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这次秋季攻势打了一个多月,联合国军全线平均推进2公里,付出了几万人伤亡的代价,和之前的第四、第五次战役根本没法比,而在经历了联合国军夏季秋季两次攻势后,也更加坚定了志愿军打防御战不打运动战的想法,当然也说明所谓的要统一整个朝鲜半岛算是不可能了,志愿军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然后等谈判谈妥就是了。
当然,谈判鬼知道什么时候能谈得妥,中朝这边说美国人毫无诚意,成天拿着大棒吓唬人,美国人说中国人朝鲜人都是一路货色,一到谈判就胡搅蛮缠,不断考验美国代表的耐心来浑水摸鱼。所以这个谈判尽管实在是无聊,但是在10月25日又一次召开了。
谈判反正又是互相吵,都想多占地盘,吵到31日,双方都累了,说要么先暂时确定一下停火线之类的,先大家都暂时停火,然后开始局部调整。
这种结果一出,联合国军那边不知道什么反应,反正鹰派肯定也是不服了,志愿军这边反正啥也没说直接开始了局部反击,什么就地停火划分界线的,美国人秋季攻势吃下去的地盘先吐点出来再说。
志愿军的这次进攻就兵力的规模而言并不大,因为之前的秋季攻势志愿军的伤亡依旧相当大,伤亡了9.1万人,尤其是首当其冲的杨得志兵团伤亡不小,后来这个兵团作了个统计,从进入防御阵地接管防务一直到秋季攻势结束,整个兵团的阵地一共挨了77.8万发炮弹,很多山头都被削平了,兵团的作战科长叫余震,他战后到一座山上,随便划了一平方尺的面积,结果里面点出了278块弹片。正因为这么猛的火力,所以攻势一开始不久,65军就伤亡惨重,一开始士兵们还认为躲在类似于比较坚硬的花岗岩之类的掩体后面比较安全,结果才发现就连花岗岩都被轰成粉末状了。当时志愿军部队里都流传一句话叫做“宁攻三个山头,不守一个山头”。
因为伤亡惨重,所以杨得志兵团最先开始大规模的坑道工事建设。65军军长肖应棠在杨得志视察阵地时提出了一个建议,说65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打得最漂亮的一仗就是石家庄战役,而打赢的关键就在于总攻发起前,大部分的士兵攻城器械等全部都已经囤积在了离城墙非常近但敌人又发现不了摧毁不掉的工事里面。65军在一开始遭到杀伤后,不少连队开始自发在阵地的后面,也就说美军所谓的反斜面,开始挖一些防炮的坑洞,这些坑洞后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再一次登场,并有了个正式称号——“猫耳洞”,因为那个洞像个猫的耳朵一样。
一开始一个洞基本躲一个人,当然洞挖得也比较浅,高度倒可以,有一人多高,随着战事的深入,一些战士开始将临近坑道打通,这样可以多躲几个人,到杨得志他们去视察的时候,最大的一个洞可以一次性屯一个连。
其实坑道打法也是个老掉牙的战术了,不过确实可以说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对于志愿军的将士来说说起坑道战可能想到的也只是解放战争的一些战例或是抗战中所谓的冀中人民地道战的事情,当然没有电视里那么神,不过对于保证安全等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对于美军来说,坑道战给他们的最大痛苦回忆就是太平洋诸岛上日军挖的那一个个超级工事,无不给登陆美军带来了巨大困难,你火力再强也拿他没办法,但要肃清整个工事就准备付出重大伤亡吧,所以在朝鲜再遇坑道,就算这个坑道没日军那么变态,但这个坑道不是困守孤岛,规模也非一个岛的攻势可以比拟,所以对于美军来说这绝对是个大麻烦。
