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流
3月20日前后,正值伊拉克战争爆发8周年,法英美等国联手对利比亚发动空袭。法国“阵风”和“幻影-2000”战机对利比亚先行实施了空中打击,美国部署在地中海上的多艘军舰与潜艇随后发射了百余枚“战斧”巡航导弹,这场欧美命名为“奥德赛黎明”、俄罗斯总理普京斥为“十字军东征”的空袭行动开始了。实力不济的英国也派出战机参与空袭,弹丸之国挪威丹麦也会参与行动,加拿大、西班牙、沙特、卡塔尔等都将加入进来。
利比亚石油资源丰富,军事上没有抵抗能力,是理想里的待宰肥羊。由于中东地位受到撼动,美国选择在周边释放压力,或者当中东破局不可逆转,美国面临空前的维稳压力,亟需把矛盾焦点从核心利益区引开,建立亲美代理人或制造新的动荡区,而历史记录不良的利比亚首当其冲。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法受到的冲击巨大,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游行示威有常态化趋势,为了向外转移内部矛盾,攫取中东北非的最大利益,两国迫不及待的动武了。此前英法两国作为配角,参加过美国主导的科索沃战争,特别是英国参加过伊拉克战争。对利比亚战争是由西方大国发起的,影响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局部战争,依然是针对主权国家的,着眼于石油和地缘政治的非对称战争,是西方联合发起的再次针对伊斯兰国家的战争。
从表面看,由于美英法共同参与,说明美欧达成某种共识,美英法轴心重新形成。但与科索沃战争不同,当年北约绕过联合国,在谴责声中发动了科索沃战争,现在只要北约内部能够达成共识,也可以绕过联合国发动利比亚战争,但问题是这次走了联合国途径,可知美欧共同参与不仅仅是合作,深刻分歧将从头到尾贯穿其间,下面我们做简单的回顾:2月份,美国利用社交网站和电子邮件煽动利比亚人游行抗议,引导骚乱从东部向西部和首都的黎波里蔓延,很快白宫发言人称美国正在考虑出兵利比亚;3月初,美国舰队从地中海驶向利比亚海岸,美英国扬言“不排除军事干涉”和建立禁飞区。但北约成员国就是否对利比亚动武存在分歧,法国及欧盟诸国反对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下采取军事行动、包括建立禁飞区,中国、俄罗斯、阿盟都公开反对美英两国提出的干涉主张、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军事介入利比亚。欧中俄共同阻止美国独自掌控利比亚局势,以维护多方在利比亚及周边的相关利益,维持埃及、突尼斯等中东国家的变革成果。
3月17日,卡扎菲政府重新掌握利比亚国内局势,有可能迅速攻下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这天,联合国安理会紧急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该决议附有法国(欧盟)力主的、海陆军事打击内容。当天,安理会就法国、英国、美国和黎巴嫩共同提交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有10个国家投赞成票,中国、俄罗斯两个常任理事国和印度德国巴西三个非常任理事国投弃权票。我们可以作出以下解读:自主能力极差的黎巴嫩出现在名单上,给提案增加了非西方的、阿拉伯的味道;中俄收起阻拦索令人深知利害关系,促使其他相关国家不敢贸然投反对票,保证了决议案能够顺利通过;法国和德国立场互为补充,为欧盟的政策预留很大空间,既挑起军事打击又参与重建。
眼看着军事打击已成定局,利比亚宣布接受安理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立即停火并停止所有军事行动。美国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正在突尼斯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强调,无论美国还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会单方面采取行动,而“任何行动都将是安理会协商后作出的共同决定”。法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则高调表示,在联合国通过决议的数小时之内,法国可能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此前中俄投弃权票已经透露,既无意阻止战争的行将到来、又表达反对(中)/不同(俄)的立场。于是,接下来就是战争的爆发,贫铀弹频频划过的黎波里夜空,在镜头里留下绚烂的橘红色踪迹。
为了阻止乱局的失控,维护最核心的中东利益,美国亟需转移地区矛盾焦点,同时在附近制造新的利益区,因此率先挑起了利比亚乱局。趁着中东北非乱局蔓延,欧洲有心扩大势力范围,加速进行欧盟在军事上的整合,推进欧盟的全面整合、地中海联盟计划的启动。欧盟在中俄阿的策应下,先阻止了美国单方的军事行动,打碎美国主导利比亚局势之企图,后从联合国拿到动武的合法性,在开始阶段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导权。美国之所以参与军事打击,是因为不这样就会被边缘化,用奥巴马的话说是“受某些国家的影响,我们的军队被迫主动承担起任务”。美国之所以甘于作配角,是因为它需要欧盟帮助维稳中东,否则中东局势会呈现更大的变化,同时当配角意味着对主角的制衡,另外中俄何尝不是对欧美的制衡。
