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联系到前面的章节中他说的“无为”“虚静”,再看看这些文字,那些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勇士可能会认为已经胡子一大把的老子消极懦弱、害怕战争,如果要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记得在电影叶问2中有段很有趣的对话,在这里我们不烦引用一下,黄晓明曾问甑子丹说:“师傅,你一个人能打几个人?”不料甑子丹淡然一笑,说:“最好不要打架。”“那要是他们一定要打你呢?”黄晓明追问道。“那就跑咯。”甑子丹依然回避道。依我们以前的了解,知道叶问身怀绝技,不是贪身怕死之辈,所以不会凭这几句话就把“无能怕死”的罪名加在他头上。非但如此,我们还会对他深深折服,也正因为他的底气和豪迈,才敢说出“那就跑咯”这种话。同样道理,如果根据老子“避战”和“无为”的提议便怀疑他在那个时代无主见怕战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在高调反对战争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战略战术,比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靠正规手段,但打起仗来就不必管那么多了,应该出奇兵用诡计,最后可以象苏东坡形容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般潇洒写意就取得了天下。也就是说,老子的思路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首先在各个渠道宣传和平,但倘若你还是要打,那就不是跟你小打小闹了,到时他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可能会阴谋阳谋八卦阵反间计一起上,他还完全可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至于说采取“虚者实之,实之虚之”等策略那就更是小菜一碟了,因为他在第三十六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很可怕吧?很阴险吧?(这让我想起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如果他能读读道德经,又怎么会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又怎么会在临战前幼稚地对刘邦说“天下之战皆因你我二人而起,与他人无关,我们俩来单打独斗吧”这种笑话?)非但如此,更绝的是老子还提出了两套与打仗相配套的“阴招”:在第六十八章中他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意思是善作将帅的,不崇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动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其争斗,而善于用人的将帅,则会对人谦下,这就是不争的奥妙,是用人的诀窍,是符合自然的道理。很面熟吧?如果你看过三国,就会知道在三国演义中许多将领曾积极把这段“秘诀”付诸于实践。比如诸葛亮见司马懿坚守阵地不肯交锋,无奈之下想出一策,叫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穿的华丽的服装,将他喻为女人,想激他出山。不料司马懿打落牙齿和血吞,非但没有动怒,反而向他致谢,并客气招待使者。能在这种情况之下都不动怒,可见司马懿的忍耐力,也难怪他能笑到最后。相比之下,刘备的结拜兄弟张飞就逊色多了,稍有不顺便迁怒责罚部下,结果最后在酣睡之际被部下砍下了人头,这两个事例其实都是在为老子的“善战者,不怒”这五个字作注脚。而我们只要稍微仔细一点看三国,便会知道无论是孙权、刘备还是曹操,都是“善用人者,为之下”的这条准则的积极实践者。还记得赤壁之战吗?在闻知曹操大军八十万来袭时,江东是降声一片啊,但在周瑜鲁肃和诸葛亮的劝说下,年纪轻轻又没有作战经验的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拼死一搏,虽然如此,在与周瑜的闭门会议中,他还是拍着能征善战的周公谨的肩膀和蔼地说:“你打得过就打,如果打不过就退回来,到时我俩与曹操决一死战。”相信听到这句话时别说是自视甚高、胸怀天下的周瑜了,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将领也会感激涕零而后奋不顾身替主子卖命的,打不过真能退回来吗?主子都这样说了,你还有脸退回来吗?难怪他哥哥孙坚在传位给他时说:“若论带兵打仗,你不如我,若论知人用人,我不如你”,也难怪连曹操都感叹说:“生子当生孙仲谋。”