65军随即开展了大规模的坑道作业,将原有的坑道挖宽挖深,全部打通,有条件的还开射击孔和瞭望孔,事实也证明整个秋季攻势进行到后来,65军的伤亡急剧减小,可以说坑道战是起作用了。而从65军开始,坑道战也开始向全军推广,举个例子,64军有个连队,利用改进后的坑道打防御战,打了一整天,挨了3万多发炮弹,击退了22次进攻,自己伤亡21人,平均一次进攻损失一个人都不到。
对此后来李奇微一直有个遗憾,他认为他自己可以去突破这些防线,只要有充足的兵力,所以他一直都向国内要求增兵,但华盛顿是不会再给他兵了,因为美国的三分之一陆军都在他手上了,再增兵对于志在全球布势的美军来说绝对是个昏招。
前面说了,两边的鹰派谁也不想停火,所以一边扯皮呢,一边志愿军抢先动手了,这次反击呢,有几个目的,一个是收复秋季攻势被联合国军占去的地盘,也算给谈判添筹码,另一个目的,志愿军目前各大兵种都开始组建,上级也考虑是不是来次多兵种协同攻击,看看效果,所以目标很快就确定下来了,马良山的英军28旅的一个苏格兰边防营,拣个软柿子先捏一下,毕竟这种多兵种开打,志愿军没有经验。
11月4日前夜,一名叫做莫性才的志愿军排长带3个士兵率先出发,沿朔宁涟川之间的公路摸索前进,不是搞偷袭啊,4个人搞偷袭再成功也是白痴,你以为玩三国无双那,这4个人的任务是测量驿谷川地区的河水深度,寻找合适的通行线路等。这个很新奇,志愿军也搞得挺现代化的。
随后,天亮了,马良山的英军防备是不足的,因为不光人少,而且按照联合国军的经验,志愿军不会在白天发动攻势,所以当志愿军的炮兵突然开始射击的时候,英军一下子陷入了混乱,英军的炮兵一开始还打了几炮,但很快被志愿军的60门火炮压制,英军呼叫来的空军也被高射炮火打得相当不舒服,增援有限,而英军在进入地堡开始准备用交叉火力射击蜂拥而上的志愿军战士的时候却发现当头的是10几辆苏式坦克,接二连三的平射将地堡全拔了,随后3个营的志愿军士兵才真正的蜂拥而上。4个小时战斗,马良山易手,志愿军伤亡1694人,英军伤亡被俘1740人,尽管从伤亡数字而言以多打少的志愿军似乎表现得并不好,但想想砥平里、想想二次战役,似乎也就可以体会到一点东西了。
骑7团的一个营驻守在正洞西山,收容了一些漏网的英军,对于志愿军的这次攻势显然有些不相信,因为的确在当时的朝鲜,志愿军的装甲部队存活率极低,基本冒头就被轰掉,所以美军并不相信这次志愿军的反击中有坦克,直到晚上10点半,这个营遭到了袭击,一个志愿军的重型坦克连11辆坦克掩护11个连的志愿军士兵发动了攻势,而这些坦克的行进路线就是莫性才他们定下来的。
因为志愿军的坦克数量少,而且也没什么经验,所以作战中美军的工事诸如地堡之类的摧毁用的方法基本还是丨炸丨药包、爆破筒之类的,但是有坦克的掩护,效果的确是事半功倍的,很快美军就开始向总部发出告急信号。
接到报告后,骑一师的反应就是又一次派出一个营外加30多辆坦克,在2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开始进行支援作战,但是遭到志愿军远程炮兵攻击,行动比较缓慢,很快就损失了两辆坦克,而骑一师在分析了当面的敌情以后,不得不作出放弃这处阵地的决定,剩余美军突围而走,志愿军攻占该处阵地。
这次反击持续一个月,攻占9处阵地,志愿军再次夺回280平方公里地盘,这样一来双方各打一个月,又一次回到战前状态。而在陆地战结束以后,志愿军方面也开始酝酿一次比较复杂的行动,那就是“三炸大和岛”。下篇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