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14、犹豫(1)

朝鲜每次打仗,咱中国总是逃不掉,所以从中国角度来说,你打仗不是不可以,最后也通个气,商量下什么的,但当时的全球形势咱不给力,都是苏联小弟,小弟甲操家伙出去砍人,老大是要知会一声的,但小弟乙他不一定有必要去知会一声,就算这个小弟乙比他能打得多。

老毛之前跟金日成说过,不支持他立马动手,但金日成左耳进右耳出,也有他的理由,他有老大支持,况且人家统一心切,你中国站着说话腰不疼,难道等南棒子他们实力养肥了再打不成?其实这个事情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渡江战役前斯大林跟老毛说你等10年再过长江,老毛会理他?

老金一开打,他很忙,咱中国这边也很忙,老金是忙着打,咱是忙着观察,忙着调兵,东北去了一批,沿海也要去一批,因为美国第7舰队进台湾海峡了,外交部还要忙着抗议抗议,有没有人听是另外一回事。

自从美国登陆以来,我们中国的抗议就没停过,喊多了,美国人也逐渐不当回事了,一开始老金还是攻势,我们压力还不大,然后老金被包饺子了,我们也感觉情况不对了,到了汉城被收复,美韩联军屯兵三八线的时候,是我们中国人不愿看到的事了,尽管美国人这时候还没说要越线,但他真要越线金日成已经无力抵挡了。

美国人是10月2日越线的,韩国人9月30日就开始小打小闹了,当中的一天是10月1日,正好是新中国建立1周年,9月30日的时候周恩来就作了个报告,内容没什么太大新意,主要就是说,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所以希望能不打仗就不打仗,但是不意味着中国人就害怕打仗,任由他人欺负,如果帝国主义欺负到头上来,中国人民是会狠狠教训他们的。老毛在后面又补了一条,就是说中国人不会对帝国主义欺负中国友好邻邦的行为置之不理。

周恩来的报告可以看作是对美国人的一个警告,但话说回来,美国人会真往心里去就出鬼了,首先中国军队的装备远远不如美国军队,其次中国出兵的话对中国本身而言会带来许多巨大的困难,所以美国人认为中国出兵的可能性非常小,尽管参联会什么的没事喜欢瞎嚷嚷稳住中国,别惹中国出兵,其实这句话里面的中国改成苏联还让人相信一点。

10月1日左右敏感的几天中,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倒是挺活跃,阿三在这个世界上属于两面派,所以跟阿三接触接触是必要的,更何况中国当时建交的这些国家中貌似也就阿三属于中立的。

潘尼迦先是跟聂荣臻谈,聂荣臻此时是解放军的代理总参谋长,潘尼迦的意思跟我上面说的中国的2大难点差不多,装备问题,国内发展问题,尤其是国内发展问题,潘尼迦就说一打起来你中国的发展起码要被拖后8年到10年,你认为划得来么。聂荣臻说如果美国真的要打那我们也没得选择。潘尼迦倒也是善意的提醒,尽管中国地盘大,就算被砸原子弹也毁灭不了,但是中国当时仅存的工业基础不是在东北就是在沿海,这个因素要多考虑考虑。聂荣臻则坚持不能患得患失,否则损失更大。

会谈以后,潘尼迦就立刻通知了印度外交部,认为不能对中国的态度不屑一顾,最起码得防一脚,然后印度去报告他的上司英国,英国再报告他的上司美国。当然美国会因为你一个小小的印度外交官的表态而改变计划那是不可能的,所以10月2日,美军按计划越过了三八线。

