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刘綎、董一元、陈璘分别来自于大明西南、东北和东南,他们代表了援朝部队的三个主要来源。他们的入朝,表明大明朝廷终于下了狠心,决定动员全国之力,把苟延残喘的日本人直接碾压过去。

就这样,在短短数月之间,明军在朝鲜的总兵力激增到了十四万两千七百人!一线兵力达到了九万多,军容前所未有之盛!可谓是兵多将广。

兵多,这个好办;将广,却有麻烦。在朝鲜这么一个狭窄的地方,却聚积了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总兵、副总兵,管理起来是件麻烦事。

董一元是老资格,不必说,肯定地位不能比麻贵低。刘綎和陈璘两个人如今也是独领一面的主军人物,头衔上都有个提督。这些人凑到一齐,如果搞不清尊卑,早晚得出事。

于是明军的指挥系统进行了一些细微的调整,仍旧以邢玠为经略,统筹全局,由杨镐(后被万世德代替)经理布置战略。下面则分成了麻贵、董一元、刘綎三个战区,每个战区除了这三位最高指挥官以外,还设有一名监军。负责西路军的是参政王士琦;负责中路军的是按察副使梁祖龄;另外还有一个负责东路军的监军徐中素,可惜他五月份来到朝鲜,六月份就奔父丧回去了。也没人来接替他,位子就一直悬在那里——别说这三个战区,就连邢玠身边,都有一个御史陈效盯着。陈效不直接管辖那三路监军,但他手底下有两员金牌狗仔队,一个是丁应泰,一个是徐观澜,专门盯着诸将举止。

朝廷之所以派出这么多监军过来,都是因为杨镐在岛山败的太过离奇,让万历对援朝部队的行动产生疑心,觉得这些家伙可能会谎报军情,因此所有的监军身上都背着一个“查勘功罪”的任务。这些监军的权柄颇高,大战略上,三路诸将都听从经理吩咐,但具体到小战略和战术上,他们都必须得和监军商量着来。

事后证明,这些监军的表现都很不错,不仅确保了援朝部队能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而且在战争决策方面也起到了正面作用。

万历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邢玠和杨镐两个人看到明军的援军陆陆续续开到,胆气足了,便在汉城制定了一个十分宏大的计划。

在这个计划里,明军将分成四路,三路陆军分别进攻顺天、泗川和蔚山,一路水军扫荡沿途海域,用雷霆手段一下子摧毁整条日军防线,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明军在朝鲜战场一直以寡敌众,这是第一次以众凌寡,要痛痛快快出一口鸟气。

可惜杨镐还未付诸实施,就因为受丁应泰的牵连而离职了。在朝廷新委派的经理到来之前,明军都不能轻举妄动,只得慢慢积蓄着补给,调整部署,等待着上头下命令。

没想到的是,万世德还没来,丁应泰又来了。

杨镐事发以后,万历皇帝让丁应泰和徐观澜再赴朝鲜,查勘功罪。丁应泰考察了一圈,说你们这么多人堆在前线,却不肯进攻,光在那里消耗粮食,是不是不想混啦?

前线诸将都知道这位大哥的嘴是出了名的臭,谁被他喷上一口,要倒霉三四年,都把他往邢玠那支。丁应泰也不客气,到邢玠那儿说你赶紧开打,要不然杨镐就是你的榜样。

邢玠怕他回去又惹事,心想也别等万世德来了,差不多就开打吧。

于是在万历二十六年的九月中旬,在一个小小的丁应泰撬动之下,数万明军兵分四路,正式打响了抗日援倭的最后一场、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上战役。

关于这三路明军的兵力配置,列举最为详细的,是《再造藩邦志》。许多文章与相关研究书籍,都以这本书提供的数字为准。即:麻贵率领东路军两万四千人,再次进攻蔚山的加藤清正所部;中间一路由前辽东总兵董一元率领,总兵力一万四千人,主攻泗川的岛津义弘;西路军由刘綎率领,总兵力一万三千六百人;进攻顺天的小西行长。各地朝鲜军也分别跟随明军主力,一并南下。

