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关于朱元璋的节俭问题,我们在上卷中早已经说过。由于深知创业艰难,所以他做了皇帝以后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这应该也与他的农民本色有一定关系。

朱元璋对于自己的要求是这样,他对于其他人的要求也是这样,他的理念总来都是这个国家的基本方针。

话说有一天退朝后,朱皇帝就发现有两个太监穿着布靴子在雨中行走,于是他当即就怒了,便把二人叫过来责备了一番:“一双靴子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但也是老百姓的劳动成果,他们要做一双靴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的,你们为什么如此不知爱惜呢,乃至暴殄(天物)如此?”随后他便又命左右将二人暴打了一番,给他们长点记性。

这还没完,过了一段时间后,朱皇帝又就此事对侍臣们说道:“朕曾听说元世祖早年见有侍臣穿着花靴子的,于是就责备他们说:‘你们拿如此完好的皮革做成这种奢侈的东西,难道不觉得浪费东西和人力吗?’元世祖的这番心意多值得推崇啊①,大抵为人尝历艰难,则自然节俭,若习见富贵,未有不侈靡者也。”

过后,朱皇帝又“因敕百官自今入朝,遇雨雪,皆许服雨衣”,这样除了可以让百官少些感冒风寒,也就可以把他们的衣服、靴子等都保护好了。

①其实前面也已经说过,忽必烈的察必皇后也是以节俭贤德出名的。

其实,节俭并非朱皇帝所独有的德行,也并非中国的创业之君们所独有的,中国的皇帝大多还是非常节俭的。

比如宋朝的皇帝就很节俭,包括那位名声不是太好的宋高宗赵构,尽管其还纵容臣下奢侈;宋徽宗起初作风也比较朴实,只是后来在蔡京等奸臣的怂恿下才大手大脚起来。

我们其实不难理解,中国的皇帝必须要节俭,起码要做出节俭的表率,因为皇帝一旦奢靡,就很容易带坏社会风气,以至给全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加剧政治的腐败。汉武帝、唐玄宗都是如此,汉、唐国势的由盛转衰,就与他们这种过度的奢侈有密切关系。

连孟德斯鸠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就曾说道:“中国正相反,妇女生育力强,人口繁衍迅速,所以土地无论怎样垦植,只可勉强维持居民的生活。因此在中国,奢侈是有害的,并且和任何共和国一样,必须有勤劳和俭约的精神。”

其实他更多的可能是参照的清朝的社会情形,不过中国自北宋以后人口都曾突破过一亿大关,人地矛盾已经比较突出,但只是以清代为最!

到乾隆末期,中国人口已然突破有史以来的3亿大关,于是那位被今人誉为“中国的马尔萨斯”的清代学者汪士铎,便于1855年在其《乙丙日记》中如此悲哀地记载道:“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人口过多确实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悲剧,因此也才更显出节俭的好处。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我觉得它也是值得大力发扬下去的。

不过值得一说的是,经济学上有个“节俭悖论”,以为节俭就减少了消费,使得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但是事实上可能并不尽然。

在朱元璋那个时代,节俭可以使得皇帝(国家)减少对于民众的剥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而以我们今人言之,我们平时可以把钱积攒下来进行更加长远、合理的消费,比如多买些书籍之类,其实这也等于是一种变向投资;或者你若有钱,就尽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个世界上目前还有足够多的需要得到帮助的人,这其实也是一种变向的消费——而且减小贫富两极分化,于社会长远有利,是政治、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总之,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一些消费的好处,要作长远计:无论于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而言,适度的节俭都是有好处的,尤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而言。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巴斯夏在其名篇《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中就说:“节俭从道德上要优越于奢侈,这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欣慰的是,从经济的角度看,节俭也同样是优越的,不管是谁,只要他不是仅仅考察事物的直接效应,而是探究其深层效应,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本就是我们民族的古训,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做得就很突出。

据曾的幕僚赵烈文于同治六年(1867)的日记中说,曾有一天穿着“佛青洋呢面布里琵琶襟,极短而小,盖寒士所不屑衣者”,以至于赵竟“为之太息不已”。

而今,凯恩斯主义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过时的理论了,但钱究竟怎么花,确实仍值得好好探究。经济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它的实际意义,远比我们生活中对它所产生的的直观印象要复杂得多,也重要得多。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全面解读史上最传奇皇帝》小说在线阅读_第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天下乞男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全面解读史上最传奇皇帝第74章

书籍
上一章
74/74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