10月3日凌晨一点,已经知道了消息的周恩来紧急照会了潘尼迦,大半夜被喊起来接见,潘尼迦知道有大情况,而且这个大情况就是美国越线的事,周恩来跟他寒暄后就直白的告诉潘尼迦,如果美军不断前进并要入侵中国的话中国一定采取行动。潘尼迦的意思是先别尽早下结论,美国人不是傻子,他在这种敏感地带打仗,不光牵涉到中国,更牵涉到苏联,杜鲁门已经要求麦克阿瑟尽量不要靠近中苏边境,所以中国人此时应该冷静。周恩来则觉得不应该这么乐观,杜鲁门只是要求,不是坚决禁止,麦克阿瑟这个人要干什么谁也拦不住。所以最后周恩来就说了,如果美国人坚持前进的话,那中国会有所行动。

潘尼迦照旧将这个信息按照老路线一路发出去,美国方面依旧反应冷淡,艾奇逊的理由很有意思,周恩来和潘尼迦半夜私聊,根本不是正式会谈,如果中国最后不出兵,完全可以否认有过这次会谈,如果中国人真的决定出兵,就应该有正式的声明发出来。最后艾奇逊下结论,中国人不介入的可能性大。

说实话,有点佩服艾奇逊,这个可以当到美国国务卿还真不是盖的,我们中国当时的确是犹豫不决中,而且最终我们中国出动还是以志愿军的模式,艾奇逊对政治这个东西真是看得挺透。

老毛这个时候很烦,国内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沿海地区也正在为攻台做准备,6月份的时候粟裕刚上京汇报备战情况,结果7月份朝鲜战争就爆发了,美国人一个舰队挤进来,攻台是不可能了。

7月份时聂荣臻就报告,因为美军第8集团军已经开始登陆朝鲜,也就是说麦克阿瑟要动手了,北朝鲜无论如何也挡不住麦克阿瑟这个战争老油条,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准备。毛泽东表示情况他很理解,朝鲜的情况很严重,最可怕的情况是战火不停的北延进入东北。

最后毛泽东决定在居仁堂召开军委会,商讨一下情况。7月7日,会议召开,各大兵种各大部门的司令全部聚集,周恩来主持会议。先是介绍了下朝鲜的情况,表示了对朝鲜前景的担忧,所以要有所准备,决定先建立东北边防军,。

聂荣臻建议用四野的部队,但这肯定要咨询林彪和罗荣桓的意见,罗荣桓表示同意,因为如果日后真的要进朝鲜什么的,从地形、气候的适应等方面来说四野的部队最合适。林彪也表示同意。

既然确定用四野部队,那调哪几个军去,聂荣臻的意思是调用中原机动的几个军去,即13兵团的38、39、40三个军,外加一个42军,40军从广州出发,24日前到达东北,38、39军从信阳、漯河出发,8月1日前到达东北,42军本来就在东北,那就换个驻地,进驻辑安。再加上从各处调入的高炮团、战车团等月底可以在东北集中24万部队。

又是表示同意,然后就是谁来指挥,边防军的领导周恩来提出由粟裕任司令兼政委,肖华为副政委,李聚奎为后勤司令。这个安排很有趣,肖华和李聚奎都是四野的,但头是三野的粟裕。

这个也没有意见,但是谁出任13兵团司令问题上出了些分歧,照例说13兵团的司令本来是黄永胜,也是林彪的心腹爱将,但周恩来并不中意,他认为黄永胜是个粗人,粗人也就算了,解放军开国的那批人有几个不粗的,但黄永胜有嫖J等不良嗜好,虽然很会打仗,如果入朝作战,那是到国外作战,关系重大,怕黄永胜出岔子。

周恩来发话,四野的将军们都不太好反对,更何况说得也在理,罗荣桓打圆场,提出让15兵团司令邓华来出任13兵团司令,林彪没有任何表态,四野其他将领表示同意,一来邓华也是四野的,二来邓华做事细心,也没啥恶习,符合周恩来的标准,就这样13兵团司令人选也定了下来。

纵观整个会议,林彪不是很热心,这也是日后的腻歪问题,去的是四野,四野的老大不上心,所以说人选方面还有得选,下节再说吧。

详解朝鲜战争——历史就应细细说》小说在线阅读_第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0816年轻的高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详解朝鲜战争——历史就应细细说第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