为什么是利比亚?萨达姆被绞杀后,卡扎菲被震慑了,利比亚投靠向美国,英美情报机构和卡扎菲政府来往密切,反美的卡扎菲已经沦为半个亲美分子,但同时仍然保持原来桀骜不驯的风格,比如带头反对美国在非洲建立司令部,警告其不要在非洲大陆有任何军事存在,称非洲人把这种军事存在看做殖民主义。2008年法国推动召开了首届“地中海峰会”,欧盟27个成员国、部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卡塔尔、毛里塔尼亚等43国领导人,包括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以及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的领导人都出席了,但卡扎菲拒绝出席、指责“地中海联盟”破坏了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团结。此前更大规模的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与会,利比亚派出的是低级别的对外联络部门的亚洲事务秘书长。此外,他关于建立泛伊斯兰联盟的梦想不曾泯灭,令追求世俗化的阿拉伯联盟头疼不已,他还高调提出建立大非洲联合体,要把其他外部势力驱逐出非洲,这种毫无原则可言的外交政策,像鸡蛋在石头间玩“碰壁游戏”。
在战争爆发前夕,萨科奇就国际局势发表讲话时说,现在正是重建地中海联盟的时候。法国新任外交部长朱佩在就职讲话中,将重建地中海联盟、强化欧洲共同安全政策放到突出位置。这场战争表面上有效弥补伊拉克战争以来的大西洋裂缝,似乎使得欧洲和美国重新回到科索沃战争时的伙伴关系,然而欧洲的“地中海计划”必然同美国的“大中东计划”构成直接冲突。地中海联盟有显著的战略意图,即扩大欧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通过整合地中海沿岸的产油国,用石油来强化欧元的物质基础;通过扩大欧元的使用区域和势力范围,逐渐把美元从所在区域成员国赶出去;重新返回和经营旧殖民地非洲,努力把中俄对非洲的影响给挤出去。推进地中海计划的同时,欧盟还以利比亚为支点,与美俄中展开利益博弈,致力加速推进欧洲全面整合,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将展开南欧之行,访问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和马其顿,释放出欧盟希望再次大规模扩容的信号,吸纳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马其顿、塞尔维亚、科索沃。
在利比亚战争上,浮现出极复杂的图景,各大力量合作与斗争共存,欧洲与美国之间、中俄与美欧之间,等等。联合国决议案通过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我们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对决议中的某些内容有严重保留,考虑到阿拉伯国家和非盟的关切和立场以及利比亚当前的特殊情况,中方和有关国家对决议投了弃权票,没有阻拦决议的通过。(此前,中国从利比亚撤人撤的干脆利落,显示出对地区复杂形势的谙熟于心。此后,沙特特使在法国宣布军事行动后紧急访华,从侧面说明中国对中东事务介入程度已深。)此前,在中东地区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翟隽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和沙特四国进行为期8天的访问,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与四国交换看法,还在开罗阿盟总部会见了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穆萨。此后,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访问了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卡塔尔,同这些国家领导人就中东和平进程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称目前中东形势的变化将整个世界的眼光都吸引到别处,提醒不能因为目前的局势把中东和平进程问题淡忘了,他强调中东问题始终是地区的核心问题,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要实现巴勒斯坦建国,以及解决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问题、黎巴嫩南部边界领土争端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