少见,因为战线的稳固,美军的偷袭行动成功很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所以后来美军就开始逐渐停止了这种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