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有日本学者声称这一战是立花宗茂精心策划的一场诱敌战,具体的战略是:十时连久孤军示弱,以五百人先击溃了三千敌军,又把六、七千名敌人主力吸引过来,然后本队在侧翼发动奇袭,最后杀死明军两千多人,敌人仓皇而逃,是场大胜利。

这个推论的基础首先就不存在的。明军在这场遭遇战里的参战人数,最多只有三千人,立花宗茂所部是三千二百人,日军兵力比明军还多一点。日军所谓的“六七千明军”,只存在于他们的幻想。

且从战斗过程具体分析。在开战之前,立花宗茂确知的情报,只有“查大受五百骑袭来”的消息。对付这点明军,他不可能也没必要实施示弱战略,正确的做法是迅速移动本队支援前锋,构成局部兵力优势——立花宗茂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等到十时所部和小野所部合流之后,总兵力为一千二百人,但之前阵亡了一百三十多人,因此这时兵力大约是一千出头,开始反击查大受。这个阶段日军占有优势,宗茂也不可能采取示弱战略。

等到明军后续的两千多骑兵赶来支援的时候,十时连久立刻在前线陷入苦战。在这种情况之下,宗茂已没时间策划也不需要策划所谓“示弱诱敌”,因为十时连久加上小野部,早就已经“弱势”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用演。

换句话说,从立花宗茂出兵开始,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来实行“示弱战略”。所以结论是,这个“示弱”的说法,是为了美化立花宗茂能征善战的形象附会而来的。他确实作出了迂回奇袭的决定,是一招好棋,但这只是一名优秀将领对战场情况的一种活用,是临时起意,而非处心积虑的策划。

从战斗的结果来说,日方的记录也颇值得商榷。《征伐记》、《黑田家记》、《毛利家记》、《安西军策》、《立花朝鲜记》等第一手史料众口一词,认为立花宗茂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大胜利,杀敌数从两千到六百不等。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历史研究现象。当我们阅读史料时,经常能发现记录者出于某种目的,极力渲染战争中某一方的英雄事迹,但他们又经常顾头不顾腚,一不留神就在别处记录里留下些许矛盾的细节,最后泄了自己的老底。

对于这场遭遇战,我们无须去深究在战斗中立花诸臣到底有多么骁勇善战,上述史料在吹嘘完以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细节,如《征伐记》说“长政疾驰来援,遂以统茂归”;而《黑田家记》则说“宗茂铠上矢如猬毛,登小丘而休,长政代奋战,明军退”。

日方的记录光顾着吹嘘立花宗茂的武勇,却忘记把结局改一改。

从《黑田家记》里“长政代奋战,明军退”的描写,可以反推回去证明,明军在与立花宗茂的战斗中,根本就没有落荒逃跑,反而是步步紧逼,所谓的“登小丘而休”,分明是立花宗茂本人反被明军压迫到了小丸山山上。直到黑田长政赶来支援,接过立花部投入战斗,明军才退去,黑田才有机会“遂以统茂归”,把他救出来。一个“代”字和一个“归”字,让之前的吹嘘泻了底,这么窘迫的遭遇,实在不是胜利者所为。

事实上,在这场战斗里,明军的兵将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了极强悍的近战能力和极高军事素养——当然,这是因为这些部队是李如松等人的家丁,战斗力比普通明军要强——与日军先后数次交锋,并未呈现出弱势。甚至在遭遇侧后袭击的时候,明军也无一部溃败,而是回撤一段距离后迅速重整队形,硬生生地挽回了局面。众所周知,在白刃战中接战不利,整队回撤而不引发溃败,反而立刻重整好阵型进入反攻,这对士兵和将领的素质要求有多高。

而且,这些明军并未携带大量轻重火器,手里只有少量神机箭还有三眼铳,再就是标准的马战武器——佩刀、弓箭了,在这种情况下与日军进行的是一场实打实的白刃战。在这个日军最引以为豪的科目里,明军丝毫没落下风。

号称西国第一名将的立花宗茂,面对与自己兵力相当的明军,除了靠奇袭暂时迫退了明军以外,再没占到半点便宜,反而赔上了十时连久和池边永晟两员大将的性命,最后连他自己都被迫退到了小丸山,靠长政的救援才缓过气来。

因此这一场碧蹄馆的前哨战,双方最多只能说是打了一个平手,客观地说,明军还略占优势。

改稿回来,有看了一下这两页,深感惭愧,自觉说话口气过分了,再次道歉,有得罪的请多包涵。

另外,有些问题我想一次说了,免得反复说。

铠甲问题。就我的认识,朝鲜战场上明军铠甲,从防御角度看,普遍程度是不如日本的。棉甲纸甲,想必不少人知道,这种东西防鸟铳勉强,对上日本铁炮无效,对上冷兵器无效。鳞甲链甲,总体来看和日本铠甲相差无几,钢铁品质对此影响不大,关键是主要是防护面积和活动能力,这两点和日本甲差异不大。因此这项明军不占优势,甚至还略处下风。

想具体知道日本战国铠甲种类和性能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日本的相关资料,但还请不要浏览几眼就匆忙结论,不然还是会陷入车轱辘话,要看就看透。

火器问题。明军火炮的数量和种类以及质量都占绝对优势,日军的大筒什么的就不谈了,没法和明军比,连自己国内都没多少。单兵准热武器,日军铁炮占优势很大,数量和明军差距不大,但精度和射程都好于明军的手铳、鸟铳、三眼铳。

兵种问题,明军占绝对优势,四万人中有两万五是骑兵,配备了不少种类的准热兵器,神机箭三眼铳之类。日军的骑兵,按现有的记载看,朝鲜战场上最多不足百分之十,少里算还不到百分之五。而且隶属各大名,无法统一调度,形成不了骑兵集团进行打击,所以基本等于没有。整个朝鲜战场的陆地野战,实际是日军步兵和明军骑兵的战斗。

明军的兵种和武器配置,基本可以保证陆地野战占绝对优势。火炮的远程攻击对上对方密集阵形,日军没有任何有效手段防御,除非能事先构筑复杂的工事。明军的火炮和本阵防御有北兵及肉搏步兵的主力南军。火炮打击之后是装备了冲锋热武器及肉搏冷兵器的骑兵冲锋,骑兵进入弓箭和火铳射程开始射击,然后入阵肉搏。日军铁炮在野战中能起作用的,只有在明军骑兵冲锋到阵地前这一小段时间及距离,但这个时间和距离明军骑兵的火铳也能发射,虽然射程和精度不好,但还是有火力,最主要是有足够的速度。

其实注意看的话,可以发现在朝鲜战场上日军几乎不和明军陆地野战,一直主要依托于城池做攻防,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样一来,日军的铁炮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其精度和射程的作用,而明军骑兵则被大幅度削减了优势,最多可以快速机动变换攻击方向,除此外骑兵优势在城池攻防战里完全被削减。

陆地野战,碧蹄馆是很好的例证,我们后面会一一分析。遗憾的是当时明军没有火炮部队。

其实日军当时的铁炮,毕竟与后来的火枪有差距,虽然优于明军火枪,但还是存在缺陷。熟悉日本战国史的可以参照一下长篠之战。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小说在线阅读_第7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马伯庸_汗青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第7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