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然而仔细一想似乎也不复杂,老子是怎么推导出圣人需要无为的呢?因为“有无相生”,换句话说,如果统治者想太“有为”,那么必须为他提供“无为”的土壤和空间,怎么提供?办法只有一个,牺牲大众培养愚民,让民众变得无知无识,事事听命于他(到时纵然屁民们想有所作为都会被通缉抹杀:有为是圣人的事,你操那个心干嘛,你这么兢兢业业奋力作为是不是想谋反啊?你叫圣人们往哪里摆?)那么如果圣人“无为”呢?根据“有无相生”的定律同样可以得出:此时民众会自发向上,奋力作为。也就是说,届时民众的空间和自由度会大大增加,其能力也会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体现。

如此解读的话你会说我们还要感激老子了,因为他是在与民谋利啊。是的,他是在为民众争取自由和权力,你看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横空出世的时代,哪一个不是动乱不堪折腾不休,民众苦不聊生的?而那些不知名的“庸人”当家的时代反而岁月静好,国泰民安。

让我们再往下看,在第二章的结尾处老子还劝圣人行“不言”的教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并且功成不居,及时行退。怕圣人们读书不用心忽略了他的精妙思想,他又在第九章的结尾重复道“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然而老子深知热血沸腾的圣人们是不肯轻易隐退的,于是在第六十六章的结尾又苦口婆心地哄他们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怕有些天资愚钝的圣人们还不明白,他又在第七十七章的结尾处啰啰嗦嗦重复说“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然而,老迈的老子依然对圣人们不放心,终于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八个字定为伟大的道德经的结尾。

怎么样,够啰嗦的吧?或许你会觉得老子真的老了,同样的一个意思要重重复复这么多遍,累不累烦不烦啊?然而,我想说的是,其实老子一点都不啰嗦,他的“无为”和“及时身退”说的遍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其实“圣人无为”这四个字应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刻都不能忘的!

因为老子已经知道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道理,他已经对此有了深深的忧虑。果然,后来的圣人们大都与他说的背道而驰:要么“积极作为”,日理万机废寝忘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么言传身教,把自己的言论撰写成书供世代敬仰,要么死赖在宝座上非要刀枪相逼才肯恋恋不舍地下来,要么争权夺势奋斗不止。他们往往熟悉道德经,有的甚至循环反复逐字逐句细细研读对道德经倒背如流的,但是往往把老子的谆谆教诲当成了耳旁风。

为什么会这样?是他们慧根太浅看不明白道德经?不是的,如果连他们都看不明白,我们屁民就更加无法看懂了。究其原因,还是我以前说过的“道无非也是一种迎合生命深层冲动(平和,长生,无忧无恼等等)的价值理念,但却是建立在伤害其它生命浅层冲动(欲望激情、自我价值、荣誉感、成就感等等)的基础之上”,面对这两种生命冲动和价值理念的诱惑,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或者!

是的,谁会愿意身处高位而无所作为?面对着有青史留名的机会,就算屁民也会奋斗不休争取流芳百世的!换句话说,之所以披荆斩棘历尽艰辛爬上高位,不正是想好好大干一番吗?此时你唠唠叨叨劝他说你最好“无为”,这不是取笑捉弄他吗?而行不言之教更是难以做到。虽然唐伯虎说“功名于我如浮云”,然而芸芸众生却没有这么潇洒,他们往往对功名孜孜不倦,甚至为了功名无所不用其极。众人都想让自己创造的语句成为名言万古传诵,都想让自己写的文章编进教科书让学生们反复研读,二战的墨索里尼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还笔耕不缀,洋洋洒洒写了上千万字的文章呢!

至于老子说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原因很简单,主要源于对权力的恋恋不舍和退身后的无所适从。让他们从此隐居“玩物丧志”寄情于山水之间?这个世界能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的人终究少数,大多数圣人还是胸怀天下,以百姓疾苦为念的,你现在要他们“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们哪里肯善罢甘休啊!

