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坐吃山空的日子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到了八月二十六日这天,穷蹙已极、进退失据的陈皇帝终于决定要突围了。

陈皇帝的老巢在武昌,所以他首先选择的突围地点就选在了湖口西面的南湖觜。当时陈家军的主力战舰(楼船)有百余艘,结果他们在南湖觜受到了朱家军将士强有力的阻挡。无奈之下,陈皇帝又想要去到湖口突围。

朱老大亲自指挥诸将进行阻击,“我舟与敌舟联比,随流而下”,双方舰队紧紧地粘连在了一起,撕打着汇入了长江。

自辰至酉,也就是从早晨战至黄昏,双方仍然难解难分。一直被冲到了泾江口,驻扎在那里的朱家军即又予以敌人迎头痛击。

困兽犹斗,就是在这样万分激烈的撕杀中,一件似乎谁也没有想到的意外的大事发生了——这天夜幕时分,有降卒来奔,言“友谅在别舸,中流矢贯睛及颅而死”——原来陈皇帝为了减小目标、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竟换乘到了一只小船上,结果被流矢射中了眼睛,并且因箭矢贯穿了头颅而猝死。

“天哪!陈皇帝归天了!陈皇帝竟被射死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诸将闻之大呼、喜跃,杀敌益奋,敌众大溃,于是生擒大汉政权的太子陈善儿、平章姚天祥等。

第二天,陈皇帝麾下平章陈荣、参政鲁某、枢密使李才、“小舍命”、王副枢、贾佥院及指挥以下,悉以其楼船、军马来降,得士卒五万余人。只有其太尉张定边及杨丞相、韩副枢乘夜以小舟窃载了陈友谅尸首及其子陈理,径自逃到了武昌,朱家军遣师追之不及。

后来,张定边在武昌拥立了陈理为新帝,并改元“德寿”。但朱家军的征讨大军又很快找上门了,苟延残喘的时日也已无多。

就这样,鄱阳湖大战最终以朱家军的完胜而宣告结束,虽然陈友谅死得有些偶然,但是其败局已经注定。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也可谓是世界历史上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水战,真是叫人叹为观止。同时,它也是带有战略决战性质的重大战役,就如同秦末楚汉战争中的潍水之战②一样,使得朱元璋与当时群雄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鄱阳湖之战也可以相当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当时人民解放军在北线彻底打跨了国民党军的主力,待到渡江南下时,便如同风卷残云一般。而朱元璋在南线基本解决了问题以后,统一中国时也是势如破竹。

因此说,鄱阳湖大决战既是朱元璋事业的转折点,也可谓是元末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的转折点。刘基之前就说过:“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形成矣。”而朱元璋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曾道:“此贼(指陈友谅)平,天下不足定也。”

至正二十四年当陈氏政权已被彻底消灭时,朱元璋本人是这样总结陈友谅的失败教训的:“陈氏之败,非无勇将健卒,由其上下骄矜,法令纵弛,不能坚忍,恃众寡谋,故至于此。使其持重有谋,上下一心,据荆楚之富,守江汉之险,跨豫章、连闽越,保其民人,以待机会,则进足以窥中原,退足以抗衡一方,吾安得而取之?举措一失,遂至土崩,诚可为鉴戒者也。”而陈友谅不恤民力、滥夺民生也是他致败的一大因素。

另外,发生于鄱阳湖地区的这场颠峰对决虽然打出了朱家军的赫赫威名,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但是这场胜利仍然是来之不易的,朱家军既有些险胜的嫌疑,也充分感受到了敌人的强大。

当年激烈如火、千钧一发的交战场面,给每一位亲历者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针对当时的战斗场面,朱元璋自己后来就回忆道:“炮声击裂,犹天雷之临首;诸军呐喊,虽鬼神也悲号。自旦日幕,如是者几四。”(《御宝诏书》)

