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昨晚过圣诞,没上传,抱个歉。

63、

费了好多篇又讲后勤又讲防空的,差不多也该回归地面战了。

范弗里特的夏季攻势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究其原因,有联合国军不擅长夜战的原因,也有当时美国方面因为考虑到谈判的缘故否决了所谓的两栖登陆作战的计划的原因。而志愿军人民军这边,尽管在装备上处于劣势,但毕竟人多势众,又是防御战,所以这次秋季攻势硬是挡住了联合国军的攻势。

后勤状况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开,整个一场朝鲜战争志愿军这边都是不理想的,但是如果从当时的情况看,随着空军入朝、后勤技巧的逐渐成熟,后勤的问题开始逐渐缓解,所以当联合国军的攻势再次发起的时候,志愿军人民军的防御战明显要比以前来得从容不少,手里的重型武器也多了不少。

1951年,五次战役后范弗里特的夏季攻势收效甚微,所以进入秋季后范弗里特决定再次发动攻势,并且制定了一种新的战术,类似于第五次战役时候那些个什么“纽曼尖兵”之类的部队干的那样,集中大批中型重型坦克装甲车辆作为先锋撕裂志愿军防线,随后步兵扩大战果,这么干的前提是范弗里特对他的坦克部队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志愿军要击毁美军的重型坦克确实比较缺乏办法。

此时的志愿军部队也开始作出换防,让前线伤亡较大也比较疲惫的部队回国或到后方休整,然后派上新入朝的部队打防御战,联合国军的首波攻势就集中在了新换上来的67军和68军这边,范弗里特打算这次攻势要将战线推进到平壤底库一线,平壤是北朝首都,位置就不说了,底库呢,不熟悉,他是北朝鲜的一个小镇,位置大概在元山港以南大约25公里处,也就说范弗里特这次的目标要将战线恢复到差不多第二次战役时候的水平。

但李奇微并不同意他的计划,因为这个计划还是那个问题,打得阵势实在太大,不讨论会出现多少伤亡的问题,毕竟现在谈判已经暂时中止,为了早日重开谈判,继续打大规模的攻势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李奇微最后只是批准范弗里特发动有限的攻势。

有仗打就行了,于是范弗里特迫不及待地开始使用他的新战术,67军刚刚接防了27军阵地不久就遭到了大约280辆坦克作为先导的联合国军的强大攻势,当时计算每天67军的阵地要挨约10万发各类炮弹丨炸丨弹,有坦克射击的,也有配属进攻的130架飞机空投的,当然还有茫茫多的炮兵营的射击。

美军这次进攻的地方叫做文登里,除了67军外还有接替人民军第五军团阵地的68军,不过让美军感觉非常诧异的是,这次进攻他们开始遭遇一些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抵抗。白天的情况一般还行,在空军掩护下,联合国军士兵基本可以比较顺利的冲锋,而志愿军也基本选择在反斜面躲炮,等步兵坦克上来了进行阻碍射击,但到了晚上情况不对了,美军本来以为只要用坦克作为一个锲子就能硬插入志愿军阵地,结果发现志愿军阵地居然开始射出平射火箭弹,并且威力相当不错,可以直接打穿美军坦克的炮塔,让美军坦克报废。

联合国军不知道这算怎么回事,一开始还以为是志愿军装备了什么苏联武器,等到打下了一处山头以后,联合国军士兵发现了牺牲的志愿军反坦克手的武器时才恍然大悟,志愿军用的居然是山寨版的美式装备。

说明一下啊,志愿军在这战中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主要为无后坐力炮和“巴祖卡”火箭筒,这两种武器在当时属于比较先进的反坦克单兵武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美军撤退的时候丢弃了大量装备,最后这些反坦克武器就被40军首先得到了,志愿军兵工厂对其进行了仿制,还好也并不算复杂(复杂的的确仿制不来,比如我们空军现在少量装备的黑鹰直升机就仿制不来,但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还是简单的)。所以等到这次秋季攻势时,新出炉的山寨版武器开始上战场实战了,效果倒当真出乎意料。

为了确保对联合国军坦克的杀伤,当时后勤也开始逐渐好起来,所以工兵部队的反坦克雷的数量是很大的,于是工兵的打法就是在联合国军的进攻线路上大量放置反坦克雷,而不是以前为了节省消耗只能派遣胆大不要命冲上去去塞到坦克履带里,尽管现在还有人在这么干,但毕竟不是被迫的了。

