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氏访华很“成功”,盖茨此行会“成功”么?在陷入全球被动的态势下,当年美国对拉姆斯菲尔德之行表现得很高调,迫切想给外界传达出成功访华的信息,从而促使方方面面做出调整、增强对美国的信心。有了参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司令部,成为该部队建立以来,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指挥中枢接待的第一位外宾。有了这个噱头,拉氏在离开前高调宣布:这次对话是“成功”的。此后6年时间里,美国的相对实力和综合实力都有所下降,金融危机令其经济前景黯淡无光,中美两国的实力大大的接近了。据最新消息,盖茨在来京前夜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领导人认为美国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成了一个衰落的国家,那他们就错了。他称,“我有生以来已两三次听到人们谈论美国衰落,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时尤其严重,但我的忠告是,无论是在美国国内还是国外,那些认为美国衰落并低估美国韧性和活力的人终将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联想到奥巴马的“美国决不做老二”的观点,似乎美国依然刻意表现出“自我感觉良好”。中国领导人不关心美国的国家兴衰,世界在意的是美国在世界的相对坐标,就像拉氏严重低估中国核打击力量,盖茨严重低估中国航空业实力,也就像小布什班底构建世界霸权的战略幻想,奥巴马政府构建G2分工体系的丰富想象,都是对中国实力的赤裸裸的低估。
中国不需要被捧杀,同样不需要被任何势力低估,那样很容易引发多方的战略误判!去年年初以来,美国把焦虑和躁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军事层面的异动越来越频繁,在中国周边的动作越搞越大,双方有必要做出郑重的交涉和沟通,以避免军事冒险引发不可收拾的残局。盖茨已经离开北京,他参观过了二炮,似乎略去了长城之行。
就像拉氏北京之行“很成功”,盖茨离开时表示此行“很成功”,这种表态显然是明智的。
1、从美国停产F22说起
美国为什么停产F22呢?官方的解释是裁剪军费计划的一部分,没有威胁,没必要生产这么好的武器。美国媒体的解释F22太强了没有对手。宋晓军先生和其他一些非西方专家说是有不可告人的缺陷,但我认为缺陷可能有,但是作为一种定型10多年的飞机,这种缺陷不会是致命的和无法解决的,美国之所以停产F22,最大的考虑是保障F35的销路。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日韩新澳欧盟等国的决策者,如果F35和F22让你选择,你会选谁呢?我是当然选F22的,因为它性能明显强很多,高端武器是不太讲性价比的,它只讲性能,F22虽然可能更昂贵,但是它更强大也更成熟,打下F35不是问题,为了国家的安全,多花点银子是值得的,这也是泥轰人的想法。
但是美国不想让其他国家拥有和自己一样的军事技术,而F22虽好,但养护费用太高,迫切需要出售来降低成本,怎么办呢?美国人的博弈论学的很好,他们知道博弈论就是限制对手的选择,让别人被迫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他们停产了F22,告诉世界,F22不卖,你们想有四代机?那就买F35吧。在歼二十出现之前,这个策略基本上成功了。而性能平庸的F35单价涨到1.4亿美元,完全接近了F22,而美国人估计F35的全球销量大约为6000架,粗粗一算,就是8000多亿美元,在获得了这笔巨额利润后,美国可以从容的用这些钱重开F22生产线,并大量装备,或者干脆研制下一代战机,
答案就在于F22的缺陷上。很多人说F22有着涂料怕水,生锈、部分条件下不隐身等各种各样不可告人的缺陷,这些缺陷有没有,只有美国军方知道,但即使都是真的,也都不是致命缺陷。生锈可以除,涂料怕水不断刷,部分条件不隐身可以强化,怕反隐雷达可以加强电子干扰。F22真正要命的缺点,恐怕是使用维护费太高,从美军自己发布的出勤率情况看,F22算现役战机倒数的,那么它肯定是在频繁的维护修理。开车的朋友可以想想,如果你的车频繁在4S店里维修,那么它的使用维护费一定非常高,用不了几年就会超过车价。F22也是如此,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多一架F22就是多了一个吸血鬼。而在短期内不会与中俄发生冲突的背景下,F22并没有什么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武器如果用不上的话,和废铁的唯一区别就是废铁你不用花钱维护它。
在深陷金融危机泥潭后,美国被迫缩减开支,务实的美国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停产F22。这实际上是一举多得的,即逼迫其他国家买F35,赚钱,并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还甩掉了很多潜在的大包袱。于是,果断的盖茨校长勇敢地无视了开发四代机和即将成为全球制造业老大的事实,为美国背了个大黑锅,公开扬言2020年前不会开发出四代机,帮助奥观海同志实现缩减开支的计划,将主要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上,同时用F35在全世界骗钱,等到上万亿美金骗到手后,自有后生来重整我MD的大好江山。
---------------
分析得不错
两篇对比文章,今天的环球时报,,
刘亚伟:不要有太多的“美国阴谋论”
在中国,这股暗流是“美国阴谋论”。这股暗流主要来自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和既得利益集团。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高谈民族的百年屈辱,危言耸听地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亡我之心不死”,正把人民币汇率、购买外债、贸易逆差、气候转暖、中亚反恐和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警惕都当作绞索一条一条套在中国的脖子上,疾呼“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中国模式”将高歌一曲唱响全球。中国媒体的畸形开放使得这股暗流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中国维稳的国策和最高领导层换届的开始也使得这样的心态或认知极其容易变成对美政策的坐标和导向。
尽管两国都有从根本上颠覆双边建设性和合作性关系的暗流汹涌,中国的高层却一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复告知世界和国人,中国今天是、将来也永远是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对霸权没有兴趣,对赶超(美国)没有能力。这样的工作不仅需要高层解释,也需要更多中国民间参与,向外界表达。
与此同时,要消除“美国阴谋论”,也需要中国的美国观察家和美方人士向中国人多做释疑工作:一、美国有媒体和言论自由,媒体观点未必是美国政府意见;二、美国是选举国家,政客常拿中国说事,不足为奇;三、美国国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美国的立法和政策,因此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只能循序渐进,难以立竿见影;四、美国如果真要遏制中国,不会与中国有如此紧密的经济和金融联系的,也不会欢迎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五、中美差距还很远,侈谈美国衰败不仅会被外界看成是浅薄,甚至被认作是狂妄。
中美因为历史、文化和制度的不同,不可能事事都能达成共识,因国家利益和安全可能发生分歧甚至冲突。但必须警惕的是,因为意识形态的趋向和既得利益的得失,中美两国都有试图破坏和颠覆中美关系大局的人和集团,且国内政治的需要和国际关系的多变常常使得它们得以兴风作浪。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中美两国领导人必须像老一代领导人一样,有勇气和远见,为中美关系的长治久安奠定新的框架和基础。如当年为中美建交立下汗马功劳的布热津斯基最近所指出的,中美需要第四份“公报”:“这一公报不仅可以保证中美这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身份和文化的国家可以公正地对待对方,也可以使得两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历史性的重要角色。”▲(作者是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
作者是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此贴唯一亮点,
梅新育:崇尚公平不必神化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