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这是一场辉煌的胜利,所有人都认为彻底赶走侵略者计日可待。可真实情况是,日军是主动放弃这一片统治不稳固的区域,除了平壤之战以外并未损失太多有生力量。而且随着日军退却和明军的追击,两者之间的补给优势悄然发生了转换——可在这个时间点,还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隐忧。

黑田、小早川他们两个在一月二十三日回到汉城,发现其他人早就在等他们了。除了加藤清正和锅岛直茂的一万三千人仍旧留在咸镜道以外,日军在此地的总兵力约为四万,与明军总兵力大体相当。

小早川隆景想打仗没打成,带着一肚子情绪到了汉城,死活不肯进城。秀家派人来劝,老头子瞪起眼睛,说明军马上就打来了,我在外头准备迎战还方便点,进城干嘛。诸将好说歹说,把他弄进城里,讨论如何守城。隆景拼命唱反调,说咱们这么多人这么点粮食,死守就是个死!明军从平壤出发,路上需要花十天时间,士气肯定大不如前。现在不痛痛快快进行决战,还守城干毛啊!

他的意见得到了少壮派的赞同。比如号称西国第一勇将的立花宗茂,就举双手赞同隆景的意见,他认为一旦汉城被围,釜山的补给线就会被掐断,不是良策。敌人刚攻下平壤,肯定对我们极端轻视,应该出其不意出兵决战,肯定能赢。

秀家一听,行啊,那就麻烦你出去巡逻吧。于是立花宗茂担任汉城外围巡逻,率领部下随时监视明军动静。同时,其他部队还在东大门、南大门的沙汉里、汉江等处演习,汉城周围遍插鹿角。为了防止汉城内有间谍向朝鲜通风报信,日本人竟然还残忍地对汉城百姓进行了一轮屠杀。一时间汉城内外腥风血雨,人头滚滚。

在日本人紧锣密鼓地备战时,李如松在平壤一直密切关注着前线局势。他希望在汉城的日军,也能像在平壤和开城一样主动撤退,这样明军不必付出太大代价便可完成此行任务。

这时候,一个姓张的日军通事——很可能又是那个汉奸翻译官张大膳——对李如松说:“日军的精锐,都在平壤。平壤一败,其他日军根本就不足为惧。”

人一般会倾向于相信那些自己内心希望的言论,李如松也未能免俗。他按捺不住心中喜悦,当即传令,派了高升、孙守廉、祖承训两万人先行出发,他自领中军在后,只留下了高策、梁心的三千人守卫平壤。

李如松的主力部队在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开城。在前一天,他在路上接到朝鲜哨探传来的消息,说前方汉城已经空了。这次李如松没有轻举妄动,兹事体大,他得谨慎从事。他指派查大受作为前锋,前往汉城进行侦查。

查大受是个傻大胆,他带了数百骑兵渡过临津江,随行的还有朝鲜军高彦伯所部,实际就是向导和翻译。他们一口气跑了八十里路,途径原平、碧蹄馆、成均馆,在二十五日清晨摸到了慕华馆。

他这一摸,摸出来壬辰战争中最具传奇色彩也最扑朔迷离的一场大战——碧蹄馆之战

在朝鲜,所谓的“馆”,特指明朝使者沿途歇息的驿馆。官道每隔几十里,都会设有一处专馆。比如朝鲜国王李昖在义州,接待明朝往来使臣的地方便是在义顺馆。在定州有林畔馆;在顺安有安定馆。而平壤的规格比较高,叫做大同馆。在许多朝鲜史书的时候,作者有时候干脆就把这些馆的名字当作地名来使用。

慕华馆属于汉城的迎宾馆,位于西大门外。查大受走到慕华馆,等于是摸到了汉城的城墙。

在这里他遭遇了日军的巡逻队。这支一百左右的巡逻队不属于立花宗茂的外围巡逻兵,而是秀家的直属城防部队,隶属于秀家的军事高参前野长康、加藤光泰。

他们看到明军身影,十分震惊,难道说明军主力这么快就抵近汉城了?为何外围巡逻部队毫无警报?

两军发生了短暂的交锋,事出突然,兵力又处于劣势的日军完全不是对手,被杀得一败涂地。查大受怕孤军深入,并未认真追赶,连夜返回开城。

查大受向李如松汇报说,日军并没放弃汉城,不过守军战斗力很弱,估计都作好了弃城的准备。此时正是进兵的大好时机。钱世桢在《东征实纪》里认为查大受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贪图功劳,所以说了假话让李如松尽快进兵,以致由此大败。

这个评价有点事后诸葛亮,更何况钱世桢对辽东军一直存有偏见,在他看来,贪婪的辽东将领作事都是为了贪功。在这件事上,我认为查大受只是误报了敌情,没有存心贪功——他只是根据那一场遭遇战的战果,得出了一个不太准确的结论。

李如松得到查大受的确认之后,终于相信汉城守敌不堪一击。李氏血液里的冒险因子在这时候开始发作,内心掀起了巨大波澜。再加上当时明军以及平壤、开城各处的综合状况实在太差,已经发展到李如松觉得无法再拖延进军汉城的地步,他最终作出了一个决定。

一月二十六日清晨,钱世桢和其他明军将领发现,李宁、孙守廉、祖承训三名辽东将领带着李如松及各将的三千嫡系精锐急匆匆出了开城,李如松的五弟李如梅也在军中。

这支部队一路向西疾驰。沿途包括钱世桢守军迎上去询问,三员将领支支吾吾不肯回答,一抖缰绳离开了。

钱世桢还没回过神来,又看到李如松带着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等两千人也离开了开城。钱世桢问他去干嘛,李如松回答说去侦查敌情,还叮嘱其他人好生守住开城。钱世桢在心里大骂:你骗鬼呀!

在这里解释一下。家丁是明代中、晚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军事编制,是将领通过隐占、私役、招募等手段控制在手里的武装集团。这些家丁名义上属于官军编制,从朝廷开饷,却只听命于将领本人。当将领转任其他地区的时候,家丁也被允许跟随,实际上等同于将领的私人部队。家丁的多寡,被视为该将领的实力体现——李如松之所以在平壤网开一面,不想与小西行长硬拼,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希望自家实力受到损伤。

这两波人马共计五千人,将领全部都是辽东将领,士兵也都是诸将的家丁,抢功的意图昭然若揭。

此时已有早春迹象,温度回升,道路上的冰雪融化,雨水又多,泥泞一片十分难走。李如松所部涉水趟过临津江,晚上到了汶山,第二天早上抵达坡州。算上之前在此驻扎的六千人,明军在临津江以西一共聚集了一万一千人。

日军巡逻队的败战,刺激到了这位提督的功利心。既然敌人如此不堪一击,那还等什么呢!他如此急匆匆地上路,为的就是早日把收复三都的功劳拿到手。

日军巡逻队的败战,在汉城内同样掀起了轩然大波。

被明军斥候轻而易举地摸到了汉城城下,这对于日军诸将的刺激非常之大。石田三成等人认为应该立刻加强城防,但小早川隆景找到秀家,拽着大谷吉继说咱们可是约好了的。现在敌人已经逼近,我得出去迎敌。

秀家被小早川隆景逼得没办法了,只得答应。在讨论谁当先锋时,诸将都争先踊跃,小早川隆景眼睛一扫,淡淡道:“我虽老,颇有所思,今日之事请许我。”他的资格在这里一摆,没人敢争,于是先锋就这么定了下来。

汉城日军在出击之前,把四万部队分成了三部分。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小说在线阅读_第7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马伯庸_汗青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第7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