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汉城遭到了明军的突然袭击!

不是说李如松已经决意退兵了么?为什么还会有明军进攻汉城呢?

准确地说,这次参与袭击的明军,是辽东军查大受所部;更准确一点说,查大受袭击的不是汉城,而是汉城附近的龙山仓。

原来幸州城之战爆发前,李如松驻屯在开城,琢磨着该怎么保持平壤和临津江防线。李如松是个对战场有敏锐嗅觉的指挥官,他知道明军这一回防,汉城那五、六万日军即便眼前没动静,迟早还是得来添乱。因此他必须把战线保持在临津江一线,才能保证平壤的安全。所以就得想办法让日军无法对临津江防线有大的动作。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李如松想出了一个拖住日军手脚的办法。

我们之前说过,平壤战役后明军之所以快速推进,以至发生了碧蹄馆之役,很大一个原因是明军缺粮,李如松想尽快拿下汉城,获取龙山仓的大批粮草以弥补明军的后勤不足。

明军在平壤战役及渡过临津江后,抓了许多日军和朝奸俘虏,从他们的口供里,李如松一直都知道汉城日军有相当部分粮草积聚在离汉城五里的龙山仓内。于是李如松再次找来了傻大胆查大受,吩咐他在江东找机会突进,如此这般,好让小鬼子近期内的一切行动都歇菜。

查大受是辽东军中最能打的将领之一,当初带着几百人就敢去摸汉城的城墙,胆大如斗。得了李如松的授意后,他二话不说,带着自己麾下几百骑兵跨过临津江,在汉城附近昼伏夜出,四处寻找机会——李如松的军事意识很超前,这就是现代战争中的特种作战。

宇喜多秀家率军进攻幸州山城的事,当然没有瞒过查大受的耳目。他知道无论是日本还是朝鲜的注意力,很快都会被吸引到那边去,届时就是绝佳的机会。查大受计议既定,便带着人马悄悄贴近龙山仓,隐藏在附近,目送着日军开往德阳山的队伍离去。

把守龙山仓的守军是第一军团的副将、对马岛岛主宗义智。第一军团主力被小西行长带去了幸州前线,宗义智的部属因为伤亡过高,一直没恢复元气,便留下来看守粮仓。宗义智认为这是个轻松的活儿。此时明军在开城裹足不前,朝鲜军又被围在幸州,他想象不出还有谁敢靠近汉城来占便宜。

他没料到查大受就是这么个楞头青和傻大胆。

差不多就在幸州开战的同时,大明抗日援朝辽东集团军特种兵大队长查大受同志,率部摸到了龙山仓。接下来的故事,跟三国官渡之战里的偷袭乌巢差不多:宗义智吃酒吃得大醉,结果被查大受轻军突入龙山,四处放火,把仓中粮草烧了一个磬净,然后全身而退。查大受所部全是摩托化部队——骑兵,不是九州的短腿日本兵能追得上的。

宇喜多秀家接到龙山被袭的消息,吃惊非小。他不认为明军会孤军深入,袭击龙山仓恐怕是敌人大反攻的一个前兆,搞不好明军四万主力已经再渡临津江,朝着兵力空虚的汉城杀过去了。

一想到这个可能性,他的头皮便开始发麻。不行,不能再跟这个破山城纠缠了!汉城和幸州孰轻孰重,秀家还分得清楚。他当即下令全军停止进攻,返回汉城准备应付明军进攻。

等回到汉城提心吊胆地过了好几天,四处的侦察队都回来汇报后,秀家才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明军。他气得要死,差点要杀掉宗义智。最后还是小西行长死命劝说,才算勉强给保了下来。

既然没有明军,那再接着回头去打幸州吧。秀家这样想着,派人去作侦查,结果发现权慄已经把山城放了一把火烧干净,然后悄悄撤退了——他已经幸运地获得了一场惨胜,没有必要再死撑下去了。

无论如何,这个战略要点总算没落到朝鲜人手里。心中略觉宽慰的秀家放弃了派兵驻守的念头,可很快心头又被另外一份报告的阴云遮住。

五位奉行向他报告,龙山仓的粮草被查大受付之一炬,这相当于汉城全部存量的三分之一强。此时汉城数个军团云集,每日消耗量极大。龙山仓的丧失,对日军的固守影响不算太大,但别想再有什么大规模的反攻——这完全符合李如松的预期。(《明末纪事本末》里说查大受是三月焚烧龙山仓,时间上不确)

幸州之战的胜利,在战略上并无太大意义,但它给朝鲜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权慄善守的威名,不胫而走。不光朝鲜人一片交口称赞,据说连明军也佩服不已。

大概情况是这样的:整天在临津江转悠的查大受在焚烧龙山仓之后,听到权慄以两千人死扛了日军两万一整天,十分佩服,特意派了一员偏将去查勘战场情形。又过了几天,他亲自跑到权慄营地去询问详情。听权慄说完以后,查大受感叹说:“没想到即使在大明之外,也有真正的将领存在啊。”

李如松听到幸州胜利的消息时,正在回平壤的路上。他听到以后,心里有点后悔,觉得若那时候明军反攻,未尝不能取得大胜。他指着李如柏、张世爵几个人说:都是因为你们闹着要回军,这才耽误了大事。

不过这两段故事都出自朝鲜人的记载,未必可信。因为朝鲜人只要一涉及到李如松回军问题,就会变得特别歇斯底里。而且几乎所有的朝鲜方面记载中,幸州战役日军的退兵,和明军没任何关系,甚至连龙山仓突袭战就不太提及,我不知道这是无意呢,还是故意不提。总之,权慄的幸州大战,在朝鲜方面看来不但和明军没任何关系,而且还证明了李如松的胆怯。

幸州之战与龙山仓之战结束以后,中朝联军与日军开始以临津江为线,进入对峙阶段。明军没粮食往东打,日军也没力气朝西来,双方都没能力再发起大规模攻势。有趣的是,两军的实际控制领域,与后世的三八线几乎完全吻合。

两军停止了战斗,碧蹄馆附近变成了军事缓冲区。

三月里的一天——我们没太仔细去查阅有关资料,所以无法确定那天是不是艳阳天。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天有个老头悠哉游哉地骑着驴,出现在了去汉城的通衢大道上。

沈惟敬,好久不见!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小说在线阅读_第9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马伯庸_汗青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第9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