21.可是,不听老子的话行吗?生前为推销自己仁义主张而“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夫子在死后却意外大红大紫,他的学说全盘被封建统治阶层采纳,字字句句都被奉为经典,倘若他地下有知,想必也能含笑九泉了。然而,由于统治阶级对他的学说偏爱过度利用过度,致使礼教开始吃人,许多人甚至把亡国的帐都记到了他的头上。及至前阵子在天安门前悄悄竖立一座他的雕像,立刻引起大众的警觉,许多人直指此举的不当,担心封建专制的袭来。我们为何会对仁义礼教深恶痛绝?孔子思想真有那么多弊端吗?并非如此,我以前说过,仁义道德理论作为一种社会软控制手段还是不错的,但是不能将它当饭吃,将任何一种学说当成治国宝典,这种学说必然会吃人,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当领导提出口号并要求下属积极贯彻执行时,必然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曲解和利用,使本来的好意走味,成为压迫大众的力量,进而对领导的形象造成冲击和损伤。所以老子劝圣人们“行不言之教”,他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使我想起了鲁迅的临终遗言,他叫许广平抓紧把他的书烧掉,埋掉。对于作家来说,作品就相当于自己的孩子和生命,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晓的,但鲁迅为何要采取这种自杀式的行为呢?恐怕就是因为怕自己的学说被人曲解和利用,成为压迫大众的软暴力,进而重走孔夫子的老路!

对于功成身退,历史上的教训太多了,相信你也已经听过不少,所以我就不再啰嗦了。然而我在这里想谈点老子的苦楚和无奈。

是的,你没有看错,虽然文字清丽绝尘,虽然后来被封为了太上老君,但老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豁达和潇洒,他也有他的苦楚和无奈,他有他的难处,我们无法体谅的难处,甚至还带有几分绝望,这在劝圣人无为的事件上就已经体现得很明显了。

为什么老子要啰啰嗦嗦“连哄带骗”劝圣人无为?因为他知道圣人们都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热血沸腾地想干一番大事的,老子也知道自己的劝说不一定会有效果,因为人性的冲动(也可以说是光辉)是如此之强烈,使得他兜售的道的理念也黯然失色。于是,明知圣人们这样下去会酿成祸害,但他又无法可想,只好尽一点绵薄之力多喊几声。在这里,我读出了老子深深的绝望。

是的,老子无权无钱无势,后来又失业下岗,人生不可谓不失败,手握重权的圣人们凭什么要相信他的话,要照他的话行事?路易十六曾说“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在封建社会中,君王们往往大权全揽,屁民们除非造反,否则根本无力对他们的权力进行有效牵制。而争权夺利是人的深刻本能,你怎能凭几句文章就叫他们功成后乖乖退位,况且还是那么深奥难懂的经文呢!

所以老子他说他的,圣人们依然埋头做他们该做的。虽然中国封建社会有“外用儒家,内用道家”的说法,但个人认为这里说的内用道家说的应该是用道家的权术为其服务,而将老子的精华弃之不用。

戏剧性的是,大洋彼岸有个之前不知道“道德经”为何物的国家竟“无师自通”,在脚踏实地循规蹈矩地执行老子的理念,他们的开国元勋们在打下江山后自觉地功成身退,回家种田的种田,做生意的做生意,他们的立法者们关起门来吵了两个月的架来制定宪法,结果既没有提出纲领又没有提出远大的目标,却“傻乎乎”地把“圣人无为”的理念写进宪法中,要求总统可以没有本事,但不能违抗这四个字,他们坚信“总统是靠不住的”,时刻关注他的动向和作为,一旦发现他“太有为”,便果断出击,制定层层措施把他的权力关进牢笼。

想必你已经猜出来了,是的,这个国家就是美国。

『道德经』,一部本该列为绝密,并禁它上百年的书》小说在线阅读_第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独孤123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道德经』,一部本该列为绝密,并禁它上百年的书第16章

书籍
上一章
16/16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