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当代媒体都习惯说,在某某领域中国“与美国差距还很大”、“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是仅次于美国的国家”,或者“中国取得巨大成就,但与美国还存在10年差距”、“中国发展很快,按此速度很快就能赶上美国”等等。此次反导试验后,美国媒体重复着“中国缩小了与美国的军事差距”的旧调,但事实绝非如此,中国在反导领域应该已经走到美国前面去了,我们很关心美国什么时候能缩小与中国的差距。当2007年美国宣布在日本布署F-22的消息,仅仅两天后中国就用打卫星以示抗议,而美国在准备了足足13月多月才勉强完成了打卫星试验,且技术含量较低;当2010年美国决定正式对台出售武器,中国迅速启动了陆基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这次美国准备了20天才进行导弹拦截试验,难度上比中国的要低,并且结果是失败。

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我们可以监测别国发射导弹实验了,因为我国的预警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如于1979年成功对坠落的美国太空实验室进行精确跟踪,于1981 年成功对苏联向太平洋发射的运载火箭进行精确跟踪。航天监测网和许多反导关键技术是从中国发展火箭伊始就逐步推进的,不能不佩服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前辈科学家的恢宏眼界、深厚实力,也就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建的就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为了发射火箭或导弹的某个产品,所以太多的产品可以在这个体系内运转,能制造出来的、能试验出来的、甚至能想象出来的,都将有可能在这个体系内运转。

再往前,早在1960年代国家就启动反导项目了。1963年12月15日,在听取完战略武器问题汇报之后,毛主席肯定了科技人员提出的反导设想,他指示说:“原子丨弹丨、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1964年2月6日,***请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等几位科学家到住处谈重大科学问题,几个人坐在毛主席的床边谈了三四个小时,不同的人谈各自领域的主题。(近期发现记录这次谈话部分内容的珍贵文稿,该文稿由钱学森事后亲笔追记。)在对话中,毛主席谈到搞原子丨弹丨的成绩:“你们搞了个1000公里的(注:射程),将来再搞个2000公里的,也就差不多了。”钱学森回答说,美国在东南亚有些基地,有2800公里的距离,而夏威夷不止4000公里,意指4000公里还远远不够。这个问题谈明白后,接下来就反过来说了,谈怎么对付其他国家的核威慑,毛主席讲道:“总要搞防御。搞山洞,钻进地下去就不怕它了。”钱学森回答说:“我们正在遵照主席的指示,先组织一个小型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小组,准备研究一下防弹道式导弹的方法、技术途径。”听到这里,毛主席强调“有矛必有盾”,又说:“搞少数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就是研究“盾”的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的。”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这说明,当年我国搞好运载工具后,就紧接着搞反导系统了,因为在1964年正式启动,所以就命名为640工程,同年国务院总理***批准七机部二院为“反导、反卫星总体研究院”。早在1970年,该院就成功进行了低空拦截武器系统“反击一号”飞行试验,早在1974年,该院就进行“反击三号”反导弹系统高层拦截(及双层拦截)计划论证,早在1970年代末,我国已经初步建起一个能够防止弹道导弹打击的区域。到1980年,这个比“两弹一星”工程更具挑战性的浩大工程,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重大技术成果。640工程被终止后,国家启动863工程,相关项目继续执行下去,我国反导技术在1990年代取得了突破,并于2002前后进行了数次反导试验。

反导研究不比美国苏联晚,反导理念不比美国苏联差,如果不是更好些的话。

反导研究不比美国苏联晚,反导理念不比美国苏联差,如果不是更好些的话。谈到中美航空领域的发展史,评价现阶段成就与展望未来,不能不谈到钱学森。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人类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20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19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最为杰出的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超越冯•卡门,成为20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

他在28岁(1939年)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成为当时航空界和加州理工学院里最惹人注目的人物。38岁时(1949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这意味着他正式领导美国太空火箭的研究,因为该实验室领导着美国太空火箭研究,上面的直接负责人是美国海军次长。这时候(1949年),未来的苏联火箭和卫星工程的主要负责人,苏联航天飞船的主设计师、航天计划的重要制定者科罗廖夫,正在秘密开发火箭;纳粹德国的导弹专家、未来美国的火箭专家、美国航天之父、“阿波罗”工程负责人冯•布劳恩,正在美国坐冷板凳。如果没有麦卡锡主义迫害,他继续顺顺利利的干下去,美国的航天之父就应该是钱学森、而不是什么冯•布劳恩了。

德国是导弹技术的发源地,V1和V2导弹是世界最早的导弹,美国和苏联的导弹技术最开始都是学来的。1945年德国投降后,美国军方派遣他们最厉害的两个火箭顾问到德国考察导弹技术,这两个人一位是冯•卡门,另一位就是钱学森。钱学森亲自讯问了德国导弹专家冯•布劳恩,参与讯问了德国空气动力学家鲁道夫•赫尔曼(期间,钱学森惊奇地发现、当事人对此也供认不讳:赫尔曼设计火箭所采用的关键理论和技术,竟是应用了自己两年前发表的论文的成果),以及参与讯问德国空气动力学家普朗特,了解到当时世界最为顶尖的导弹技术。其中,冯•布劳恩是V1、V2火箭研究发展中心的主持人,鲁道夫•赫尔曼是V1、V2火箭研制、发射理论的负责人,也是设计超音速风洞小组的领导人。

有人形容钱学森审问冯•布劳恩说,这是未来的中国航天之父审问未来的美国航天之父。

冷战时期美苏掀起太空争霸战,在两大新兴超级大国的综合实力的支撑下,冯•布劳恩、科罗廖夫都成了人类太空先驱,而之前比他们要璀璨、卓越得多的钱学森,则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全面主持中国航天工作、并带领数十万中国航天人,为更加宏大、更加完美的航天梦而默默奋斗着!

钱学森生活的时代英雄辈出,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伟大的。“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都是有祖国的”,只有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尤其当下恰逢中国崛起、中华复兴的蓬勃发展期。

下面我们接着谈反导。空中战场是地面战场的延伸,太空战场是空中战场的延伸,反导系统追求“绝对安全”、抢占太空“战略制高点”。所以中国反导试验具有里程碑意义,有观点称其意义不亚于首次原子丨弹丨试验。在中国高端的陆基反导拦截试验面前,美国在亚太地区推销的反导联盟,在技术上沦为毫无夸耀的低等品。

成功率没中国高,理念上没中国高,美国的NMD和TMD何去何从?

依照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理应在许多领取取得世界第一。在美国引以为豪的诸多先进领域,都离不开聪明智慧、思维活跃的华人的奉献,但华人在政治、名誉上是受到压制的群体,谁让他们有磨灭不去的中国背景呢,谁让中国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呢?谁让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呢?

国际社会与美国大博弈》小说在线阅读_第6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谁知我是苍鹰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国际社会与美国大博弈第6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