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把明军撤退时损失的人数考虑进去,是役明军伤亡当在一千余人左右,再怎么多也不可能超过吴惟珊所说的一千五。不过,这些伤亡将士,大多是李如松以下诸将的亲信家丁,辽东军的精华。
李如松说的阵亡家丁两人,明军二百六十四人,很可能汇报的是在编部队的伤亡情况,他和李如柏、张世爵、李宁、孙守廉、祖承训等人不在编的家丁损失未计在内。
在这一战中,辽东将领们带了大批家丁。辽东诸将的家丁,在十二月初九宋应昌催兵时曾有过统计,其云当时未到各将家丁人数为:副将杨元并原任游击戚金下家丁共六百八十二名;见任副总兵李如柏下家丁二百四十五名;原任副总兵祖承训下家丁一百二十三名。另外于正月的统计里,说李宁所部有辽东正兵及家丁一千一百八十九人,其他人的家丁数不明。
以此计算,则光是杨元、李如柏、祖承训三人的家丁就有一千零五十人,其他还有李如松带的数十到一百余人,李宁、李如梅、张世爵、查大受、孙守廉等人家丁也没有具体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每人的家丁都不会少于百人,因此我认为此战的家丁总计在一千五百到两千人左右。换句话说,即使刨去杨元的家丁,最开始的三千明军里也大约有一半是家丁。
这些家丁里,像李有升这种属于军中编制的是少数,大部分是没有编制的。这些不在编的家丁,如宋应昌所说,“患平即散,不作正数”,本就不算在编制内,自然也谈不上呈报伤亡数字。这里还有另一事要注意,即这些不在编的家丁的伤亡抚恤,是要由将领自己掏腰包的。如宋应昌安抚杨元时曾说,你在平壤一战阵亡的六名家丁,可以报上名来,我想办法给你破格存恤。这“破格”二字,说明这些家丁伤亡,按例朝廷是不管的。李如松心疼家丁伤亡,除个人感情外,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不过这么一来,阵亡人数就显然不是报给朝廷的两百六十四人了,那里面的家丁只有两个,是李有升这种有编制的。其他没编制的都没计算在内,这也确实没必要计算。一是按例不计,二是写上去了也领不到抚恤,白写。
这一战的大多记载中多少都强调了明军家丁,原因我想无外两个:要么家丁骁勇过于常人,要么家丁数量众多。但无论那个原因,都可得到家丁伤亡极可能比在编士兵大的结论。如果按在编人员死亡两百六十四人计算,而三千人中有一半家丁,那么此战明军战死人数当倍于战报,大约为五百三十人到六百人左右。如果加上受伤的,明军总伤亡应该在一千人左右。
……
汗青
晚上有事,先把今天的提前更新
————————————————————————
最后顺便说说咸镜道威胁的解除。
把加藤清正这股威胁解决掉的人,不是朝鲜任何一支部队和将领,依然是明军,准确地说是明军的总参谋长袁黄。
袁黄已经把朝鲜局势研究透了。他仔细地分析了整个战略态势与加藤清正的性格后,准确地判断出第二军团在咸镜道的尴尬地位:加藤清正现在又想占个便宜,又想早日脱离苦海,首鼠两端,左右摇摆,自己都无法作出决断。
袁黄不介意帮加藤清正下一个决心。
他请示过宋应昌之后,派了麾下一位策士冯仲缨,面授机宜,带了十几个人直奔咸镜道。
已经被吓破了胆的朝鲜人根本不相信这十来个人能阻挡第二军团的兵锋,屡屡提出质疑,对此冯仲缨解释道:“用兵诡道。平壤城刚刚被攻克,倭寇完全不清楚我军虚实。咸镜道那些人现在胆战心惊,怕大明怕得要命,十几个人足以唬住他们了。”