10天血战,67军和68军伤亡过万,但67军击毁坦克38辆,68军击毁29辆,而一旦坦克被击毁,跟随而上的联合国军士兵就极易遭到大范围杀伤,所以为此也付出了上万人伤亡的代价,这个伤亡比例让范弗里特不得不下令停止这种战术的攻击。东线的攻势也开始逐渐停息下来,尽管美军后来称在原有防线的基础上打出了几个小的突出部,但意义却是并不大,与一开始的目标相差甚远。

东线的动静较大,相比而言西线联合国军也有进攻,但规模比东线更为有限,西线志愿军的防御部队主要是64军和47军,进攻的部队主要为骑一师和英联邦部队,其中英国第28、29旅和加拿大25旅负责进攻64军阵地,骑一师进攻47军。

64军主要防守在马良山,英联邦的军队打得倒也挺猛,马良山只是个小山包,两方一开打就成了拉锯战,3天内五次易手,伤亡多少没有具体记录,反正每次英军加拿大军发动一次攻势后都要用车拖下几百具己方尸体,志愿军方面的伤亡也不会少到哪去,可见双方的伤亡实在都不小。

骑一师负责主攻47军的天德山阵地,47军前身是解放战争期间的东野10纵,最大的战绩就是黑山阻击战,廖耀湘的10万大军打得筋疲力尽也未能突破黑山,为此拖延了时间,最终全军覆没。骑一师急于获得突破,所以立马派出部分兵力发动攻势,骑5团3营作为先锋率先发动了第一波攻势,当然没有全部上,上百名美军向志愿军阵地摸了上去,美军心里此时还是比较踏实的,因为就算遭遇攻击应该伤亡也不会太大,实在不行撤下来就是了。

但这些部队冲到一半就发现情况不对了,这个阻拦炮火也太猛了吧,志愿军什么时候有这么强的火力了,于是他们向山下请求火力掩护,美军一开始派遣了部分炮兵进行掩护射击,但出乎意料的是志愿军居然出动了部分炮兵向美军炮兵阵地发动了对射,等到美军将阵脚稳住的时候才发现首波攻击的上百名美军居然无一生还全部葬身在了密集火炮和手榴弹的进攻下。

骑一师很震惊,意识到志愿军这次手头的炮兵应该不像以前那样一个军有个炮兵营就不得了了,不过美军依旧低估了志愿军的炮兵数量,双方血战到第4天,47军侧翼的42军决定从侧翼向天德山方向发动炮击支援64军,集中了多少炮兵呢?4个炮兵团加上一个炮兵营,而且这不是说一个42军要发动攻击而特地准备的,而是42军所属的126师准备发动增援,结果就集中了这么多炮兵,要知道之前志愿军6个军发动进攻时也仅仅只有100余门火炮。

李奇微对于战场的反馈感觉有些意外,他并不相信志愿军会得到这么多的火炮,他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苏联是不是正式参战了,但转念一想这显然不太可能,所以他下令骑一师集中进行一次大的攻势。

但这次骑一师可能真的是走了霉运,本来按照骑一师这一波的攻势应该说是相当猛的,因为集中了大量坦克作为肉盾进行冲锋,而且西线的地势相比东线平坦,坦克优势巨大,不太会出现像在东线那样大量坦克因为机动受限制被火箭筒摧毁的事情。

走了什么霉运呢?苏联人支援了志愿军100多辆炮车,什么炮车?“喀秋莎”。

大家有数了吧,这东西绝对是大杀器了,因为他的威力实在是只能用变态来形容了,没辆喀秋莎炮车携带火箭弹12发,100多辆就是1200多发,也就是说一轮齐射可以在数秒呢砸出1200多发每发威力相当于普通榴弹3倍的火箭弹。因为喀秋莎的火箭弹体积相当大,尤其是长度很长,据说有一个车厢那么长,当时的志愿军卡车司机回忆,一辆卡车一晚上运往前线的喀秋莎火箭弹只能支持一辆炮车射几秒钟,所以这对于后勤的考验是非常大的,所以志愿军也玩不大起,这次骑一师算是中了头彩。

后果是怎样的呢?几轮齐射以后,整个美军集中区域一片火海,美军后来回忆说,不少士兵其实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震死的,当然进攻也失败了,伤亡了多少人呢?志愿军这边说起码有22000人,当然这个数字太夸张了,但事后美军立刻停止了秋季攻势来看,伤亡也不小,最主要的是这波攻势志愿军只损失了4个步兵营,可见如果有好的武器,好的后勤,的确可以换回许多战士的生命。

详解朝鲜战争——历史就应细细说》小说在线阅读_第6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0816年轻的高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详解朝鲜战争——历史就应细细说第6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