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沈惟敬是整个抗日援朝战争中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一介卑微布衣之身,游走于战争之间,依仗三寸不烂之舌把三个国家都忽悠得晕头转向,从秀吉、万历到小西行长、石星、宋应昌、柳成龙,当世的顶尖人物都被这个小老头挖了个大坑唬弄过,不愧是明朝——不,是东亚第一巨骗、十六世纪东亚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葩。

公平来说,在一开始,沈惟敬自己也没想到最后会走到这一步。他当初被石星从北京城里挖出来的时候,确实是尽心竭力,披肝沥胆,相比起大明其他外交人员的颟顸表现,他已经算得上很敬业了。别的不说,单说单骑闯进平壤城的壮举,便非常人所能做到。他的努力为李如松的进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这份功绩不容抹煞。

真正悲剧的根源,在于他的身份。市井无赖的烙印,注定了他只是一枚用过即弃的棋子,庙堂之上的人压根看不起这个低贱的家伙,沈惟敬只能拼命证明自己有用,才能活下去;而也正因为骗子的身份,让沈惟敬一次又一次选择用欺骗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两种作用力相互作用,最终让他走上了一条汉奸卖国的绝路。

当沈惟敬在大阪城向秀吉那屈膝一跪时,他这个人在历史中的形象,便已经凝固了。可怜,可悲,亦是可恨。

秦相李斯在被腰斩之前,对儿子感慨说忽然很怀念当年在老家上蔡的东门溜黄狗的美好生活。不知沈惟敬在死之前,是否也会怀念起自己当初在京城跟人炼丹胡闹的日子?

或许沈惟敬一点也不后悔。他死的时候,年纪已经超过七十,已比同时代大多数人活得长。而且他人生最后七年的经历,远比此前几十年的人生,以及大部分人一辈子加起来都要精彩曲折。

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限5个链接第十一章 和平时期的朝鲜

如果以万历二十一年三月停战算做壬辰战争结束,那么到万历二十五年二月丁酉再乱,恰好是四年的和平时期。

在这四年的战争间歇期,大明与日本你来我往地忙活着议和的事,那么朝鲜人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他们没资格参加谈判,所以只好闷在国里,做点正经事——练兵备倭。

朝鲜官军在整个壬辰战争的表现实在是太差了,动辄一溃千里,差到连他们自己都看不过眼。因此早在万历二十一年二月二日、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柳成龙便已经明确地向军方提出了要练兵备倭的口号。

他的这个提议很快便得到了执行,没遇到什么大阻力。原因很简单,朝鲜官军在壬辰战争中几乎被消耗一空,从基层到高层都死的差不多了……一张白纸,才好做文章。柳成龙把各地义军重新整编,纳入官军范围之内。这些义军经过一年战争的洗礼,无论士气和战斗力都比原来的朝鲜军队高出一大截。截止到丁酉开战之前,朝鲜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七万到八万左右,其中一半集中在釜山附近的前线,用来防备倭寇。

练兵分成了两个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是物质层面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都要硬。

精神层面指的是军队的战法与战术手段。一支军队必须得有自己的一套核心作战理论和与之相配的战术,比如日军的铁炮战法,再比如辽东军的铁骑战法,而朝鲜陆军却极度缺乏这种理论支撑,基本上还处于“看见敌人抡着大刀一窝蜂就上“的初级阶段。壬辰战争中朝鲜军动辄崩溃,就是因为缺乏组织力的缘故。

在这方面,朝鲜人有一个现成的老师:明军——或者说的更准确一点,是南军。

南军出自戚家军,而戚家军是十六世纪乃至中国整个军事史上最讲究组织性和战术性的军队,尤其是对倭寇的战绩无出其右。请他们来当老师,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朝鲜人对南军的崇拜深入骨髓,简直就是奉若神明。当初李如松撤走,留下了吴惟忠的南兵守卫汉城,让朝鲜人欣喜若狂。

南军将领入朝,在壬辰战争中并不怎么重要。但在中朝两国交流史上,将领大多为武林高手的南军入朝,却是一件大事,因为这纠缠出了一起中朝交流史上长达百年的官司。自然,对朝鲜人来说,这是件必须要“辩诬”的大事。

吴惟忠出身于南方军系,而南方军系的两尊大神——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大家都知道。这两位名将是正经的武林高手,大家也知道,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俞大猷的《剑经》,不是随便什么武将都能写出来的。

然而,戚继光虽然在他的《纪效新书》里收录了中国很多种长短武艺,却惟独没收刀法,原因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刀法虽然很多,但“传其妙者绝寡”,所以不收,留待后人有发现者增补。而他在军中所传的“辛酉刀法”,则脱胎于他得到的日本刀法,因此在他修订的第二版《纪效新书》里,删去了他认为在军中用处不大的一些内容,譬如拳法,增加了日本刀谱等内容。

与此同时,明朝不少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和军事理论家们,如何良臣、宋懋澄、茅元仪等人,都不约而同地在各自记叙及著作里说,中国唐宋时古军阵所用的实战刀剑法,到明已经式微,基本没人会了,或者干脆可以说就是失传了。

毫无疑问,来自戚家军的吴惟忠,必然精通脱胎于日本刀法的“辛酉刀法”,他们对上了日本武士,这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从朝鲜战场上的表现看,似乎正宗的日本刀法并没占便宜,在白刃战中,很多时候日军敌不过明军。

比之戚继光,南军的另一尊军神俞大猷身上的传奇色彩,要浓重得多。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小说在线阅读_第12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马伯庸_汗青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第12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