7.当然,刘备也是深谙此道的,比如卑躬屈膝三顾茅庐请诸葛村夫出山,又比如当闻知徐庶要离他而去时再三挽留,最后知道留不住他时又亲自送他出城互道珍重,使得心怀感激的徐庶此后终身“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谋一策献一计。当然,刘备运用老子的“善为人者,为之下”这一秘方最到位最阴狠的一招应当是临终前的白帝城托孤,此时阿斗尚小无所作为,而诸葛亮羽翼丰满大权在握,于是刘备就直接对诸葛亮说:“如果阿斗能有所作为,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气候,你就取而代之。”这话听似情真意切,看似锋芒不露,但实际上此时刘备已高悬利剑,逼得忠心耿耿的诸葛亮表决心发狠誓。至于曹操,那也可圈可点,姑且不说他对许攸了,就说他对关羽的态度就很值得玩味。当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便打算辞别曹操追随刘备,此时曹操故意“避而不见”,并教下属官员统统不要和关羽相见,想以此柔招困住关羽。但当他得知关羽“不辞而别”时,又不辞辛劳亲自带人追赶,送给他盘缠和衣服,并深情感叹“是我曹操没有这个福分,留不住你”,倘若我等屁民遭此厚遇,肯定会感激涕零了,说不定心一软就厚着脸皮留了下来,但关羽呢?遇到首长亲自迎接竟不下马欢迎,更过分的是领导都已下马问候,他竟还坐在马上,还用青龙堰月刀挑袍上马,真的是太过高傲太为过分了!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我相信此时重信义的关羽已被深深地感动了,或许他心里在说“我关羽今日欠你一条命,以后定当奉还”,否则的话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又怎会不顾后果放曹操走呢?要知道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啊!

8. 古人尚且如此,后来人自然纷纷效仿。你看有一次唐太宗在玩弄爱鸟,不料魏征突然来访,怕魏征质问他“不务正业”,他竟将爱鸟藏于袖内活活闷死。此时的魏征既无大权威望,又无裙带撑腰,况且他的既往历史又“不干不净”,唐太宗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将这颗眼中钉拔去,却为何要让自己这么憋屈这么狼狈呢?我想这里面除了皇后为魏征美言,使做主子的唐太宗也挣足了面子的重要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那就是唐太宗浸淫《道德经》太深,已将“善为人者,为之下”用得出神入化,事实也证明正因为他能容得下魏征,使他的历史形象增加了不少分(正如汉武帝临终前没有把评古论今针砭时弊、触犯帝王制度底线、让他气得吐血损了不少寿命的司马迁杀掉一样)。再比如后来的朱元璋,我们知道创立明朝以后的朱元璋一直蠢蠢欲动想废掉丞相制度,也为此忍辱负重做了许多工作(包括“放任不管”,坐视胡惟庸做大),后来终于“修成正果”,借机名正言顺地提出这一意见,并拿一弓箭立于朝廷之上,声称再有非议者我射死他。重威之下群臣默然,然而仍有一个不怕死的老顽固冒死谏言,杀人如麻的朱元璋便真拿弓箭来射,不料刚开始“剑走偏锋”没射着,老顽固没看出其中的名堂,更出言不逊口出狂言,朱元璋便下狠心瞄准射了他一箭——不料只射中大腿,命令拖出去,但要“找一太医好生医治”。这就很令人玩味了,按理说皇命一出,不能反悔,更何况是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然而我们从朱元璋这一套有柔有刚的举措中可以看出他知道丞相制度深入人心,牢不可怕,但他已下定决心将它废除,很明显,如果他将那个老顽固直接射死,日后肯定会冒出更多的想为“正义”献身的顽固派,因为死亡可以威吓人,也可以培植人的正义感和价值感。而他的怀柔行为却可以平息大臣们的怒火,获得大家的谅解甚至“同情”,使许多摇摆不定的人的心理天平向他倾斜,使某些想借题发挥的人“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果您不嫌我啰嗦,我们可以再来看看《红楼梦》的第四十回。当时刘姥姥来访,贾母领她四处逛逛,到了赵姨娘所生的探春房中坐了一会说了一会话,打算起身到别处逛逛时,贾母“笑里藏刀”对薛姨妈开玩笑说:“咱们走罢。他们姊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坐着,怕脏了屋子。咱们别没眼色,正经坐一回子船喝酒去。”单凭这话,我们便可以看出贾母的凌厉,倘若是个男的,说不定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呢!当然,咱们的探春也不是省油的灯,她赶忙笑道:“这是那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轻轻地将皮球踢了回来,于是贾母转变方针拣软柿子捏:“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当然,面对此话,两个玉儿是不知道该如何应答的。这也难怪,你看后来王夫人因在大观园中发现春宫图而关起门来检抄罪证时,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玉儿只能看视下人放肆而不敢言语,但未到探春那里,凤姐便已腿软,跟总负责人商量说要不咱们就别到她那里去了,总管却仗着有后台撑腰便高调行事,最后还不是自讨没趣挨了我们的三妹妹一巴掌?!

『道德经』,一部本该列为绝密,并禁它上百年的书》小说在线阅读_第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独孤123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道德经』,一部本该列为绝密,并禁它上百年的书第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