刘基在自己的诗里也写道:“忆昔天兵伐荆楚,舳舻蔽江齐万橹……明年大战康郎下,日月坱圠相吞吐。冯夷蹋浪群水飞,巨鳌掉首三山舞。云随太乙拥锋旗,鼍为丰隆拊灵鼓。将军金甲箭攒猬,战士铁衣汗流雨。火龙熺焰绛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鲸鲵既翦欃枪落,革木熙阳鱼出釜……”(《赠杜安道》)

老刘以雄恣奔放的笔势,为我们描绘出了当年那幅日黑天昏的酣战图景。六百多年之后,当我们再有幸游览鄱阳湖时,一定不会忘记了去找寻一下当年跌落在湖底的的折戟断刃。

② 前203年11月,汉将韩信所统领的东征大军与楚将龙且所统领的20万援齐大军,在今山东境内的潍水边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是役,韩信以“壅囊断水”之法大破楚、齐联军,从而使得中原的主力楚军仅余10万人,以此奠定了楚霸王项羽在垓下的失败。

7、最后的亲征

在至正二十四年的一次谈话中,有一位句容的儒士问及朱老大道:“主公先前在湖口、九江一带大败陈友谅时,其众既溃,您何不乘胜直抵武昌,为何反而引兵退还呢?如今您虽然攻克了武昌,但是也费了不少力气啊!”

朱元璋回答道:“你们儒者有一句话叫‘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你应该听说过吧?况且事有缓急,兵贵权宜。当陈氏兵败的时候,咱岂能不知道乘胜席卷的道理?可是兵法上说‘穷寇勿迫’,若是我大军乘胜急追,彼必死斗,如此我军伤亡必多。咱所以任由他回去,又派出一支偏师跟在后面,就是防止他们逃窜到武昌以外的地方。咱已料定他们在创残之余,人各偷生,喘息不暇,难道还敢再战吗?咱以大军临其城下,所以他们才全城降服……如此一来,我师不伤;二者,生灵获全;三者,保全智勇。难道好处还不算多吗?”

这位儒士听后,大感悦服,果然不愧是一代“天授智勇”的英明统帅。

时间再次拉回到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四日,朱元璋等一行得胜之师由湖口湖到了应天。

几天后,在祭告了神庙之后,朱老大在款待诸军之余,就要开始论功行赏了。其中以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功劳最大,特别赏赐了他们田地,其余的有功将士则各赏金帛有差。

过后,大家便开始在一起谈论起了鄱阳湖大战的心得体会,有些将领便向朱老大请教道:“自古水战,必得天时、地利,乃为可胜。若周瑜之破曹操,因风水之便,乃能胜之。陈友谅兵据鄱阳,先处上流而待我,是得地利矣,况我劳而彼逸?如今胜之,实在让人有些不解。”

朱老大没有进行战术上的具体解释,而是从宏观上分析道:“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陈友谅兵虽众,但他手下的将领多是人各一心,上下猜疑。何况他用兵连年,数败而无功,不能养威俟时。今日适劳于东,明日又驰骛于西,大失军心民心啊……夫兵贵时动,动则威,威则胜。我以时动之,师威不震之虏,将士一心,人百其勇,如鸷鸟搏击,巢卵俱覆。此所以为吾破也!”

诸将听了朱老大这一番高明的说辞,自然无不叹服。

为了尽快解决武昌的问题,朱老大一面命李善长、徐达、邓愈等留守应天,一面则又亲自率领着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等亲征陈理于武昌。

就在同时,已经投降了张士诚的谢再兴带领着张家军进犯东阳,左丞朱文忠率兵抵御。文忠麾下的部将夏子实、郎中胡深为前锋,他们与张家军遭遇于义乌。两军刚一接战,文忠就亲自带着精锐的骑兵部队横出敌人后方,一阵冲击之后,老谢就领着队伍大败而去。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全面解读史上最传奇皇帝》小说在线阅读_第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天下乞男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全面解读史上最传奇皇帝第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