与此同时,陈璘率领水师一万三千两百人,外加李舜臣的朝鲜水师,从古今岛出发,一路横扫整个全罗、庆尚两道海域。

这个数字,其实很成问题。

除开水军不算,明军的总兵力才五万一千六百人,跟日军总兵力相比要少。具体到分路上,除了东路军占有兵力优势以外,其他两路都不如日军。比如中路的岛津义弘,兵力有一万人,算上固城立花宗茂的七千人,实际兵力还在董一元之上。

这很奇怪,刑玠定下这个分路出击的核心思想,是以众凌寡、泰山压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击溃敌军。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在兵力上凌驾日军。他手里可动用的明军,有十几万人,何必只派出区区五万人呢?

三路明军的兵力,是根据《再造藩邦志》提供的将领名单去查询每员将领入朝携带兵数,然后相加而成。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再造藩邦志》的将领名单,实际上不准确,有许多错漏之处。

尤其是以中路军的情况,最为严重。《再造藩邦志》里只记载了六员参战明将,而泗川之战的关键人物彭信古(3000),却被写进了东路军的名单里;而另外一员重要将领蓝芳威,却被写入了西路军。仅这两个错误,就导致中路军少算了四千人。

漏写的情况更多。至少还有祖承训(7000人)、杨绍祖(1780人)、苑尽忠(500)、师道立(2480)、柴登科(3400)、马文呈(2000)、秦德贵(660)、没有记录在案。他们麾下的兵马,自然也就没算出来,导致兵力偏差极大。

把这些将领也计入中路军后,中路军的兵力达到了三万七千八百二十人,几乎与第一次援朝的总兵力持平。

这个数字不一定准确,毕竟实际出动的明军数量与入朝明军并不完全等同,不过它是一个比较接近于真实的猜想,误差不会超过三千。

在泗川会战结束后,《岛津家记》、《毛利秀元家记》和岛津义弘写给几位大老的表功状里,都得意洋洋地宣称,他们一共杀死了明军一共三万八千七百人。这个数字和中路军总数惊人地近似。日本史料惯于夸张,他们经常会用敌人的总兵力来代替自己的歼敌数字,这个习惯,反而反证了明军在中路出动兵力的真相。

西路军也有类似的情况,至少少算了王之翰、司懋官、曹希彬三员将领。

略去繁琐的计算,最终的结果是:麻贵的东路军,兵力为两万三千人;刘綎的西路军,兵力一万五千人;而董一元的中路军,总兵力达到了三万九千人。算上陈璘的一万多水军,明军为这次进攻出动水陆兵力近九万人。

这个动员数字,才比较能配得上刑玠“四路并进”的宏大构想。

以这个结果去审视这三路兵力的配置,就会发现,这才比较符合明军的心理预期。

泗川是日军防线的中枢,日军在这里星罗棋布了大量的营寨,防守严密。岛津义弘与立花宗茂又都是令明军头疼的人物,因此在这一路,明军必须要予以特别重视。明军的中路摆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击破岛津,也是为了可以随时支援东西两路,因此需要最多兵力。

蔚山的加藤清正已经是一只病猫,但他毕竟还是侵朝第一大将。年初的岛山之战,令明军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所有人都认为,要攻破岛山,需要不少兵力和时间,因此东路也不能掉以轻心。

至于西路,顺天的守将是小西行长。这个人在明军眼中,政治价值很高,军事评价却很低。明将唯一记住关于他的两件事,一是被李如松打出平壤城;二是跟沈惟敬勾结起来骗万历皇帝。这样一个小丑,远不如岛津义弘、加藤清正有威胁。再说,陈璘的水军从西向东横扫,第一个能够支援到的战区,就是西路军,所以这一路不必作为重点。

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中路军多于东路军多于西路军,是明军高层必然的选择。

前所未有的华丽攻势,即将开始。

让我们一路一路地慢慢道来。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小说在线阅读_第15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马伯庸_汗青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第15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