结果日军的反应不出袁黄所料。当听说明军派来使者谈判时,加藤清正以下的日军将领个个笑逐颜开,忙不迭地在安边扫洒馆舍,准备热情接待。
冯仲缨是个有胆量的人,他在二月二十五日到了安边以后,把其他人留在外围,自己单骑赴会,独闯倭营。加藤清正等人没想到他一个人来,不由得感叹说公万骑之中单骑入来,可谓唐突。冯仲缨没跟加藤清正废话,劈头就把他训斥了一顿,加藤清正居然不敢回嘴,唯唯诺诺。
在接下来的会谈中,冯仲缨告诉加藤清正两个很重要的信息:
第一个信息是明军在北境的动向:明军已经从平壤抽调了一部分南兵炮手,又从第二批入朝明军中分出万人,协助李镒防御平安道。李如松提督也已提兵返回平壤。
第二个信息,小西行长一直在跟大明暗通款曲要求封贡。
这两个信息对加藤清正的刺激相当大。第一条信息,让他彻底绝了偷袭平壤的念头;第二条信息,让他更迫切地早日返回汉城,免得被药贩子抢功。
袁黄虽然对日本国情不甚了了,可对这种二士争功的套路,可见得太多了,稍微一撩拨,便能起到离间之效。
冯仲缨分析完局势,加藤清正赶紧把自己的团花战袍脱下来,给冯仲缨披上,跟他歃血为盟,发誓早日返回王京,好重启谈判。临到告别,他还把两位被俘的朝鲜王子叫出来,跟冯仲缨见了一面,报个平安以示诚意。
冯仲缨一看加藤清正从善如流,便多加勉励了几句,大摇大摆离开了安边。朝鲜人问他谈的怎么样,冯仲缨一摆手:“搞定。你们这边不用屯兵提防了。”
朝鲜人不太敢相信,结果过了几天派人去一侦查,果然如其所说,倭寇全走光了!
安边会谈的效果立竿见影。大明使者促使加藤清正下定了决心,不再考虑出什么奇兵,会谈结束后就开始收拾行李,坚定不移地继续撤退。四天之后,也就是二月二十九日,历尽艰辛的加藤军团终于返回汉城。至此,临津江一侧再无日本军事力量存在。
袁黄轻轻的一记推手,便把这一支日本最犀利的军团驱赶回了汉城,为接下来的东进与和谈铺平了道路。
可惜袁黄并没有等到这一天,就被罢职了。
说来有些可笑,导致袁黄罢职的,不是因为他在朝鲜的所作所为,而是一件陈年旧事。
之前袁黄曾经在吏部担任主事,他与另外两名官员被人弹劾渎职,朝廷派了赵南星进行调查。赵南星是后来东林党的大将,和首辅王锡爵是政敌,结果在王锡爵的干预下,赵南星反被罚俸降职,吏部的其他两个人也被夺职——这时候袁黄已经被石星调去兵部,去往朝鲜的路上,暂时逃过了一劫。
想不到三月份的时候,这事又被礼部精膳司署员外郎事陈泰来提了出来,把赵南星、袁黄等人大大地称赞了一番,痛斥王锡爵。这事被王锡爵解读为私自结党,万历大怒,把陈泰来、赵南星、袁黄一古脑都禠职了事。
正好李如松对袁黄也多有不满,先后上了几道书骂这个老和尚不是好人。这新仇旧账联合到一起,袁黄只得黯然走人。这位一代才子和奇人,真是躺着也中枪……
总参谋长袁黄在朝鲜的功绩不显,历来被人提及较少。可实际上明军的进攻计划,都是袁黄呕心沥血制订出来的,不然李如松在朝鲜断不可能像是在自家后花园闲逛般轻松。抗战的胜利,有李如松的一半,也有袁黄的一半,可惜袁黄没有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袁黄被弹劾之后,索性挂职回家,潜心修行,后来写成了《了凡四训》与《功过格》,在民间影响极大,几与著名思想家李贽齐名。比起其他几位同僚的下场,他这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